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相知,方能心手相牵:让东欧文学影视成为文明对话的桥梁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8 14:00 3

摘要:在布达佩斯的多瑙河畔,诗人裴多菲的青铜像凝视着永恒的流水;在布拉格的查理大桥上,卡夫卡的目光穿透世纪的雾气。这些东欧土地上生长出的文学与影视之光,曾在20世纪的中国掀起过波澜,却在时光流转中渐隐于大众视野。如今,当“一带一路”的春风拂过历史的书页,我们更需以“

首发

在布达佩斯的多瑙河畔,诗人裴多菲的青铜像凝视着永恒的流水;在布拉格的查理大桥上,卡夫卡的目光穿透世纪的雾气。这些东欧土地上生长出的文学与影视之光,曾在20世纪的中国掀起过波澜,却在时光流转中渐隐于大众视野。如今,当“一带一路”的春风拂过历史的书页,我们更需以“文化相知”为钥,推开那扇通往东欧文明的窗——因为唯有真正理解彼此的精神世界,才能在时代浪潮中握紧双手,共赴未来。

一、被时光折叠的文化记忆:从译介热潮到沉寂迷雾

东欧文化与中国的渊源,早有深厚积淀。20世纪初,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激赏波兰诗人密茨凯维奇的“复仇与自由之歌”,将东欧文学视为唤醒国民精神的火种;50年代,《好兵帅克》的幽默与《多瑙河之波》的浪漫,曾让中国观众在集体主义语境中感受到异域的人性温度。那些译介自捷克语、匈牙利语的书页,那些在露天影院放映的东欧电影,曾是一代人遥望世界的窗口。

然而,冷战的地缘裂隙、语言壁垒的天然阻隔,加之商业浪潮下“大语种优先”的市场逻辑,让东欧文化逐渐淡出中国主流视野。当《哈利·波特》译本摆满书店橱窗时,匈牙利作家马洛伊·山多尔的《草叶集》仍蜷缩在小众书架;当流媒体平台被韩剧、美剧填满时,塞尔维亚电影《生命是个奇迹》的诗意镜头,却少有人问津。这种沉寂,不仅是文化传播的遗憾,更折射出文明对话中“相知不足”的困境。

二、文化相知的三重维度:语言、历史与精神共鸣

“文化相知”的第一步,是跨越语言的迷雾。波兰诗人辛波斯卡曾写道:“我们通晓地球到星辰的广袤空间,却在地面人行道上失了方向。”小语种翻译的稀缺,恰似横在文化之间的“人行道”——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诺奖作品《雅各布之书》,因波兰语译者寥寥,中译本迟至近年才与读者见面。打破这一困局,需要建立“小众语言译介基金”,培养专业翻译人才,让东欧文学的原初韵律,不再因语言隔阂而失真。

更深层的相知,在于理解历史的褶皱。东欧诸国地处“文明十字路口”,曾被贴上“冷战前沿”“转型国家”的标签,但其文学影视中涌动的,是对战争创伤的深刻反思(如捷克电影《严密监视的列车》)、对个体自由的永恒追寻(如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当中国观众透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枪火,看到的不仅是英雄叙事,更是巴尔干半岛百年沧桑的缩影;当我们细读匈牙利作家凯尔泰斯的《无命运的人生》,触摸到的是奥斯维辛阴影下的人性微光——这些历史记忆的共振,正是文化相知的情感基石。

而最动人的相知,发生在精神的云端。保加利亚作家乔治·戈斯波丁诺夫在《自然小说》中写道:“我们都是宇宙的草叶,在风中寻找彼此的脉络。”东欧文学中对存在主义的哲思、对自然与生命的敬畏,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遥相呼应。捷克动画大师杨·斯凡克梅耶用超现实主义镜头解构文明,恰似庄子“庄周梦蝶”的现代影像诠释;波兰导演安杰伊·瓦伊达的《福地》中资本与人性的博弈,亦能让中国观众联想到改革开放中的时代命题。这种超越地域的精神对话,证明文明的差异从不是隔阂,而是相互映照的明镜。

三、心手相牵的时代实践:从“文化年”到“数字丝路”

如今,“一带一路”倡议为文化相知搭建了新舞台。在布加勒斯特的书展上,中国作家与罗马尼亚诗人共话“乡土与现代”;在苏州的电影节里,克罗地亚导演的新作与中国独立电影人展开对谈。这些线下交流之外,数字技术更让“相知”突破时空——抖音上,塞尔维亚姑娘用中文配音《桥》的经典片段,获赞百万;B站UP主“东欧文艺观察”用动画解读卡夫卡,让年轻观众在弹幕中读懂“变形记”的隐喻。

政策的春风亦在助力: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下的“经典著作互译计划”,已让《哈扎尔辞典》《灯塔看守人》等30余部作品落地中国;华春莹在推动中国—中东欧文化交流时曾强调:“文化相知,方能心手相牵。”这种相知,不是单向的输出或输入,而是像多瑙河与长江一样,在交汇中激荡出新的文明浪花。当波兰读者捧着《平凡的世界》感慨中国改革历程,当中国观众通过VR技术“走进”布达佩斯大饭店的电影场景,文化便真正成为了连接民心的纽带。

结语:在书页与光影中,看见文明的另一种可能

站在21世纪的文化广场上,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听见不同的声音。东欧文学影视不是文化地图上的“边缘注脚”,而是文明对话的“重要章节”——它们用诗意的笔触写下战争与和平,用冷峻的镜头审视现代性困境,更用超越国界的人性光芒,照亮了人类共同的精神原乡。

正如匈牙利诗人阿蒂·尤若夫所说:“世界的语言有千万种,但眼泪和笑声,是通用的文字。”当我们放下对“小众”的偏见,以开放的心态走进东欧的书页与光影,终会发现:所谓“相知”,从来不是对他者的猎奇,而是在不同的文化脉络中,找到属于全人类的情感共鸣。唯有如此,文明的双手才能跨越山海,在时代的风浪中紧紧相牵,共同书写多元共生的壮丽诗篇。

来源:江南梦笔轩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