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写在前面:本文首发于公号无敌大薇薇,主张通识教育,从语言到全学科,从三观到批判性思维,帮助大人和孩子一起成为积极的终身学习者。
写在前面:本文首发于公号无敌大薇薇,主张通识教育,从语言到全学科,从三观到批判性思维,帮助大人和孩子一起成为积极的终身学习者。
写在前面
这个五一,我和咱们读者一起在河西走廊营,好几位妈妈跟我交流了关于娃英语学习的问题,包括娃不爱学英语,教了就忘,也不愿意听音频,单词更是怎么都记不住等等,要怎么办?
所以我决定下周给大家开一场讲座,说一说0-10岁孩子英语要怎么启蒙,才能轻松成为优势学科,以及不费力突破1500词,学龄前和上学后,分别要怎么做的方法,欢迎预约:
01
前两天在敦煌,我正吃晚饭,先先打了个电话过来。
他非常不爽地和我抱怨正在参加的中KE院机器人科创营。为期三天的活动,刚过去第一天,他就不想去了。
这些天呢,我带后后在河西走廊营,但一直关注着先先机器人群里的每一个分享。
明明他对机器人和AI有着无以伦比的热爱,而且看起来老师讲得非常好,课程设置由浅入深,很懂娃,也很有分量。
课程内容很赞,群里分享也很及时
完全符合我对好课的要求
所以我还挺纳闷他为啥会抱怨的,赶紧开聊看看啥情况。
他先是说这一天都以讲解和理论为主,虽然老师讲得很好,但和期待的实操有差距。
嗨,这不是什么大事,老师讲得好不就完了,再说了,课程原计划就是第一天基础理论,后两天实操,要是就这么放弃了,太得不偿失了。
这方面,娃倒是很快就接受了。但紧接着,他很生气地说到一个特别闹腾,影响其他孩子的同学:
“那孩子一直在闹,去实验室参观的时候完全不听老师的,还打坏了东西,我们都没法继续参观了。
关键他还满嘴脏话一直骂这个骂那个,说得非常难听非常脏!我真的不想再听他说话了!”
聊到这,我这才发现了娃之所以会抱怨的根源——
作为一名高敏感娃,他又开始放大负面情绪,放大他人对自己的影响了。
甚至对于没有第一时间上手实操这件事的耿耿于怀,其实也源自于被别人打扰后带来的不好感受。
实际上第二天的操作非常有意思
娃也很投入,非常开心
看起来挺矫情,但这的确是高敏感人群的典型特征。
他们会不自觉把不相干的事混为一谈,再放大,继而让自己陷入更深的负面情绪。
这也不是几句安慰的话,或者批评强制就可以解决的。
那种“你总要经历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要学会适应”、或者什么“不要因为别人的行为影响自己惩罚自己”的鸡汤,对高敏感娃来说,是完全没用的。
最首要的,就是真正深度共情。
我对先先说:
“那确实,他这样闹腾还说脏话,太扰乱秩序,我要是碰上了,也会受不了。”
接下来,我提出了解决方案:
一方面,我会去和小L(和他一起去上营的好友)的妈妈沟通,看看小L的感受;一方面,我会去和负责老师沟通,如果这个孩子严重打扰到其他人,看是否有什么调整的方式。
然后我告诉他:
“有的事情,是妈妈可以帮你做的,比如和老师沟通,看看是否能调整,但有的事情,确实是你自己需要去面对解决的。
你可以试试把关注点更多放在自己身上,比如我学到了什么有意思的内容之类的,这样就可以减少其他人对你的影响。“
他勉强答应了。
接着我第一时间和负责老师联系,确实也有别的同学反应这孩子的情况,所以老师和对方家长也沟通了。
他们会在第二天课上安排其他老师单独关注这个孩子,确保他尽量不去打扰到别人。也会把实操部分做得更加生动有趣,让孩子们能更好地沉浸在课程里。
然后老师告诉我,那个闹腾的孩子是A娃(ADHD多动症)。
我瞬间理解了。
在A娃里,有一类是合并对立违抗障碍(简称ODD)的,就有可能会出现这样情绪失控、有攻击性的情况。
说真的,也不容易,我们没法对A娃苛责太多。
但对于其他孩子来说,的确又是一种打扰。
于是我和先先聊了聊我碰上的烦人烦心事,这也算是深度共情,并且弱化冲突的一种方式。
总之,娃还是勉强接受了。
果然,到了第二天,随着设备实操和创意性写程序,课程内容越发精彩。
再加上他们的午餐从物理所换去了更好吃的中科院大学。先先的状态完全不同了。
虽然回来后还是和我抱怨那个孩子说脏话很难听,和老师对着干,但很明显,他的关注点已经放在课程带来的愉悦上了。
娃自己做的成品
和《流浪地球》里的MOSS一样
有目标检测、语言识别、图像识别等功能
三天课下来,他完全沉浸在自己搭建的机器人所带来的快乐中。还主动编了个英文版的程序,让自己的MOSS功能更强大。
02
其实一开始我要去和老师沟通的时候,他爸是不太愿意的,总觉得这不就是矫情和逃避嘛。
到了社会上,哪有那么多顺着你想法来的时候,哪来那么容易就改变的环境?总要学会自己去适应,总不能什么事情都家长给搞定啊!
但实际上,这就是对高敏感孩子的误解。我们真的必须要知道:
高敏感不是缺陷,而是一种特质,强迫他们改变自己并不是锻炼,尝试去调整改变环境也并不是逃避,而是自我保护的必要策略。
只有了解到这一点,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
关于如何判断高敏感娃,我去年也出过一期视频,大家可以对照参考:
高敏感娃的大脑杏仁核对于刺激反应更强烈,所以他们处理刺激的能耗,是普通人的3倍。
所以,与其消耗大量能量对抗外界,不如通过环境调整,节省能量,用于核心发展。这样才能帮助他们逐步实现“脱敏”。
千万不要去强迫高敏感娃改变,看起来好像是在学习适应环境,但实质就是在强化“我不够好”的信念。
这么做,对孩子真的不好。
相反,如果能适当优化环境,孩子会觉得“我的感受是被尊重和认真对待的”,这对于塑造他们内心的坚定,以及正确价值观,是有直接帮助的。
回来以后,我和先先复盘了一下这件事,我给他画了个饼状图:
这种很直观的图,其实也是在给孩子暗示:下回可以用这种数字模块的方式,来调整自己的心态。
而每一次对于成功经历的复盘,就是在帮助娃强化“成就记忆”——
看,很简单,我能做到。
03
我们还要和孩子一起做好“课题分离”。
阿德勒心理学中有个核心观点: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而人际烦恼则源于混淆自己的课题与他人的课题。
判断的标准也很简单:
在这件事上,我也和先先一起做了个维度表格:
当非常清晰地看到一项项对比后,孩子才能知道要怎么做。
不然类似于【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这样的话,就是句没有实际意义的鸡汤。
怎么放?具体放什么?孩子是懵的。
但有直观的饼状图、对比表格之后,娃心里就有了个具象,对自己要怎么做,也会有相对清晰的概念。
我还建议他,想象自己有个遥控器,虽然不能换台(不能改变他人的行为),但:
下回遇到这样的事,在大脑里启动遥控器,多试几次,慢慢掌控自己的情绪 。
而做好“课题分离”,就能减少人际内耗。
说到底,高敏感孩子的改变,应该发生在被充分理解和滋养之后。
就像植物需要先育苗,待根系强壮后,再移栽到更广袤的土地。
环境调整和自我成长到位时,孩子会自然发展出更强的适应性——因为他会带着更充沛的能量,去面对世界。
来源:无敌大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