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1年1月6日,陈香美出生于朝鲜咸镜北道清津县。童年时期,父亲常给她讲述山东老家的往事,那些关于祖国的故事在她心中埋下了一颗向往的种子。16岁那年,陈香美随家人返回祖国,定居在吉林扶余县下坎农场。
1951年1月6日,陈香美出生于朝鲜咸镜北道清津县。童年时期,父亲常给她讲述山东老家的往事,那些关于祖国的故事在她心中埋下了一颗向往的种子。16岁那年,陈香美随家人返回祖国,定居在吉林扶余县下坎农场。
而一次偶然的鼻炎发作,让陈香美与中医结下不解之缘——当地老中医用辛夷入药,轻而易举地治好了她多年不愈的顽疾。那一刻,草药的神奇与中医的智慧深深打动了她,也悄然点燃了她心中的医学梦想。
1970年,陈香美考入吉林省白城地区卫生学校(今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她被分配到九台市西营城子公社卫生院,成为一名“赤脚医生”。这家仅有4名医生的基层卫生院,条件简陋,却承担着方圆百里村民的健康。她白天随老中医学针灸、拔罐,晚上骑着毛驴车翻山越岭出诊。
一次寒夜中,陈香美独自赶赴山村,为一位难产孕妇接生——她用西医的消毒技术控制感染,用中医的方剂调理身体,母子得以平安。这次经历让她深刻认识到:真正的好医生,是能解决问题的人,而不是拘泥于中西之分的学派之争。
1976年,陈香美考入白求恩医科大学深造。毕业后进入长春市医院心肾科工作。一次,一位年轻的尿毒症患者因病情恶化去世,她站在床前,感到前所未有的无力与悲痛:“我甚至连确切的病因都无法诊断,那种无助就像刀子一样割在心上。”正是这份冲击,让陈香美立下决心,要攻克肾病这一医学难关。随后,她毅然赴日本北里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初到日本,陈香美因语言不通屡屡在实验中受挫。为了尽快融入,她每天凌晨四点起床听日语广播,把解剖学和病理学名词一张张写在纸上贴满宿舍墙壁反复背诵。当导师问及她的研究目标时,她毫不犹豫地答道:“我要找到一种不做肾活检就能诊断肾炎的方法。”
在当时的中国,这几乎是难以实现的理想。但陈香美凭借惊人的毅力,攻克了IgA肾病的关键病理机制研究,为未来的突破打下了坚实基础。1987年学成归国时,她放弃日本优渥的待遇,带着12箱研究资料和一腔热血,加入了解放军总医院,立志“用知识拯救更多中国患者”。
彼时,中国有1.2亿慢性肾病患者,其中大多数在确诊时已是病入膏肓。陈香美将研究重心投向“肾病之王”——IgA肾病。这种病潜伏性强,很多患者是在体检时才发现,已接近尿毒症阶段。她敏锐地察觉到,中医关于“肾风”的理论与西医的免疫机制在某些层面上存在奇妙的契合点。
2003年,陈香美带领团队提出了“风邪扰肾、致虚致瘀致毒”的中西医结合理论,并首次将中医证型与现代肾病的病理形态一一对应——“风邪扰肾”对应免疫炎症风暴;“致虚”揭示细胞能量代谢障碍;“致瘀”则指向血管硬化机制。
为了验证理论,陈香美建立了全球首个IgA肾病生物信息数据库,收集了2164例患者的详细资料。那段时间,团队成员常常连续数月驻扎在实验室中,连春节都在分析病理切片。“陈院士带着我们一起熬夜,她说:‘只有研究快一步,患者才有机会活下去。’”最终,她们研发出“益气补肾、化瘀祛湿”的序贯疗法,使治疗有效率提升至78%,远超国际治疗指南所推荐的方案。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陈香美带队前往灾区,抢救因挤压综合征导致急性肾衰的伤员。在废墟之间,她见到无数农村尿毒症患者因无法及时透析而陷入绝望。一位老人握着她的手哽咽道:“大夫,我不怕死,就怕拖累孩子。”这句话深深刺痛了她。震后,陈香美立即推动两项重要变革:一是建立中国透析登记系统(CNRDS),首次摸清全国45万透析患者的真实状况;二是促使尿毒症被纳入大病医保,透析费用降低20%,直接惠及70万家庭。
2018年,一位35岁的何先生因盲信“深蹲泡脚养肾法”导致肾功能进一步恶化。陈香美在一次义诊中察觉其尿蛋白异常,详细为他讲解:“养肾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系统调理。像养花园一样,既要疏通水道,又要平衡营养。”陈香美为他量身定制了“脚后跟走路刺激涌泉穴+规律排便”的调理方案,三个月后,尿蛋白指标明显改善。
而在几十年的临床与科研工作中,陈香美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肾病的治疗,绝不仅仅是依赖药物或依靠透析仪器那么简单。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让患者从生活方式上觉醒,从源头上减少肾脏受损的机会。陈香美常说:“很多肾病的根,并不在肾,而在整个身体的运行失衡。”如何调节日常起居、饮食情绪,如何把中医养生的理念融入每一个细节,是她这些年始终在探索的方向。
一次医学科普论坛上,有观众提问:“陈院士,您接触了这么多肾病患者,有没有什么不靠吃药、不靠机器的好方法,可以让普通人也把肾养得更好一些?”
听到这个问题,陈香美丝毫不藏着掖着,笑着回答道:“很多人以为,养肾就是少吃咸、少吃肉、注意休息、勤锻炼,这当然没错,但如果只做到这些,远远不够。我常常跟患者说,除了这些基本常识,还有三件小事,很多人没放在心上,但其实对保护肾脏至关重要。这三件事不需要花很多钱,也不需要吃很多药,但只要坚持去做,就能让肾脏少受损、慢病少进展!”
第一件事,是保证每天的排便通畅。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胱相为表里。大便不畅,不仅会造成毒素在肠道内长时间滞留、加重肝肾代谢负担,还容易导致气机不畅、湿热内生。很多人忽视便秘带来的隐患,殊不知,长期便秘可诱发肾功能下降、血肌酐升高,甚至促使原有肾病恶化。因此,养肾从“通便”开始。日常应养成规律排便的习惯,饮食中适量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燕麦、黑豆、地瓜、绿叶蔬菜等;也可在清晨起床后饮一杯温水,帮助肠道蠕动。如果便秘严重,可在医师指导下适用“润肠化浊、通腑泄热”类中药调理。
第二件事,是保证睡眠质量。中医讲“肾藏精,精化气,气化神”,而夜间正是人体肾精收藏、肝血调和的关键时间。长时间熬夜、晚睡,会扰乱阴阳交替节律,损耗肾阴,造成精气不足,出现乏力、腰膝酸软、夜尿频繁等症状。不少慢性肾病患者在病情波动前,都会经历一段时间的睡眠障碍,比如入睡困难、梦多易醒、凌晨早醒等,这往往是肾精亏虚、心肾不交的表现。养成晚上11点前入睡的习惯,是对肾最好的保护。此外,临睡前避免使用电子产品、不要进食油腻刺激的食物,可以泡脚5-10分钟,加入适量艾叶或生姜,有助于宁神安眠、温补肾阳。
第三件事,是每日规律饮水,但不盲目多喝。很多人误以为多喝水就能“冲洗”肾脏,其实并非如此。水喝得太多,反而可能加重肾脏负担,特别是已有蛋白尿、水肿或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更应控制饮水总量。正确的方法是“少量多次、循时饮水”,根据个人体质、活动量和季节调整摄水量,一般健康人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较为适宜。早晨起床后喝一杯温开水,有助于稀释晨尿、冲淡体内代谢产物。午后适量补水,避免体内过度聚热、伤阴耗液;晚上则不宜过量饮水,以免夜尿频繁、影响休息。
除了这三件事,还有一项易被忽略却非常重要的原则——情绪调节。中医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说法,其中“恐”是肾气受损的重要情志因素。长时间的焦虑、紧张、悲观情绪,会导致肾气亏虚、气机不畅,进而影响身体各系统代谢调节,诱发或加重蛋白尿、高血压、血脂紊乱等并发症。尤其是确诊慢性肾病后,患者常陷入对未来的恐惧、对治疗的抵触,反而加重病势。因此,保持心情舒畅,培养兴趣爱好,进行适当冥想、太极、八段锦等心身活动,有助于肾精的养护与气血的调和。
最后,中医讲“肾主骨生髓”,肾的健康关系到骨骼、脑力、免疫等诸多系统,调养肾脏不仅是治病,更是保命、保质、保老年的关键。肾病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肾的养护也不能一蹴而就。真正的调理之道,重在细水长流,从饮食到作息,从情绪到排泄,从日常习惯到思维方式,每一个看似微小的细节,都是肾健康的基石。
坚持做对的事,不怕慢,只怕停。把养肾融入每一天的生活里,让身体回归它本该有的节律和平衡,才是延缓肾病进展、守护健康的根本之道。
资料来源:
[1]高莹,范永姣.这里有一份糖尿病患者护肾指南,请查收[J].健康必读,2025,(07):55-56.
[2]朝阳.养肾护肾九方法[J].新农村,2024,(12):33.
[3]李洁.立秋节气护肾法则[J].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24,(08):44.
(《纪实:74岁肾病专家陈香美院士:分享3点最佳养肾方法,值得学习》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三秦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