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柳河村的小杨就是这样一个人。二十六岁,大学毕业没去城里,却回到村里种地,还带回来一堆新玩意儿。
每个村子都会有那么一两个让人看不懂的年轻人。
柳河村的小杨就是这样一个人。二十六岁,大学毕业没去城里,却回到村里种地,还带回来一堆新玩意儿。
我家菜地和他家的田挨着,经常看见他鼓捣那些城里玩意儿。
第一次见他放飞无人机,我正在地里掐豆角。那东西起飞时的嗡嗡声把我吓一跳,差点把手里的豆角摔了。抬头一看,天上飞着个像电风扇一样的玩意儿,小杨站在地头,手里拿着个遥控器,嘴角带着笑。
“小杨,这是啥东西?”我问。
“无人机,杨叔。”他头也不抬,眼睛盯着手机屏幕,“我看看地里的苗长得咋样。”
“你不能走着看啊?又不是几百亩地。”我笑着说。
这孩子,种了不到二十亩地,买这么个玩意儿。村里人传言他花了一万多。一万多啊,我们种一季水稻的纯收入也就这些。
“杨叔,这不一样。”他终于抬起头,“这能看出植株的长势,哪块地缺水,哪块地可能有虫害,比人眼看得清楚。”
我不信,但也没反驳。年轻人嘛,总喜欢玩新鲜的。
小杨爸妈都在外地打工,家里就他一个人。村里人都说他是书读傻了,好好的城里工作不干,回来种地。还买了一大堆稀奇古怪的东西。
除了无人机,他还买了什么智能灌溉系统、土壤检测仪,甚至连播种都用上了机器。老李头看见他用播种机,笑得前仰后合:“种那点地还用机器?我们祖祖辈辈都是手播的,照样种出好庄稼!”
小杨也不生气,笑呵呵地说:“李爷,这样能保证种子下得均匀,出苗率高。”
老李头摇摇头走了,嘴里念叨着:“败家子,败家子。”
我媳妇儿也不理解,经常在家里数落:“小杨那孩子,花那么多钱买那些玩意儿,能回本吗?现在的种地,能保本就不错了,他还想着用机器赚钱?”
我说不清为什么,但总觉得小杨不是那种莽撞的人。他大学学的就是农业科技,应该懂点什么。
不过说实话,我心里也打鼓。现在年轻人留在村里的越来越少,像小杨这样放着城里的工作不要,偏偏回来种地的,更是少之又少。
一天黄昏,我在地头抽烟,看见小杨蹲在田埂上,拿着个小盒子往土里插。
“这又是啥新玩意儿?”我走过去问。
“土壤传感器。”他站起来,拍拍裤子上的土,“可以检测土壤的酸碱度、湿度、养分含量,然后手机上就能看到数据。”
“这有啥用?”
“根据数据精准施肥、灌溉啊。”他掏出手机给我看,上面一堆数字和图表,看得我直晕。
“你这不是瞎折腾嘛,祖祖辈辈种地,谁看这些数据了?”
小杨笑了,没说话,只是递给我一根烟。
“杨叔,你尝尝这个。”他突然从背包里掏出一个小袋子,里面装着几颗红彤彤的草莓。
我一看就愣了:“这时候哪来的草莓?”
“我大棚里种的。”
“你啥时候搞了大棚?”
“去年冬天啊,村西头那块荒地,我租了两亩。”
我接过草莓,吃了一口,酸甜可口,比超市里卖的香多了。
“你这草莓真不赖。”我真心实意地说。
他笑了:“全是有机肥,无公害。现在城里人就喜欢这个,我专门卖给城里的有机食品店,比普通草莓贵一倍多。”
我有点惊讶,心想这小子还真有点门道。
后来才知道,小杨不只种草莓,还种了几亩优质水稻和一些时令蔬菜。全是按有机标准种的,产量不高,但卖价不低。
村里人依然看不惯他那些”稀奇古怪”的机器,尤其是每次无人机飞过,总会引来一片非议。
“这孩子真能折腾,种个地还整得跟科技园似的。”
“败家啊,这是。花那么多钱买机器,能挣回来吗?”
“我看是在城里呆傻了,回来装样子给谁看呢?”
小杨从不辩解,只是默默地忙自己的。
春去秋来,一晃两年过去了。
那年夏天特别热,接连几天高温,村里的水稻都蔫头耷脑的。眼看着就要减产,大家愁眉苦脸。
唯独小杨的田,看起来比别人家的长势好不少。
“你家地里做了啥?咋就没遭灾?”我忍不住问他。
“提前知道了嘛。”他掏出手机给我看,“这个天气预报软件挺准的,我提前就增加了浇水量,还喷了点叶面肥帮助抗旱。”
“这还能提前知道?”我有点不信。
“大数据嘛,杨叔。”他笑着说,我也不懂他说的啥意思。
那年秋收,村里普遍减产两成。但小杨家的却比往年增产一成多。这下村里人不说风凉话了,开始有人偷偷问他种田的窍门。
小杨从不保守,知无不言,但大多数人听了也是一头雾水,觉得太复杂。
“什么智能灌溉、土壤分析、精准施肥,听着就费劲。”村里的老张头摆摆手,“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经验最靠谱。”
可事实摆在眼前,小杨的地里确实长势好。
第三年,事情有了变化。几个附近村的年轻人也跑来跟小杨学新法子。更让村里人意外的是,县里的农业局还来人考察,说要把小杨的”数字农业”模式推广开来。
村里人这才知道,小杨已经成了县里有名的”新农人”,去年还上了市电视台。
我家隔壁的二婶过来串门,神神秘秘地问我:“听说小杨一年能挣五十万,是真的吗?”
我也是道听途说:“好像是。他除了种地,还搞了个网店,专卖他自己种的绿色蔬菜水果,听说订单多得很,供不应求。”
“啧啧,五十万啊,比咱们一家人打工挣得还多。”二婶感叹道。
说实话,我当时也不信。直到那天,我亲眼见到小杨开着一辆新车回来。不是什么豪车,但至少得二十来万。
同一天下午,我在村口小卖部看到老李头正给几个牌友讲小杨的”发家史”。
“那小子鬼精着呢,城里来的大学生嘛,懂的多。”老李头吧嗒一口旱烟,眼中满是佩服,“现在他不光自己种,还帮人代种,每亩地收管理费两千呢,都是用他那些新玩意儿管理的,省时省力。”
“他那个网店我孙女也给我看过,一斤普通菜都卖到十几块,比菜市场贵多了,可就是有人买,城里人有钱。”
一圈人七嘴八舌,说着说着又开始谈自家的地,要不要也交给小杨代管。
这世道,真是变化快啊。两年前,大家还嘲笑人家瞎折腾呢。
一个月后的村委会,请来了小杨做报告,传授经验。村支书热情地介绍说,小杨是我们村的骄傲,把现代科技带到了农业生产中,实现了增产又增收。
小会议室里挤满了人,甚至有不少附近村子的村民也来了。
小杨站在前面,不紧不慢地讲着他的理念和方法。他说的很多我听不懂,什么大数据、物联网、精准农业…
但我注意到,村里几个年轻人听得很认真,不停地点头。
最后提问环节,老李头举手:“小杨啊,你为啥不留在城里,非要回来种地呢?”
这个问题,我也一直想知道答案。
小杨笑了笑:“其实很简单。我爸妈一辈子种地,就是觉得种地挣不了钱,非要我去城里发展。我大学学的就是现代农业,我觉得,农村才是最大的舞台。”
他顿了顿,继续说:“现在的农业不是我们印象中的那种刀耕火种了。利用科技,不仅能让种地变得轻松,还能种出更好的农产品,挣到更多的钱。我想证明,留在农村,一样能过上好日子。”
我看到很多年轻人的眼睛亮了起来。
报告会结束后,我在门口叫住了小杨。
“小杨,你爸妈知道你现在……”
“挣了这么多钱?”他笑着接话,“知道啊。他们去年就不打工了,我让他们回来一起干。我爸现在负责大棚管理,我妈负责网店客服。一家人在一起,多好。”
我想说点什么,但一时语塞。
回家路上,我看到村口的大榕树下,几个年轻人围着小杨问东问西。夕阳的余晖洒在他们身上,树影婆娑。
这个画面让我想起二十年前,那时候年轻人都往外跑,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谁能想到,现在竟然会有年轻人主动回来种地?
我家那块地,明年也想交给小杨代管试试。虽然要交管理费,但他保证的收益比我自己种要高。
媳妇儿倒是不太情愿:“我们自己种了一辈子地,怎么能交给别人管?再说了,那些新玩意儿靠谱吗?”
我笑着说:“时代变了,跟着有知识的年轻人走,没错的。”
晚上吃饭时,听说村西头的王老五家儿子也要回来种地了,说是跟小杨合作,搞什么”共享农场”。
“啥叫共享农场?”媳妇儿问。
我也不太懂,只记得小杨说过:“就是让城里人可以认领一块地,我们负责种,他们可以随时来看,收获的农产品都归他们。城里人图个乐,我们挣个管理费,两全其美。”
第二天早上,我起得很早,习惯性地去地里转转。远远地看见小杨已经在田间了,身后跟着个无人机,在田地上缓缓飞行。阳光洒在稻田上,泛着金光。
村口的大喇叭突然响起来,是村支书的声音:“今天下午两点,县农业局的专家来我们村开座谈会,讲解现代农业技术,有兴趣的村民都可以参加……”
我站在田埂上,看着眼前的景象,恍惚间觉得,这个被很多人认为没有希望的村庄,似乎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村口的老槐树下,几个老人正在纳凉。听见喇叭里的通知,老李头拍着大腿说:“没想到啊没想到,我们老了,还能看到村里这么热闹的一天。”
一旁的老王接茬:“听说县里准备把咱们村打造成什么’智慧农业示范村’,要投资几百万呢。”
“都是小杨那娃子的功劳啊。”老李头感叹道,“当初我们还笑话人家呢,现在看来,是我们眼光短浅了。”
“那小杨今年到底挣了多少钱?”有人好奇地问。
“听说有五十万呢,比在城里上班强多了。”
“他那无人机多少钱买的?我孙子也想回来种地,说是要买一个。”
……
我没有加入他们的谈话,只是静静地看着远处忙碌的小杨。
天空中,无人机盘旋的嗡嗡声混合着鸟叫和风声,传入耳中,竟然不那么刺耳了。
也许,这就是农村的新希望吧。
回家路上,一辆满载草莓的面包车从我身边驶过,车窗里伸出一只手,向我挥了挥。是小杨的父亲,脸上满是笑容。
车后面贴着一张醒目的广告:“柳河村有机草莓,城里的味道,乡村的温度。”
这句话让我愣了一下,突然意识到,小杨带回来的,不仅仅是那些新鲜玩意儿,还有一种新的思路和活力。
媳妇儿做好了午饭,在院子里喊我。饭桌上,她说隔壁李婶想把自家的两亩地也交给小杨管理。
“你说咱们要不要也试试?”她犹豫着问我,语气中不再是之前的抵触。
我笑了笑:“试试呗,跟着年轻人学学新东西,挺好的。”
窗外,又一架无人机飞过,在蓝天下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这一次,我和媳妇儿都抬头看了看,眼中不再是困惑,而是一丝期待。
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我们村的未来,也许会和过去大不相同,但一定会更加美好。
前几天,村支书找我喝茶,说县里要给小杨发个”致富能手”的奖状,还要拍个宣传片。支书笑着说:“谁能想到,咱们村里会出个’网红’啊!”
是啊,谁能想到呢?三年前还被人嘲笑瞎折腾的年轻人,如今成了全村的榜样。
田间地头,无人机的身影越来越多。村里人不再把它当作新鲜事物,而是习以为常的农具,就像锄头、镰刀一样自然。
今年,村里有五个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来了,都说要跟小杨学习新农业。
老一辈的人,像我这样的,虽然跟不上这些新玩意儿,但也乐见其成。毕竟,能让年轻人回来,能让这片土地焕发新的生机,有什么不好呢?
前天,媳妇儿从城里回来,说小杨的农产品在城里的超市专柜卖得特别好,一盒草莓要卖到三四十块钱,却依然供不应求。
“城里人真是有钱。”媳妇儿感叹道。
“那是人家的东西好。”我说,“无公害、有机的,吃着放心。”
昨天下午,天气晴好,我在自家门前的小院子里喝茶。小杨骑着电动车路过,看见我,停了下来。
“杨叔,在晒太阳呢?”
“是啊,你这是去哪?”
“去镇上参加个农业电商培训,有兴趣一起吗?”
我笑着摇摇头:“我这把老骨头,学不了那些了。你们年轻人去折腾吧。”
小杨笑了笑,突然说:“杨叔,记得你去年让我帮着种的那块地吗?今年的收益清单我做好了,明天给你送来。”
“多少钱?”我好奇地问。
“比你自己种多了一万多。”他骄傲地说。
我点点头,心里暖暖的。不仅仅是为了那多出来的一万多块钱,更是为了这个年轻人的真诚和能力。
他走后,我继续坐在院子里,望着远处的田野。几架无人机在稻田上空盘旋,像是在守护着这片希望之地。
我拿出手机,笨拙地点开小杨帮我注册的网店小程序,看到我家的地里种出来的水稻,被包装成”柳河有机稻”,卖到了城里,甚至有人专门留言称赞它的口感。
这让我这个种了大半辈子地的老农民,第一次感到了一种不同寻常的自豪感。
是小杨,让我们这个普通的村庄,和千千万万个正在被遗忘的乡村一样,重新找到了存在的价值和未来的方向。
夕阳西下,晚霞如火,映照着村口的稻田,金光闪闪。一个戴着草帽的身影在田间穿行,时而停下来查看手机,时而抬头望向天空的无人机。
那是小杨,一个敢于回乡创业的年轻人,一个被嘲笑却依然坚持的年轻人,一个用科技改变农村面貌的年轻人。
在这个普通的村庄里,他的故事还在继续……而这一切,都始于三年前那个让人费解的决定和那架引来众人嘲笑的无人机。
谁能想到,曾经的”瞎折腾”,如今成了村里人眼中的”新希望”呢?
来源:云朵棉花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