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区,作为社会的细胞与基层治理的基础单元,在社会治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所在。今年以来,白银路街道甘家巷社区积极创新基层治理模式,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勇敢直面各类难题与挑战,全力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社区,作为社会的细胞与基层治理的基础单元,在社会治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所在。今年以来,白银路街道甘家巷社区积极创新基层治理模式,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勇敢直面各类难题与挑战,全力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民情信息点”:架起民情反馈“暖心桥”
近日,家住甘家巷28号的马女士心情格外舒畅,此前因楼顶外墙瓷砖即将脱落而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感谢社区,感谢这个‘信息点’,起初我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反映问题,没想到社区工作人员真的帮我们解决了大麻烦。”马女士感激地说道。
马女士口中的“信息点”,是甘家巷社区党委为切实落实“民有所呼,我有所为”而设立的“民情信息点”。该信息点旨在及时了解居民反映的各类问题,由社区工作者、退休党员、热心居民和楼院长担任“信息员”,负责问题的收集、分类处理、台账建立以及跟踪问效,以实际行动为居民排忧解难。
在问题处理流程上,社区形成了一套科学高效的闭环机制。“民情信息员”在处理完居民反映的事件后,会第一时间打电话反馈处理结果。若居民对处理结果满意,意见单将转入“晴天区”;若不满意,则转入“雨天”区域,由“民情信使”进一步开展“听诊”“会诊”“巡诊”工作,持续跟进处理;对于情况特殊复杂、需综合施策化解的问题,意见单将转入“雪天”区域,由社区工作人员上报上级部门协同处理;对于因条件限制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社区工作人员会耐心细致地向居民做好解释工作。
自“民情信息点”设立以来,每日坚持进行民情收集汇总与分析研判,成功搭建起了一条畅通且充满温度的民情反馈渠道,赢得了居民的一致好评。例如,白银路电信局家属院的李先生反映小区隔壁空地杂物堆积存在安全隐患,社区迅速组织工作人员对白银路2号空地的杂物进行了整治;中林路9号的居民反映周末装修噪音扰民,信息员及时到施工现场告知施工人员非工作时间、周末和节假日只能进行无噪声装修工程;南城巷48号的张先生反映楼道堆放杂物存在安全隐患,社区也及时进行了处理。“融情·民情信息点”真正做到了“知民情、重民意、解民忧、聚民心”,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开辟了新路径。
倡导居民自治:织密基层治理“服务网”
甘家巷社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善治为目标,积极织密基层治理服务网。在推进居民自治方面,社区从“引”和“促”两方面入手。
在“引”方面,社区积极引进“老年人手机课堂”“小饭碗”里装起“大民生”等项目,充分发挥“党员先锋营”、非公经济党支部的作用,为辖区老年人构建起一个丰富多彩的快乐生活圈。
在“促”方面,社区变“替民做主”为“让民做主”。居民代表们充分发挥居民自治协会的作用,成功协调解决了困扰居民多年的“用气难”“停车难”等遗留问题,并积极开展小区环境治理、移风易俗宣传、矛盾调处等工作,在社区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优化社区服务:激发市场主体“新活力”
为优化社区服务,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甘家巷社区结合“创业就业沙龙”,联合兰州市政务服务管理局下属单位兰州市政务服务中心“企业之家”,搭建起政企面对面交流平台。通过该平台,推动政策直达、服务下沉,助力小微企业纾困解难,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交流活动中,市政务服务中心入驻的政务、法务、税务等多家机构代表,与辖区16名企业家、创业者进行了现场对接。通过“零距离”答疑,将政策法规从“文件库”精准送达“企业端”,实现了服务模式从“被动审批”向“主动赋能”的转变。
对社区而言,居民的每一件“小事”都是民生“大事”。下一步,甘家巷社区将继续以群众所需所盼为工作重心,力求各项工作更加精细、基层治理更加精微、为民服务更加精准,全力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为居民打造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区环境。
来源:城关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