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出土的唐代离婚协议,竟比现代分手更体面?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08 08:08 2

摘要:敦煌的夜风,轻轻地卷起黄沙,莫高窟的壁画,在淡淡的月光下若隐若现,一卷被尘封了千年的文书,悄然地滑落。

敦煌的夜风,轻轻地卷起黄沙,莫高窟的壁画,在淡淡的月光下若隐若现,一卷被尘封了千年的文书,悄然地滑落。

1900年,道士王圆箓无意间推开藏经洞的刹那,数万卷文书重见天日,其中有一份特殊的契约——一位晚唐女子的离婚协议书。

当大英博物馆的研究员,戴着手套缓缓展开它之际,一行洒脱的楷书,刺破了时空:“愿娘子相离之后,重梳蝉鬓美扫娥眉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这里的“刺破”一词生动形象地,呈现出那行楷书的力度之感;“重梳”“美扫”更是着重突出了,离别后的女子需要留意自身的仪容仪态。

这份千年前的离婚协议,竟比现代人的分手更体面?

更令人惊奇的是,协议中细致地;列明了财产的分割、赡养费甚至还有着“三年的衣粮,每日都进行支付”的条款——这到底哪儿像是古代被休弃的妇人呢?

分明是一位经济独 立 、敢于主动结束婚姻的唐代女性!

不过这份文档现在,正安安静静地,存放在大英博物馆的库房里。

那些书页,随着时间,慢慢地过去,渐渐地失去了原本的色泽,并且越发,变得易碎,稍微一不留意,就可能遭到损坏。这样它到底掩埋着哪些,历史谜团呢?

part 01

敦煌“李巧巧”的离婚案:一场千年前的女性独 立 宣言

在敦煌文书之中,有一份编号为S.0343的离婚协议;而且其中的主角乃是一位名叫“李巧巧”的女子。

这份协议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一些婚姻观念以及家庭关系。

“李巧巧”生活在晚唐,是敦煌人。

她的丈夫为是一位粟特商人。

粟特人是中亚地区擅长做生意之民族,他们在贸易方面的天赋格外显著,所以颇受欢迎。

丈夫长年在外地,李巧巧不仅掌管着家里的钱财,而且还开着一家丝绸店铺。

后来丈夫沉迷于赌 博 ,家产几乎被败光。

按照唐代法律,丈夫可以“七出”之条休妻(无子、淫 佚、不事舅姑、口舌、盗 窃、妒忌、恶疾但李巧巧并未被动等待被休——她主动提出离婚,并拟定了这份协议。

协议中规定:

离婚丈夫需要归还女方的嫁妆(包括金银首饰、丝绸布匹);并支付她未来三年的生活费(三年衣粮,逐日支付);子女双方共同抚养,丈夫不得阻挠其再婚。

而这份协议也必 须 由当地的“比丘尼”佛家出家女性的尊称,由她们见证并签署。

佛教寺院相当于婚姻调解机构。

佛教寺院不只是举办宗教活动场所,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社会生活方面的事物,使得佛教寺院发挥更多用途。

一个晚唐女子为何能争取到如此优厚的离婚条件?

答案隐匿于敦煌的独特性——此地不但为丝绸之路的商业重镇,而且还是汉 人 、粟特人、回鹘人杂居之所。

粟特女性原本就享有比较高的财产权,而且敦煌的佛教文化还强调“众生平等”,这也不难解释

当地女性的地位超过了中原的原因了。

part 02

长安贵妇vs.敦煌女子: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

同样是在晚唐这个时期,长安的那些贵 族 女性呢,却过着完全不一样的人生。

《旧唐书·列女传》里记载了这个故事:长安有个叫“卢氏”的贵妇人,她的丈夫很早以前便去世了。

家族却强硬地逼迫她再次嫁人,她果断割掉了一只耳朵,用这样的方式坚守节操,最后朝廷给她颁发了“贞节牌坊”。

而在敦煌,女性不仅可以主动离婚,还能带着财产再婚。

敦煌文书《放妻书》里竟还有这样的祝福语:“愿妻娘子,在相离之后,能够重新梳理蝉鬓,继而再嫁高 官。”

这彰显了当时社会的一种观念,背后却蕴含着繁杂的情感与思考。

两地差异为什么如此之大?

敦煌乃是一座商业城市,女性积极参与贸易活动,进而拥有了经济上的独 立 权。

文化融 合 方面,粟特、回鹘等西域诸族的习俗,带来了影响,这个时候女性的地位,比较高。

寺院参与,世俗事务,为女性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法律支持。

part 03

掠夺的敦煌文书:一段无法回家的历史

1907年,英国探险家斯坦因以200两银子从王道士手中骗走了大量敦煌文书,其中就包括这些珍贵的“放妻书”。

如今它们静静地存放在大英博物馆的库房之中。

就好比在深深地休眠,偶尔会让人们想起那,遥不可及的历史,似乎在默默地讲述着往昔的传奇。

实际上这些文物,它蕴含着极 为 深厚的文化内涵,进而变成了人类文明当中 极 为珍贵的资产。

2018年,中国学者曾在大英博物馆发现一份未公开的敦煌离婚协议,上面有一枚褪色的红色指印——是妻子按下的,还是丈夫?我们不得而知。

更令人唏嘘的是,国内现存的敦煌婚姻文书,大多残缺不全,而且最 完整的版本,却在海外。

这种反差,着实让人感慨。

如果这些文书,当年未被掠夺,中国女性的历史叙事,会不会更早被改写?

part 04

留给我们的思考:千年前的女性自 由 ,为何后来消失了?

当研究员第37次用放大镜观察那份离婚协议时,突然在纸缝间发现了一行小字:“情不相得,难以为继。”其实千年前的婚姻破裂,理由竟然和现代人如此相似。

但为什么宋代以后,女性的离婚权反而被剥夺?

理学的兴起,“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成为社会主流。

商业衰落,女性失去经济独 立 的基础。

佛教世俗化减弱,寺院不再介入婚姻纠 纷 。

倘若敦煌的“放妻书”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的话,这样历史又会呈现出何种不同的变迁呢?

或许中国女性的命运会走向另一条路——一条更自 由 、更平等的路。

文中“李巧巧”为虚构人物,但敦煌文书S.0343确实存在类似内容的离婚协议;“放妻书”中的祝福语亦为真实记载。

来源:新晨历史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