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一种疾病,如果没有“戴手套”的意识,一旦感染,致死率近乎100%。不是夸张,不是吓唬,更不是标题党。这是我作为一名医生,亲眼目睹过的现实。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戴手套”这三个字,看起来稀松平常,平常到你可能觉得它只是手术室里的标配,或者是冬天挡风的工具。但你知道吗?
有一种疾病,如果没有“戴手套”的意识,一旦感染,致死率近乎100%。不是夸张,不是吓唬,更不是标题党。这是我作为一名医生,亲眼目睹过的现实。
这篇文章,就围绕“戴手套”展开,不是说说防脏防油那么简单,而是要告诉你,一副简单的手套,如何在关键时刻救你一命。它不是道具,而是防护的底线,是生命的屏障。
你也许忽略了,在医院、在实验室、在农场、甚至你家厨房的角落里,都藏着一种凶猛的疾病——狂犬病。
它不是只有被疯狗咬才会得,它的传播方式远比你以为的复杂。有时候,一个小小的抓痕、一次清理死猫尸体的举动、一次没戴手套的消毒伤口,就足以让病毒钻了空子。
我不是在喊口号,而是在提醒你,这种病毒,不讲武德。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病毒性脑炎。它的致死率,全球公认,几乎100%。不是九成九,不是九成八,是一旦发病,基本无药可救,死亡是既定结局。
有人说:“我又没被狗咬。”事情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你知道吗?狂犬病毒不仅通过狗传播,猫、蝙蝠、黄鼠狼、浣熊,甚至有些人类接触过的野生动物,都可能是携带者。而且,它不是一定要咬你才算数——唾液接触到黏膜、破损皮肤、眼结膜,也可能中招。
我曾处理过一个真实的病例,一位农村中年男子,看到自家后院死了一只野猫,想都没想,用手把猫尸体处理了。他没戴手套,手上正巧有几道裂口。
三个月后,他开始出现怕水、怕风、精神异常,最后在ICU痛苦挣扎三天,抢救无效。我们能做的,就是记录他的症状,全程无解。
很多人对狂犬病的认知停留在“狗咬了要打针”,其实这只是冰山一角。接触式传播,在医学上早有记录。哪怕是舔一下破皮的手、接触到死去动物的体液,都可能埋下致命隐患。
你知道“蝙蝠”是狂犬病毒的天然宿主吗?有些种类的蝙蝠感染狂犬病毒后根本不发病,但依然能传播。美国疾控中心曾报道,数起人类感染狂犬病死亡的病例,竟然是因为夜间在露营地被蝙蝠轻咬或舔舐,而当事人根本没察觉。
所以,我反复强调,戴手套!戴手套!戴手套!不是洁癖,而是你和病毒之间的最后一层防线。
这是个扎心的问题。狂犬病毒是一个罕见但极度致命的病毒。它的残忍之处在于:潜伏期长,但一旦发病,几乎不可逆转。早期症状像感冒,等你意识到不对,病毒早已穿过神经系统,攻击你的大脑。
目前,人类只能依赖暴露后预防(PEP),也就是在被疑似动物咬伤或抓伤后尽快清洗伤口并接种疫苗。但如果你当时没重视,等你发病,就是走到生命倒计时的那一刻。
狂犬病的这个机制,像极了“沉默的杀手”,它悄无声息地潜伏,却致命无比。
我有一位同行,是急诊科的老大哥。他处理过一个病例:一位环卫工人在清扫时捡到一只奄奄一息的流浪狗。他心生怜悯,用手轻抚它,安慰它的最后时光。狗没咬他,却舔了他手背一下。
他没太在意,第二天继续上班。三个月后,他开始怕光、怕风、头痛欲裂。等他意识到是怎么回事时,病毒已经进入中枢神经系统。我们眼睁睁看着他在隔离病房里神志紊乱、肌肉痉挛,最后呼吸衰竭离世。
那只狗的唾液,带走了一个人的命。
你说,如果他当时戴了手套,是不是结局就不一样了?
不是只有医生、护士、屠宰场工人才需要戴手套。你只要接触过以下几种情况,都应该提高警惕:
一是在外看到死掉的猫狗、蝙蝠,不管你是想掩埋它,还是想移开它,都请戴手套。
二是野外露营、郊游时,误触野生动物或者被舔、抓,哪怕没有明显伤口,也该戴手套处理后续。
三是家中养宠物的,尤其是猫狗,如果它们有外出记录,回来后请用手套清洁它们的口鼻、毛发。
四是清理垃圾、废弃物时,尤其是有动物粪便或尸体的环境,不戴手套等于裸奔。
别觉得麻烦,这不是洁癖,而是防命的细节。
很多人以为,打过狂犬疫苗就天下无敌了。但现实不是游戏,疫苗不是金钟罩。
狂犬疫苗的保护力是有限的,尤其是暴露后不立即处理伤口、不按程序接种,疫苗效果会大打折扣。
而且,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疫苗质量和接种流程也有差异。有人打了疫苗,以为万事大吉,结果因为剂量不够、接种时间不对,还是发病了。
所以,不要用“我打过疫苗”来安慰自己。真正的防护,是从源头就把病毒挡在外面。戴手套,就是最直接、最有效、成本最低的手段。
很多人抗拒戴手套,是因为觉得“麻烦”、“不方便”、“看起来怪怪的”。但我想说:病毒才不管你方便不方便,它只看你有没有漏洞。
我见过太多“本来可以避免”的悲剧。一个简单的手套,几块钱;一次感染,拿命赔。你自己算吧,这笔账划不划算。
在医院里,我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防护意识,是医生的底线。”但我现在想说的是:这不该只是医生的底线,而该是每个普通人的常识。
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动物共处的世界里,病毒不是遥不可及的存在,它就潜伏在你生活的角落里。一个手套,可能就是你和死亡之间的一线之隔。
我们不该总是等出了事再去补救,而是要在事情发生前就做好准备。
手套,是你日常生活的“隐形护盾”。你不需要天天穿防护服出门,但你要有一个“风险识别”的意识——当你要接触动物、死亡组织、野外环境、垃圾时,把手套戴上,只是举手之劳,却是避祸之举。
别让无知成为你的软肋。别让侥幸成为你最后的念头。在狂犬病面前,没有“差不多先生”。
戴手套,是医生的基本功,是护士的日常,是实验员的自觉,也应该是你的生活常识。
戴手套!戴手套!戴手套!不是口号,是你活下去的概率。
参考文献:
[1]沈洪兵,王福生,张文宏.中国狂犬病暴露后预防的现状与挑战[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3,44(2):161-166.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狂犬病防控核心信息问答[EB/OL].(2024-03-15)[2025-05-08]. http://www.chinacdc.cn
[3]李文军,高翔,余文周.人狂犬病的临床特征分析及防控对策[J].实用预防医学,2022,29(1):32-35.
来源:健康科普李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