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1,这本书满足了我对科学的所有想象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08 09:07 2

摘要:许多人年少时都曾梦想过成为科学家,却止步于科学的艰深与复杂。越过公式、数据和术语,科学的真正精彩在于,它是一部充满了错误与失败、挫折与误解的历史!

许多人年少时都曾梦想过成为科学家,却止步于科学的艰深与复杂。越过公式、数据和术语,科学的真正精彩在于,它是一部充满了错误与失败、挫折与误解的历史!

豆瓣9.1分的《科学的旅程》就用了这种别具一格的讲述方式展开,它勾勒出科学作为人类探求真理的生动历程,让很多人重拾了对真理的渴望和激情。

揭开被科学辉煌成就遮蔽了的真实历史

也正因如此,这部佳作获得了中国政府出版奖(提名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提名奖)、文津图书、优秀畅销书奖、全国科普优秀作品奖等十三项荣誉。

阅读这本书时,你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代入感。它并非机械地堆砌枯燥的数据和严肃的事实,而是充满人情味地讲述科学家们的故事。其中不仅有成功的英雄,也有无数失败的探索者——有些人因为误入歧途而迷失方向,有些人因为固执己见而最终被历史淘汰。

比如盖伦的故事就揭示了科学历史中“错误”的一面,他早在1800多年前就成功完成了一次复杂的“刮骨疗伤”手术,但是这种超前带来的“绝对权威”,形成了知识的禁锢。直到哈维通过严密的实验,彻底推翻了盖伦的血液循环理论,科学才真正跨出了关键一步。

哈维尊敬盖伦,是一个从容、典雅和保守的人,然而他发展了血液循环理论,并且就此给出了细致的证据,从而使盖伦体系遭到最为沉重的打击。

而伽利略的故事则告诉我们,科学发展并不只是发现真理那么简单,它还需要在权威、传统和个人命运之间进行艰难的坚持与妥协。他曾在信中坦承因为害怕被嘲笑而不敢公开支持哥白尼体系;后来又因“坚持太阳为中心”的观点被审判,在认罪和软禁之间挣扎。他的遭遇不仅体现了科学家面临的外部压力,也映照出科学本身成长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社会束缚。

克里斯蒂诺·巴蒂1857年所绘的《伽利略受审》。

与之相映成趣的,还有达尔文和孟德尔的不同命运——前者提出了“自然选择”,彻底改变了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理解;而后者尽管早早提出了遗传因子的规律,却直到二十世纪才被科学界重新认识和接纳。这种“延迟的胜利”正说明,科学真理的传播往往并不依赖于它本身的正确性,而受限于时代的语境和社会的接受程度。

再说说大家耳熟能详的牛顿,他远比教科书中更为立体和复杂。他在光学问题上与当时的主流观点唱反调,主张光以“微粒”形式传播,尽管这一理论无法解释所有现象,但他坚定维护自己的判断,并引领了18世纪的科学探索,即便后来波动理论更能解释实验现象。如今我们知道,牛顿其实也部分正确,因为光确实具有波粒二象性。这种“部分正确”的坚持,反而体现了他在科学探索中的开创性和复杂性。

此外,这位科学巨人也有极强的争胜欲。他和胡克、惠更斯、莱布尼茨乃至皇家天文学家弗拉姆斯提德之间的争吵,体现了他在维护学术声誉与成果上的激烈与狭隘。他会私下动员朋友参与争斗,自己却避免正面交锋,这样的“隐身战术”显得既聪明又精于算计。有人为他的伟大蒙尘而遗憾,但也正是这种“执拗的个性”和对真理的极致追求,让他创造了后来人难以企及的成果。

牛顿(Isaac Newton,1643–1727)。科学巨匠也是凡人,也有脾性、有挣扎、有执念。

这本书之所以让人欲罢不能,也在于它不断揭示科学的多维面貌——不只是理性与逻辑的胜利,也是权力、社会、文化、性别等多种因素缠绕的产物。

1848年,富克斯姐妹的恶作剧在当时迷信氛围和宗教期待中迅速发酵,原本只是敲击关节制造的怪声,却因母亲的信仰、姐姐莉亚的商业头脑以及公众对“与死者对话”的渴望,被包装成“科学演示”,迅速演变为一场广泛的招魂运动。这场运动之所以能席卷美国,不只是因为女孩的表演技巧,更因为人们愿意相信这种“经验验证”,来填补内心的情感和精神空缺。

还记得央视《走近科学》纪录片吗,它采用讲故事的方式,通过悬疑、情景再现等手法,赢得了众多观众的喜爱。

书中还专门描绘了18世纪那场令人咋舌的“黑暗逆流”——卡里奥斯特、圣日尔曼、梅斯梅尔等人身披“科学”的外衣,用共济会的神秘包装、伪造的“动物磁性”或“长生不老药”,在沙龙与宫廷中大行其道。这些骗子与庸医的猖獗,提醒我们即使在科学昌明之时,非理性也总能以新面貌卷土重来。

一个名叫珀金斯(Elisha Perkins)(1741-1799)的郎中,在18世纪90年代发现了金属“牵引器”的效力,图为讽刺一个庸医用珀金斯专利牵引器治疗患者的画像。

这本书还特别关注了女性科学家的命运,从居里夫人到麦克林托克、戈佩特-梅耶,再到列维蒙塔尔西尼,一代又一代女性科学家在不公的制度下依旧坚持探索,用非凡的才华和坚韧书写自己的科学人生。

看了这本书才知道,法国科学院从1666年建立以来,从未接纳过任何一位妇女,直到1962年。(伦敦的皇家学会也好不到哪里去,它直到1945年才接纳第一位妇女成员)。1911年,玛丽·居里成为唯一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人,这位身材矮小的波兰物理学家在任何意义和任何时代里都是真正的巨人。

玛丽·居里(Marie Curie,1867年11月7日—1934年7月4日),她的科学生涯开始于她所从事的物理学领域突然间备受关注的年代,而她本人的坚强性格和非凡才能反过来又为该学科增添了更多的魅力和来自公众的敬畏。

总而言之,这本书以亲切、深刻、丰富的笔触,描绘出一部既严肃又生动的科学发展史。它不只讲述科学成就的辉煌,也不讳言它的歧途与困顿;它既让我们理解科学家的思维方式,也帮助我们重新思考科学与人类命运之间的复杂关系。

说到科学史你会想到什么?

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史上的趣事?

在留言区展开来说说吧

2位幸运读者将获赠此书

先后斩获13项荣誉

满足你对科学的全部想象

公号粉丝限量专享

-End-

观点资料来源:《科学的旅程》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件:scb01@pup.cn

没有比科学更充满生机的事物了

来源:科学馆60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