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多年来,他带领济南市(原莱芜市)关爱农民工志愿者协会会员坚持开展救助产瘫患儿、关爱农民工及其子女等志愿服务,先后圆了2400个山区贫困孩子的梦想。志愿者协会发起的“爱心1+1行动”和“关爱折翼天使”志愿服务项目,先后被评为全国志愿服务大赛银奖。他个人被授予
他出生在济南农村一个普通家庭,一次偶然的机会,走上了志愿者服务之路。
20多年来,他带领济南市(原莱芜市)关爱农民工志愿者协会会员坚持开展救助产瘫患儿、关爱农民工及其子女等志愿服务,先后圆了2400个山区贫困孩子的梦想。志愿者协会发起的“爱心1+1行动”和“关爱折翼天使”志愿服务项目,先后被评为全国志愿服务大赛银奖。他个人被授予“山东好青年”,全市“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他发起创办的志愿者协会被授予山东省优秀志愿服务组织和全国百强志愿服务组织。
他叫王海峰,济南市人民医院的一位普通员工。
偶然走上志愿服务之路
2001年春节,王海峰回老家——济南市莱芜区鹏泉街道小山村过年,路过村民王福存家时,只见天井里杂草丛生,房屋摇摇欲坠。“当时我以为是间废弃的房屋,等吃完饭出来遛弯,发现一老一少坐在天井里,一问才知道这是爷俩的家。”
据王海峰回忆,当时王福存的家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除了一个收破烂时捡来的石英钟,屋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年夜饭除了一把芹菜、一块豆腐,别无它物。
“王福存一直靠捡破烂为生,多年前在路边里捡到唇腭裂患儿王路逢,为了养活这个婴儿,他不得不四处赊欠奶粉,前后欠下了五六千元。”
为救助父子俩,王海峰将相关情况报到民政部门,民政出资一万,王海峰个人掏了一万元,为王福存翻修了危房,盖了院墻。后来,王海峰又自掏腰包为王福存家安装了自来水。为了让辍学的王路逢尽快入学,王海峰骑着自行车连轴跑了很多天,将他就近安排到滨河小学一年级。本着帮人帮到底的原则,王海峰自掏腰包,还了王福存赊欠的奶粉钱。而那时王海峰的工资每月才几百元。
“受长辈的影响,我这个人也看不得别人受苦。”王海峰说,“从那时候起,我下决心走上了公益服务这条路,因为这个社会上还有许多需要关心、需要帮助的人。我想帮助他们。”
时间一长,王海峰身边很快聚集起一批志同道合的人。2011年,王海峰注册成立了莱芜市(今济南市)关爱农民工志愿者协会,成员来自全市各行各业。
志愿服务做到全国
由于在医院工作,一次偶然机会,王海峰接触到了“产瘫”儿童这一特殊群体。
产瘫,又称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是分娩过程中胎儿的一侧或双侧臂丛神经因受到头肩分离暴力作用出现牵拉性损伤,造成神经断裂或撕脱而导致的瘫痪现象。
“我查阅了资料,发现‘产瘫’是一种只有万分之一概率的伤病,虽然概率极低,但每降临到一个孩子的头上,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就是灭顶之灾。”王海峰说。
为了掌握‘产瘫’儿童的真实数据及有效的治疗手段,王海峰特意赶到上海华山医院找了这方面的专家。专家说,小孩出生3个月之内是做手术的黄金期,有较大概率恢复生活自理能力,过了3个月,恢复的可能性极低。
了解情况后,王海峰开启了“关爱折翼天使”全国性志愿服务、在全国寻找100名产瘫儿童的活动。他带着自己定制的关于产瘫危害和救治的标语和资料,先后赶到深圳,广州、上海和济南等地。由此,他成为了第一个将志愿服务做到全国的莱芜人。
每次发现家庭困难的产瘫儿童,他通常会先给予五六千元救助。如果患者处于做手术的黄金期,他一定苦口婆心地劝诫患者家属尽早治疗。
渐渐地,不少人慕名而来寻求帮助。某煤矿家属田某的儿子工亡后,矿上为他家提供了一套住房。但在田某丈夫生病住院期间,住房被人霸占改成了裁缝店,屋内的家具包括孩子的遗物全被清空。走投无路的田某跑来向王海峰求助。王海峰建议田某立即报警。警方介入后,相关人员不仅受到了处罚,煤矿也赔偿了一大笔钱,并协助解决了住房问题。
“这些年来,我发现不少农民工不懂得依法维权,有事就到处上访,这是其实错误的。”王海峰说,“现在是法治社会,我们应该拿起法律的武器依法维权,而不是以‘闹’维权。所以遇到这种情况,我会说服和鼓励他们拿起法律武器依法维权。”
在与记者交谈时,王海峰的电话时不时响起,不少热心市民打来电话,申请自家的孩子加入爱心协会。
坚持公益 不忘初心
值得一提的是,从事志愿服务以来,为了不给个人和企业添麻烦,也为了使自己的公益项目能长久运营下去,王海峰从没有等靠要,而是想方设法为项目培养造血功能,实现长效机制。
“过去有很多不错的慈善项目,但很快就进行不下去了,为什么?因为它没有形成长效机制,换句话说,这些项目没有造血功能。”王海峰说,“我们协会有一个多年运营的项目——送电影下乡。因为农村人看电影不像城里人那样方便,所以我和协会成员利用节假日,不定时赶往山村放电影。为了维持良性运转,我尝试在电影开头,播放赞助商的广告,这个项目就此实现了良性循环,而不用到处化缘。”王海峰自豪地说。
在救助环节方面,王海峰也很用心。“我发现,不少救助活动是‘大水漫灌’,发放的物品同质化严重,并没有真正了解孩子们需要什么。比如,有个孩子甚至收了12个书包。”王海峰说。
为了精准了解孩子们的需求,协会贴心地为孩子们发放爱心1+1志愿卡,让孩子们填写自己的心愿,协会就此开展针对性救助。
为保证协会的志愿服务之路不“走歪”,自关爱农民工志愿者协会成立起,协会和王海峰本人从未接收任何捐款换物,而是面向社会提供急需帮助人员的相关信息,让双方点对点帮助。
王海峰说,20多年来,他从未接收政府部门或企事业单位、个人的任何捐助,唯一一次破例是,2014年原莱芜团市委特意为他颁发了“工作创新奖”,并奖励了1000元。就是这1000元,让王海峰犯了难,最后他垫上了200块钱,捐给了4名困境儿童。
来源:大众日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