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辗转多家医院后,最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确诊为胶质母细胞瘤4级——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五年生存率不足5%。
2025年4月28日,抗癌博主杨贵成,网名:小杨哥,因病离世,享年33岁。
这位曾以短视频记录抗癌全过程的年轻父亲,在与胶质母细胞瘤4级抗争近两年后,最终因多器官衰竭抢救无效去世。
生命最后阶段,他已陷入深度昏迷,无法自主进食,留下年仅11岁的独生女。
2023年4月,杨贵成开始出现持续性头痛、视力模糊及肢体协调能力下降。
辗转多家医院后,最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确诊为胶质母细胞瘤4级——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五年生存率不足5%。
确诊后,他选择通过短视频平台记录治疗过程,第一次手术切开颅骨时的颤抖,术后化疗导致的脱发与呕吐,免疫治疗带来的高烧与疼痛……这些真实画面累计获超千万次播放,无数网友留言鼓励,却未能改变病情的恶化轨迹。
2023年8月,杨贵成接受肿瘤切除手术,但术后病理显示肿瘤细胞呈侵袭性生长,且对常规放化疗反应差。半年后,复查发现肿瘤复发并扩散至脑功能区,二次手术风险极高,被迫转为姑息治疗。
治疗期间累计花费超40万元,其中30%依赖网络筹款,剩余部分通过变卖房产及亲友借款填补。药物副作用使他体重骤降20公斤,频繁癫痫发作更导致记忆与认知功能衰退。
2025年3月起,杨贵成逐渐丧失语言能力,需依靠胃管维持营养。4月28日,因肺部感染引发的呼吸衰竭,抢救无效离世。
杨贵成与前妻于2018年离婚,女儿出生后仅两年半便独自承担抚养责任。
女儿小蕊是小杨哥最大的牵挂,祖父母年逾六旬,且居住于偏远农村,缺乏照顾未成年人的经济与教育资源。前妻自离婚后失联,法律层面难以追责。
同学因“父亲患癌”而孤立小蕊,甚至出现言语攻击。学校虽介入调解,但效果有限。
目睹父亲从健康到濒死的剧烈变化,小蕊多次在深夜哭泣,被诊断出“创伤后应激障碍”。
目前,小蕊暂由祖父母与姑姑共同照料,每月领取政府发放的孤儿补助,但难以覆盖教育及心理治疗费用。
网络筹款平台为其开通专项基金,用于后续学费与心理疏导,但长期稳定性存疑。
志愿者团队定期走访,协助解决生活物资及法律咨询,但监护权与教育资源的保障仍待系统性解决。
大家都非常关心小蕊以后的生活状况,据悉胶质母细胞瘤的高致死率与低治愈率,暴露国内在靶向药物研发、精准医疗技术方面的短板。
患者平均治疗费用超50万元,远超普通家庭承受力,凸显大病医保覆盖范围的不足。
离异家庭中,患病父母去世后子女的安置问题频发。现行《民法典》虽规定监护优先级,但实际操作中常因亲属推诿、经济纠纷陷入僵局。
杨贵成生前多次表达“希望有尊严地离世”,但因国内安宁疗护资源稀缺,最终仍以气管插管等创伤性手段维持生命。
记录者通过分享获得精神支持与经济援助,却也面临隐私暴露、过度消费同情等伦理争议。如何平衡“个人叙事”与“公共关怀”成为新课题。
小杨哥的离去,不仅是医学与命运的悲剧,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社会在疾病应对、家庭保障与人文关怀方面的裂隙。
“他走了,但留下的问题还在。”一位网友的评论,道出了这场悲剧的深层意义。如何让个体的苦难转化为制度的进步,或许是对杨贵成生命最好的告慰。
来源:余昌平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