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一则关于历史读物内容错漏的消息引发关注。有读者在阅读群言出版社2016年出版的《中国通史》时,发现书中第477页关于清朝历史的章节里,标注为“乾隆皇帝”的配图实际为雍正皇帝画像。这一“张冠李戴”的失误,将本应用来传播正确历史知识的典籍推向了舆论风口。
历史读物惊现“时空错位”,《中国通史》乾隆配图竟为雍正
近日,一则关于历史读物内容错漏的消息引发关注。有读者在阅读群言出版社2016年出版的《中国通史》时,发现书中第477页关于清朝历史的章节里,标注为“乾隆皇帝”的配图实际为雍正皇帝画像。这一“张冠李戴”的失误,将本应用来传播正确历史知识的典籍推向了舆论风口。
读者“火眼金睛”识破配图谬误
据读者提供的视频及截图显示,书中该页明确标注:“乾隆皇帝,自称文治武功十全老人”,并附有一张清代帝王画像。然而,通过对比故宫博物院官网等权威资料,该画像人物实为雍正皇帝。这一发现令读者感到震惊,他呼吁出版社重视历史读物的准确性,尽快修正错误,避免误导读者。
出版社回应:确系失误,但修订受阻
4月17日,群言出版社就此事作出回应。总编室工作人员表示,经核实,书中确实存在配图错误,该错误在出版后已被发现,原计划在下一次加印时修正。但由于该书发行量有限,后续未再进行重印,导致错误版本持续流通。
更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该书出版时间较早,当前版权期限已过,出版社已无权对旧版书籍进行内容修订。这意味着,市面上现存的错误版本《中国通史》将成为历史出版领域的一个遗憾。
版权掣肘暴露行业困境
此次事件折射出历史读物出版中的版权与修订难题。一方面,历史著作的版权保护期有限,过期后出版社难以对旧作进行内容更新;另一方面,历史研究不断进步,新的考古发现、学术成果层出不穷,旧版书籍若不能及时修订,难免出现信息滞后甚至错误。
以《中国通史》为例,作为一部涵盖中国历史的通史类著作,其内容准确性至关重要。配图错误虽非文字内容谬误,但同样可能误导读者对历史人物的认知。尤其对于青少年读者而言,直观的图像往往比文字更具影响力。
历史出版需兼顾严谨与灵活
在数字化时代,历史读物的出版或许可以探索更为灵活的修订模式。例如,通过电子书形式实现内容的实时更新,或在纸质书再版时加入勘误表。同时,出版社也应加强编辑审核流程,建立历史专家顾问团队,从源头减少错误率。
对于读者而言,在阅读历史书籍时也应保持批判性思维,对书中内容多方求证。历史是严肃的,但历史的传播可以是鲜活的。只有在作者、出版社与读者的共同努力下,历史读物才能更好地承担起传播正确历史知识、弘扬传统文化的使命。
来源:娱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