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五月有人在网上说自己丈夫的月开支越来越大了,明明只是去打了几次台球,结果就花了上万块,现在的台球厅得多高级才能消费这么高?消息一出很快激起了网友们的好奇心,单纯打台球怎么可能花这么多钱,这钱肯定是流到了“邪门”的地方。
[浮云]现在的灰色产业链真是无孔不入,先是“24小时”到家按摩,现在又出现一个台球女助教,贵阳记者亲自卧底准备“直捣黄龙”。
计划虽然很好,但显然这位记者有些缺乏经验,张嘴就问“有没有特殊服务”,网友锐评这一看就是没有“生活经验”的。
台球灰色产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记者的这次调查查出什么东西了吗?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今年五月有人在网上说自己丈夫的月开支越来越大了,明明只是去打了几次台球,结果就花了上万块,现在的台球厅得多高级才能消费这么高?消息一出很快激起了网友们的好奇心,单纯打台球怎么可能花这么多钱,这钱肯定是流到了“邪门”的地方。
有“知情网友”表示,台球厅现在也不那么干净了,网友丈夫的钱很可能花的不正经,建议赶紧查一查,所以网友也是找到了记者希望能调查出一个真相,在卧底了一段时间过后,还真找到了与众不同的一点。
部分台球厅为了照顾打台球的新手,“贴心”的推出了“陪练”服务,又因为来打台球的大多都是男性客户,所以女陪练的市场非常好,球技可以稍微差一点,但人必须要貌美如花、曼妙身姿,虽然这些陪练不会做出太出格的事,但总觉得气氛有些不对。
只要你提出想找一个女陪练,那台球厅的前台就会热情的给你介绍,那种笑容看着就有些不简单,介绍内容的着重点也不是技术如何,教导细节如何,更多的则是营造一种可以“互动”的感觉,但最开始的体验并没有什么劲爆的内容。
可能是“擦边”,但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恶劣,当所有人觉得台球陪练也就“那么回事”的时候,劲爆的消息终于来了,原来不是台球厅“没有”服务,而是记者的消费等级还不够格,据知情人表示,一个是来的时间不对,再一个是花的钱不够。
想要体验不一样的陪练,那首先就得等晚上,然后进行消费之后就能开启新的服务项目了,之后也是通过“老顾客”介绍得知,一些女助教服务远超指导球技,她们会主动提议玩骰子、喝啤酒随着酒意和游戏升温,搂抱等亲密行为也未被拒绝,双方甚至可以加了微信。
有人出示消费记录显示,当晚短短四小时,花了3680元,只要消费到某个“门槛”,互动又“愉快”,单独约助教外出并非难事,那记者实际“上手操作”也能遇见同样的状况吗?
记者展开了一周调查,查人员先电话暗访了几家台球俱乐部,某桌球俱乐部工作人员说,包房没了,但美女助教还是招牌,而当记者问另一家桌球俱乐部能否“带走”助教时,对方明确表示,助教陪打球、喝酒、玩骰子都行,但绝无“出台”。
还特意强调场所“纯绿色健康”,一道无形的界限,似乎被刻意划了出来,随后记者又实地探访了两家台球俱乐部,经营行为看着还算规矩,没闻到什么“隐性服务”的味道。
可当调查人员走进云岩区梦幻桌球俱乐部时,气氛似乎就暧昧起来,前台充电宝租借箱屏幕上,循环播放着衣着清凉、身姿曼妙的台球助教照片,这算不算一种视觉引导?
前台员工熟练介绍助教等级和价位:初级89元/小时,明星级119元/小时,层级分明。包房也分普通和高级,价格自然不同。记者想效仿之前那位先生的经历,体验明星级助教,探探深浅,谁知被告知,高级别助教昨晚有顾客玩太晚,还没起床,眼下只有初级助教。
去高级包房的路上,记者几次旁敲侧击“更多服务”,带路的工作人员却不正面回答,反而机警地反问:要不要喝酒唱歌?还有K歌房,记者明确说不后,对方也不再多话。
进了包房,与初级助教的互动更像一场话术较量。记者直接问有无特殊服务,助教斩钉截铁说她们是正规经营场所,没有这种,记者搬出网络传言,助教则说是“营销号骗人”。
有意思的是,这位坚称“正规”的助教,也主动问记者要不要点酒水,还补充一句暗示性的话,提议要玩到晚上,一边喝酒一边玩游戏,那样才更好玩一点,一小时体验下来,记者并没发现实质性的违规。
消费结束走到门口,记者再次追问网上说的那种特殊服务,而助教的回答就耐人寻味,她回答记者,要这样问,那助教肯定要说没有。
话音刚落,她又补了句,晚上来人多热闹,喝点酒玩点游戏才能放得开,这番模棱两可的话,给“没有”的答案添了不少疑云。
这样的答案肯定是没法让人们信服的,不少人认为关键是“钱没花够”,而且“要晚上去,消费金额高一些才行”。在网友看来,这类服务相当隐蔽,就算当场逮住,台球厅也会把责任推给“助教的自发行为”,查处和管理因此难上加难。
说起来台球运动也曾是社会名流的爱好,张柏芝、刘翔、宁泽涛这些明星都曾为其增色,显得健康又时尚,但市场竞争激烈,传统台球厅经营压力越来越大,不少店撑不下去,关门了事。
活下来的,为了生存,开始学健身房的私教模式,又借鉴KTV的娱乐伴玩,推出了“私教陪玩”,核心卖点,就是美女助教陪打球、聊天解闷,甚至端茶倒水,以此营造一种“情绪价值”消费。
这种经营策略,无疑是在商业利益和法规红线间跳舞,俱乐部官方口径坚称“绿色”,助教们私下或暧昧暗示中却“可商议”,对比鲜明,“助教个人行为”的说法,更是成了许多想打擦边球场所的万能挡箭牌。
这种把风险和责任转给从业者个人的做法,让监管常常陷入困境,毕竟怎么明确界定正常的“情绪劳动”和越界的“特殊服务”,在具体场景下取证和认定都挺难,尤其在这种依赖人际互动和私密空间的消费模式里,双方的默契和私下约定,更让外部监管够不着。
记者调查虽没完全证实网友口中那些惊人的“特殊服务”随处可见,但多数台球室在宣传上刻意营造“亲密互动”氛围,助教们面对敏感问题时那套时而含糊、时而肯定的“话术”,也清楚映照出行业内某些藏着掖着的暗流。
台球厅到底乱不乱,可能不是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它更像一片深浅不一的灰色水域,有的守着底线,有的则在边缘不停试探,球杆每次挥出,是精准击球,还是道德底线又一次晃动?这不仅考验经营者的良心和头脑,也问着监管部门的决心和能力。
信息来源:
来源:墨染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