吃晚饭时,长期喝点“白酒”的人,最后身体都怎么样了?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06 21:02 2

摘要:“别拦我,今天高兴,喝两口!”、“饭后一盅,活到九十!”、“白酒养生,药酒更佳!”——这是不少饭桌上热腾腾的对白。

“别拦我,今天高兴,喝两口!”、“饭后一盅,活到九十!”、“白酒养生,药酒更佳!”——这是不少饭桌上热腾腾的对白。

在我们这个“感情深,一口闷”的国度里,白酒是饭桌上的“精神支柱”,更是某些人心目中的“长生不老药”。

尤其是那些习惯晚饭时“喝上两口”的人,往往端起酒杯就觉得自己顿时通筋活络、气血通畅、心情舒畅,仿佛酒精不是毒,而是一剂神奇的“灵丹妙药”。

可惜,灵丹常是迷药,通畅的也许不是血脉,而是通向某张病床的路径

那么,那些坚持每天晚上都“喝点白酒”的人,到底把身体喝成了什么模样?是如愿“延年益寿”?还是悄然“慢性赴死”?这事,不妨我们从头说道说道。

在某些“饭桌哲学家”口中,白酒不仅能活血化瘀,还能防寒祛湿、助消化、促睡眠、解郁结,简直就是液体版的《黄帝内经》。更有传言称,适量饮酒“有益心血管”,这话乍一听,仿佛比医生还懂医学。

可惜啊,现代营养学并不跟风饭桌传说

白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这玩意在医学界的标签就两个字:毒性。哪怕是“高度纯粮酿造”、“陈年佳酿”、“药材泡制”,乙醇始终是乙醇。

它进入体内后,首先在肝脏中被乙醇脱氢酶代谢为乙醛——一个公认的致癌物,再进一步代谢为乙酸。

乙醇 → 乙醛 → 乙酸 → 毒性叠加,不良积累。

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早已将酒精列为一级致癌物,和烟草、石棉同属一类。长期饮酒,尤其是每日“少量”饮用者,最容易掉入“安全错觉”的陷阱——实际上,没有所谓“安全饮酒量”

曾有一项发表于《柳叶刀》的研究对195个国家近30年的饮酒行为进行了分析,结论惊人:酒精摄入与健康之间的最佳关系,是“零”

所以,那些以为“每天小酌一口白酒有益健康”的人,很可能只是在慢性毒害自己的肝细胞,顺便加快衰老的脚步

“我喝得不多啊,就每天晚饭一小杯!”这句话如果换成医生来听,翻译就是:“我每天都在给肝脏做微创手术。”

白酒的酒精浓度高,一般在40%以上。即便只是每天喝50毫升的“低度白酒”,摄入的酒精也在20克左右,已经超出了我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的男性每日酒精摄入上限(15克)

更令人“细思极恐”的是——酒精的代谢速度因人而异,尤其是亚洲人群中约有一半存在乙醛脱氢酶缺陷,也就是说,酒精在他们体内转化为乙醛后,无法及时被代谢掉,更容易导致肝损伤、心血管问题、甚至癌变

你以为你“喝得不多”,其实可能早就在体内埋下了“定时炸弹”。

让人惊讶的是,很多长期“饭后小酌”的人,其实并不是“贪杯”,而是心理依赖

这类人常用“放松一下”、“助助睡眠”、“解压”之类的借口为自己开脱。实际上,你不是离不开白酒,你是离不开那个每天必须酒精麻痹一下才能面对生活的自己

这背后,是一种典型的“行为启动依赖”——即通过重复的仪式行为来获取心理安慰。当白酒成为你应对焦虑、压力的“精神拐杖”,你就离成瘾不远了。

心理学上有个现象叫“自我合理化”:当现实和内心发生冲突时,人们倾向于用“看似合理”的解释来掩盖真实动机。

我们需要的,其实不是“戒酒”,而是正视内心的虚弱与焦虑。真正的放松,不是靠一口白酒,而是靠一次深呼吸、一次散步、一次与朋友的真诚交谈。

到了社会层面,“晚饭喝点白酒”的习惯,往往不止是个人选择,更是一种文化规训

在不少地方,饭局早已不是单纯的吃饭,而是一场“潜规则”集训。酒不只是饮料,更是通行证、试金石、乃至“忠诚度检测仪”。你不喝,似乎就不够朋友、不懂人情、不合群。

这让我想起清代学者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里记载的一则逸事:一位官员因“滴酒不沾”而得罪上司,最终仕途受阻,百般无奈之下,只得学会“装醉”以求自保。几百年前的官场饭局,竟和现在的酒桌文化如出一辙

再看看近些年的社会新闻:

· 某地一位年仅35岁的公务员,因为长期“饭后喝两口”,最终查出脂肪肝晚期,猝死家中;

· 某企业高管年年体检正常,却在一次饮酒后突发心梗离世,据报道其“每天晚饭必饮一杯白酒”已达十年。

这些案例不是个例,而是被饭桌文化包装的慢性自残

中医讲“酒为百药之长”,但别忘了,后面还有一句:“亦为百病之媒”。古人用酒,多为药引,用量极小,讲究“时、量、法”。

《黄帝内经》里早有告诫:“饮少则和,饮多则害。”《伤寒论》更明确指出:“饮酒过度,易伤肝脾,扰心神。”

从中医角度看,白酒性热,易助火、耗气、伤津,尤其不利于肝阳偏亢、阴虚火旺、湿热内盛之体质。长期饮用,最易导致肝火旺盛、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夜梦纷扰等问题。

而现代医学方面,白酒对肝脏的毒性作用已毋庸置疑。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肝硬化,乃至肝癌,大多源于长期饮酒。

所以,不管从哪一门哪一派的角度看,“每天晚饭喝点白酒”都不是养生,而是养“病”

有人说,生活需要一点仪式感。那为什么不能是一杯热茶、一碗汤、一段音乐,而非一口烈酒?

鲁迅先生曾写道:“有一分热,发一分光。”而不是“有一口酒,毁一分肝”。这世界已经够难,我们

更应该善待自己的身体,而不是替饭桌文化埋单,更不是用“微醺”麻痹内心的焦虑。

真正的健康,不是靠白酒“保温”,而是靠清醒“自救”

晚饭时的那一口白酒,喝得下的,是习惯;咽不下的,是代价。

参考文献:

1.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2. 《柳叶刀》:

3.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致癌物分类

4.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人群饮酒与健康风险研究报告》

5. 国家卫健委:《酒精相关疾病防控指南》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小xin说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