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筱梅起诉失败,前夫却沉默了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7 15:46 2

摘要:这几天关于马筱梅这档子的事又翻了一轮,从律师到妈妈,连带着前夫也一块被拉进来重新审视了一遍。5月6号那天,律师在自己账号又发了一篇长文,说白了,就是把那份“起诉未成功”的事掰开揉碎讲了清楚,顺便再扔了几个点给吃瓜群众——比如“前夫为啥不报警”这种,直接对线。

这几天关于马筱梅这档子的事又翻了一轮,从律师到妈妈,连带着前夫也一块被拉进来重新审视了一遍。5月6号那天,律师在自己账号又发了一篇长文,说白了,就是把那份“起诉未成功”的事掰开揉碎讲了清楚,顺便再扔了几个点给吃瓜群众——比如“前夫为啥不报警”这种,直接对线。

那个曾经气势汹汹表示“我不能忍受被造谣”的男人,现在一句话都没吭,这个落差其实挺微妙的。早期他发那些控诉时,舆论一边倒地同情他,甚至还有人说“一个男人肯定不是随便站出来讲这些的”,但现在回头看,当时那种“受害者气质”好像有点太主动了点。真正的受害者,尤其是说自己被威胁、被长期骚扰的,最先想到的通常是报警,而不是连发微博。

律师这次解释的核心意思也不复杂:蔡小姐之所以没被法院定罪,是因为她信了前夫的话,而他又是“当事人”,所以她的传播属于“误信”,不算故意。也就是说,马筱梅想追责,结果追到前夫身上去了。至于这个前夫哥现在是沉默,还是在憋大招,谁也不知道,但拖得越久,对他越不利是真的。观众不是不讲道理,只是对那种只会喊冤但没行动的人,耐心都很有限。

最妙的是,律师那篇文里突然提到“汪先生的前妻”,这不就把另一条舆论线扯进来了么。对比是明显的,别人拿起法律武器就叫“有理有据”,但马筱梅维权就被说是“舆论炒作”,甚至“泼脏水”。这其实不是在辩论案件,是在暗戳戳地点出一种行业默认的双标:女人在关系中如果主动一点、刚一点,很容易被扣上“情绪化”的帽子,而男人就算满嘴跑火车,只要情绪看起来“悲情”,就先赢了一波好感。

而说回那个“报警”的问题。律师这次几乎是把话明摆着放桌上了:你说你和家人被威胁,那警察去哪儿了?前夫从去年开始爆料到现在,说得像自己经历了一场恐怖片,但一句法律动作没有。大家原本以为马筱梅真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狠角色,现在发现她不是没做事,而是直接走了法院那条路,反倒是前夫,这么长时间没动静,难免让人开始怀疑:你是真的有案情,还是单纯在玩流量?

再说马筱梅妈妈的那部分。这事其实更有点讽刺——一开始有人扒她妈妈其实是卖早餐的,不是传说中那个什么“茶园老板”,然后就开始嘲这家人“人设崩了”。但网友很快醒了,这个“崩”到底崩在哪里?一个做早餐的妈妈,怎么了?是偷税了还是诈骗了?不是也靠双手挣钱养大孩子的吗?为啥不能变成茶园老板?这社会对女性家庭背景的容忍度是不是有点太低了?

反而是这波反转之后,马妈妈意外圈粉了。有网友说得挺实在的——你要说人设崩,那得是先树人设啊,马筱梅哪怕提到妈妈,也从没说过豪门出身。信息差可能有,但吹嘘和包装好像真没怎么搞,这种时候再拿“人设”说事,就有点硬找茬了。

而这种事要是放到男明星头上呢?谁管他爸做什么生意,做餐饮的、倒腾建材的、开物流的多了去了,从没人说一句“你家是不是装的”?这双标放在女艺人身上就特别明显,一旦不是“纯白纸背景”就被当作“伪装”,挺莫名其妙的。

到这里,其实整件事已经慢慢从“谁对谁错”滑向了“谁更可信”的方向。前夫的声音从一开始的高频,到现在的静音,逻辑漏洞慢慢显现;马筱梅这边虽然动作不多,但每一步都往法律走,姿态反而稳了下来。她没有高调反驳,也没有硬碰硬地骂回去,但就是这种“该起诉起诉、该发律师函发律师函”的方式,让不少人开始转向支持她。不是因为她人设完美,而是因为她不像对方那样,只靠嘴。

所以现在舆论回头看,也不是说马筱梅突然变成受害者,只是大家开始意识到,这段纷争里,最早开口的那个人,不一定掌握最多的真相。尤其是你反复强调“被威胁”却没走任何官方程序,谁都会起疑。如果你真的有证据,现在就是你最好出手的时候;但如果你没有,那等对方把证据摆出来,再来洗也就太迟了。

吃瓜吃到这一步,其实也能看出一点行业逻辑。现在想靠几条微博、几个语音就带起舆论节奏,没那么容易了,观众不再是“先说先赢”,更看你有没有实锤,有没有行动。而那种一边说自己被害,一边接代言上综艺的“营业式受害者”,迟早是会被看穿的。

这事还没完,但也差不多能预感到走向。要是真有后手,前夫这边很快就会放锤了;但如果再拖个一两个月什么都没有,基本也就坐实了“炒作式爆料”的身份,口碑翻车只是时间问题。

观众不是傻,只是懒得去查资料,一旦哪天愿意回头捋一遍流程,看得比谁都清楚。娱乐圈没那么容易糊弄了,也好。下一个开麦的人,最好提前想清楚自己讲的是故事,还是证词。

来源:慧眼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