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岁女子频繁挖鼻孔,突发高烧40℃,医生:未及时控制可致命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10 23:15 2

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鼻子不是挖煤的矿井,更不是你随手就能“修缮”的工地。偏偏有人一根手指频繁“施工”,结果真把自己送进了医院。

这不,西安一位32岁的女子就靠着“勤劳的手指”挖出了高烧、面部肿胀、甚至差点命悬一线的大场面。听上去像段子?不,是现实。

医学界的警钟长鸣,她却当成了耳旁风,结果可不就被这风吹进了发烧的火炉里。

冷不丁地,脸肿得像发面馒头,眼睛眯成一条缝,体温飙到40℃,这可不是上火那么简单,而是一场细菌和免疫系统的恶战。

这起事件的背后,远不止“挖鼻孔”这么简单,它牵扯出一个被我们天天忽视却暗藏杀机的健康盲区:鼻腔卫生、免疫失衡、皮肤屏障破坏、心理压力,还有中医所说的“肺开窍于鼻”

人类的鼻子不是摆设,它是呼吸道的第一道防线。而鼻孔,别看它小,里头布满了毛细血管和淋巴组织,是个半开放、又极其娇贵的地带。

频繁挖鼻孔,就像在一块已经松软的土地上天天刨坑,终有一日要塌方。

在西医学上,这类因机械性刺激导致的鼻前庭感染,叫做鼻前庭蜂窝织炎

顾名思义,就是细菌趁着你破坏黏膜屏障之机,一路“打通关卡”,感染鼻部软组织,严重时可以蔓延到整个面部——尤其是危险三角区(两眉之间到上唇),而这一区域的静脉和脑部相连,一旦感染进脑,那就是颅内感染、脑膜炎、甚至败血症的大祸。

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曾有一项长期追踪研究指出,频繁用手接触面部,尤其是鼻子、嘴巴、眼睛,是引发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甚至流感传播的高危行为。

而且,手是个不折不扣的“移动病菌窝”,它每天都在接触细菌——门把手、手机、电梯按钮、钱币,全是细菌聚集地。

别小看老祖宗的智慧。

中医里早就有“肺开窍于鼻”这一说法。鼻子与肺气相通,你一动鼻子,肺就跟着受牵连。

鼻为肺之窍、肺主皮毛,皮肤破损、感染,归根结底是肺卫不固——说白了,就是你身体的“防御系统”出问题了。

《黄帝内经》里有句话:“卫气行于皮毛之间,主闭腠理,御风寒。”现代翻译下就是,皮肤是你身体的防火墙,鼻孔是防火墙的漏洞,如果再用手去“撕口子”,那就等于邀请外敌入侵。“挖鼻”就是把这扇门撬开,真菌、细菌、病毒一拥而入,谁来挡?

更讽刺的是,很多人挖鼻子并不是因为鼻子痒,而是一种条件反射+心理依赖

心理学上这叫“强迫性动作”,在压力大、焦虑、无聊、紧张时更易发生。有点像啥?就像有人一紧张就咬指甲、拔头发一样,挖鼻孔也成了“情绪出口”。

结果,不仅心理没舒缓,反而挖出个大病。

是的,真的。这不是危言耸听。

面部肿胀+高烧,背后最常见的罪魁祸首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尤其是耐甲氧西林的“超级细菌”MRSA,它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快速入侵,引起局部蜂窝织炎,甚至败血症。

根据《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的一篇研究数据,鼻前庭感染中有超过70%的病例是因为手部不洁引发的微创感染。

挖鼻孔时,指甲锋利、动作用力,很容易划破黏膜,而细菌趁虚而入,一发不可收拾。

2006年,上海一名男子因挖鼻孔后反复起痘,用手挤压后感染,竟然发展为眼眶蜂窝织炎,差点导致失明。

这类新闻每年都在发生,只不过你没注意罢了。

这事不能全怪手,得看看你这台“身体机器”是不是早就处于高压运行状态了。

营养不良、免疫下降、精神高度紧绷,才是让“挖鼻子”这根导火索点燃炸弹的真原因。

维生素A、C、E摄入不足,会让皮肤和黏膜的修复能力大打折扣;长期熬夜、吃外卖、喝奶茶,搞垮了肠道菌群,也搞垮了免疫系统。

现代人看似光鲜,实则虚火旺盛、正气虚弱,中医称为“虚火攻顶、肺卫不固”。

在心理学领域,2014年《行为医学期刊》的研究显示,高压人群的免疫力明显低于常人,感染率高出2.5倍

所以你不是得了病才焦虑,而是你焦虑太久,才容易得病。

除了挖鼻孔,顺手抠痘、啃指甲、用手揉眼、用舌舔唇……这些看似“没啥”的小动作,都是慢性伤害的伏笔。

尤其是鼻孔,它不光是呼吸的通道,还是人体和外界接触最频繁的免疫前线。你总拿它“练手”,就等于不停在家门口刮油漆,最后门烂了,还怪门不结实?

别再用手指当工具,鼻孔不是你情绪的出口。

鼻痒了?请用纸巾轻轻擦拭;鼻塞了?请用生理盐水洗鼻子;鼻毛长了?剪刀伺候,别再上手动拆。

从中医角度讲,想要鼻窍通达、肺气清扬,一定要从“养肺”做起:晨起拍背、艾灸肺俞、多吃白色食物如百合、银耳、山药、莲子,再配合呼吸训练,才能让肺卫之气固若金汤。

文言之曰:“肺气不固,鼻窍失司;清气不升,浊邪易聚。”白话就是:你不养肺,鼻子就乱套;你不疏肝解郁,手指就按捺不住。

你以为挖鼻孔是卫生问题?不,是习惯问题,更是心态问题。这根手指,被情绪牵着走、被焦虑操控,才会反复伸进鼻孔“找存在感”。

而真正的健康,从来不是靠忍,而是靠觉知、靠改变、靠你自己给自己下狠手。

你若不自律,细菌就替你“教育自己”;你若放纵小动作,身体就用大病来“敲打你”。

要知道,生活不是电视剧,没那么多“及时抢救”,有时候,错过就是永别。

肺为娇脏,不耐寒热,鼻为肺窍,实宜护养。若一指之不慎,反成重疾,岂不哀哉?

参考资料:

1.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20年第五期,鼻前庭感染流行病学研究

2.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05年“面部蜂窝织炎与MRSA感染”

3. 《行为医学期刊》,2014年“压力与免疫功能的关系”

4. 《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

5.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共卫生知识手册》2023年版

6. 上海市疾控中心《面部危险三角区感染风险警示》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急救健康通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