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车主误将智驾等同于自动驾驶,智能驾驶的认知迷雾与安全警钟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11 09:02 2

摘要:在智能汽车飞速发展的今天,智能驾驶技术如同一颗璀璨的新星,吸引着无数消费者的目光。特别是年轻车主,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与热情,成为智能驾驶技术的积极拥趸。然而,令人担忧的是,62%的年轻车主竟错误地将智驾等同于自动驾驶,这种严重的认知偏差,正悄然成为交通安全

在智能汽车飞速发展的今天,智能驾驶技术如同一颗璀璨的新星,吸引着无数消费者的目光。特别是年轻车主,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与热情,成为智能驾驶技术的积极拥趸。然而,令人担忧的是,62%的年轻车主竟错误地将智驾等同于自动驾驶,这种严重的认知偏差,正悄然成为交通安全的一大隐患。

从技术层面来看,智能驾驶(智驾)与自动驾驶有着本质区别。智能驾驶主要是通过传感器(摄像头、雷达、激光雷达等)、算法和控制系统实现的驾驶辅助功能,本质上属于“人机共驾”,当前市面上大多数智驾车处于L1 - L3级别 。其中,L1/L2级别的辅助驾驶,像自适应巡航(ACC)、车道保持(LKA)、自动泊车等功能,都需要驾驶员全程监控,例如特斯拉的Autopilot、小鹏的NGP 。即便达到L3级别的有条件自动驾驶,虽在特定场景(如高速路段)下车辆可自主行驶,但一旦系统发出请求,驾驶员仍需及时接管,奔驰的DRIVE PILOT便是如此 。而自动驾驶则指的是L4/L5级别的完全自动化,L4级能在限定区域(如园区、城市特定道路)实现全自动驾驶,无需人类接管,像Waymo无人出租车;L5级更是能让车辆在任何场景下自主应对复杂环境,连方向盘和踏板都无需配备 。可以说,智驾是在驾驶员参与下的辅助驾驶,而自动驾驶则是完全摆脱人类干预的自动化驾驶,两者不可混为一谈。

年轻车主之所以会产生这种认知偏差,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车企的宣传误导难辞其咎。为了突出产品优势,吸引消费者购买,不少车企在宣传时过度包装智驾功能,用“L2+级自动驾驶”“城市NOA”等术语,给消费者营造出一种“无人化驾驶”的错觉 。在一些4S店,销售人员为了促成交易,也会夸大智驾的能力,让89%的消费者误以为“开启智驾功能后可短暂分心” 。其次,技术术语的混淆也加剧了这种误解。“自动驾驶”与“辅助驾驶”这两个概念,在消费者的认知中界限模糊,超60%的用户将“L2级辅助驾驶”理解为“半自动驾驶”,甚至认为“自动变道=无需监控” 。再者,智驾系统在一些常规场景下的良好表现,让年轻车主们产生了过度依赖。比如自动泊车功能,精准又便捷,让车主们觉得智驾系统十分可靠,进而忽视了其局限性 。另外,年轻群体对智能科技的天然崇拜,以及短视频平台上“智驾睡觉挑战”“自动泊车炫技”等不良示范内容的传播,也使得他们更愿意相信智驾就是自动驾驶,而不去深入了解其真实的功能边界 。

这种认知偏差带来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2024年,多起因驾驶员在智驾状态下松懈而引发的事故,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某品牌车辆在高速领航功能下,驾驶员因为误将智驾当作自动驾驶,没有及时接管车辆,最终导致追尾事故 。还有一些车主在使用智驾功能时,分心做其他事情,如玩手机、吃东西,甚至在驾驶过程中睡觉,一旦智驾系统遇到无法处理的突发状况,就极易引发交通事故,危及生命安全 。从法律层面来看,现行《道路交通安全法》尚未明确智驾事故的责任划分,但在实际案例中,即便智驾系统出现故障,驾驶员仍可能被判定为主责 。这意味着,当年轻车主错误地将智驾等同于自动驾驶,放松警惕时,不仅自己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还可能面临法律责任的追究。

要纠正年轻车主的这种认知偏差,需要多方共同努力。车企应当规范宣传,在宣传智驾功能时,明确告知消费者智驾的真实能力和局限性,避免夸大其词,误导消费者 。同时,在用户手册和车辆使用说明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智驾与自动驾驶的区别,以及在使用智驾功能时驾驶员需要承担的责任和注意事项 。相关部门也应加强监管,制定严格的智驾宣传规范和标准,对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的车企进行严厉处罚 。此外,还可以将智驾相关知识纳入驾校培训和驾驶员继续教育内容,提高驾驶员对智驾技术的正确认识 。作为年轻车主自身,在购买车辆前,要充分了解智驾功能,仔细阅读车辆使用手册;在使用智驾功能时,时刻保持警惕,牢记自己才是驾驶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切不可将生命安全完全托付给智驾系统 。

62%年轻车主将智驾等同于自动驾驶这一现象,反映出当前智能驾驶领域存在的认知危机。在享受智能驾驶带来便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其本质,消除认知偏差,筑牢安全防线,让智能驾驶真正成为安全、便捷出行的助力,而不是潜藏危险的定时炸弹 。

来源:睡到自然醒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