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医生,我是不是得癌了?”每年体检季,总有人因为B超报告上的“甲状腺结节”几个字,瞬间陷入焦虑。小王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例子,年仅32岁的她,从没觉得自己有任何不适,却在一次公司体检后被告知:甲状腺结节,建议复查。她开始彻夜难眠,疯狂搜索“甲状腺结节是不是癌”“会
“医生,我是不是得癌了?”
每年体检季,总有人因为B超报告上的“甲状腺结节”几个字,瞬间陷入焦虑。小王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例子,年仅32岁的她,从没觉得自己有任何不适,却在一次公司体检后被告知:甲状腺结节,建议复查。她开始彻夜难眠,疯狂搜索“甲状腺结节是不是癌”“会不会恶变”等关键词。其实,甲状腺结节并不罕见,而且绝大多数都是良性的。这篇文章,带你一次性把“甲状腺结节”讲明白!
甲状腺是我们脖子前方的一个小小腺体,主要负责分泌甲状腺激素,调节新陈代谢。而甲状腺结节,简单来说,就是在甲状腺里长出了“疙瘩”,这个疙瘩可以是实性的、囊性的,或者是两者混合的。
很多人一听“结节”就以为是癌症,但事实上,甲状腺结节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临床现象:
根据《中国甲状腺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成年人甲状腺结节的检出率约为20%-40%,也就是说,每3~5个人里就可能有1人有结节。
大部分甲状腺结节属于良性结节,比如甲状腺囊肿、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等,它们不会影响生活质量,也不需要特别治疗。
所以,发现结节≠恶性肿瘤,不必一上来就恐慌。
虽然大多数结节是良性的,但也有一小部分属于恶性结节,比如甲状腺乳头状癌、滤泡状癌等。不过,甲状腺癌整体的预后非常好,即使确诊,也多为“慢性病管理”类型,不用过度焦虑。
那我们到底该关注什么呢?医生在判断一个结节是否需要进一步处理时,通常会结合以下几点:
医学上有一套称为TI-RADS(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的分级方法,通过B超评估结节的边界、回声、形态、钙化情况等来判断良恶性风险。比如:
边界不清晰、不规则呈低回声或实性内部有细小钙化(点状钙化)这些情况提示风险较高,可能需要穿刺进一步明确诊断。
如果有声音嘶哑、吞咽困难、脖子肿胀感等症状,特别是突然出现的,需要引起重视。
很多人拿到报告后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要吃药?要不要手术?其实,大多数情况下,不需要特别治疗。
如果结节被判断为良性,而且没有影响甲状腺功能、没有压迫气管或造成不适,那你完全可以“带瘤生活”,只需定期复查B超,每6-12个月一次即可。
部分结节可能是功能性活跃的,称为“高功能性结节”,会引起甲亢症状,比如心悸、手抖、体重下降等。这种情况可能会考虑放射性碘治疗或手术。
确诊为恶性结节(如乳头状癌)后,大多数医生会建议手术切除+术后随访,但也不必惊慌,这类癌症的10年生存率可高达90%以上,属于“可控”的疾病。
虽然甲状腺结节的形成原因尚不完全明确,但研究显示,一些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确实可能对其有影响。
碘既不能吃太少,也不能吃太多。碘缺乏会引起结节性甲状腺肿,而长期碘过量也会诱发甲状腺结节或功能异常。所以建议合理食用碘盐、海带、紫菜等,不宜盲目补碘。
长期处于高压力、焦虑状态下,可能影响身体的内分泌系统,增加甲状腺疾病风险。适当的情绪管理和规律作息很重要。
女性甲状腺结节发病率高于男性,部分原因与雌激素水平波动有关。尤其是孕期、哺乳期、更年期前后,女性朋友要格外注意定期检查。
甲状腺结节并不罕见,它不像你想象中那么可怕,也不等于癌症。关键在于了解它、定期复查它、正确应对它。发现结节后,第一步是冷静,第二步是科学判断。与其焦虑,不如行动,用理性的心态面对,它可能只是你身体里的一个“安静搭伙人”,你只需要偶尔关注,不必时时紧张。
来源:柒小姐穿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