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穿汉服游洛阳”已掀起一场席卷整个城市的文化浪潮。作为中国汉服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洛阳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多元化的文旅产品与沉浸式文化消费场景,成功将汉服文化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及现代消费相结合,形成了一条涵盖汉服设计、制造、租售、妆造、跟拍等多维
□张茜
近年来,“穿汉服游洛阳”已掀起一场席卷整个城市的文化浪潮。作为中国汉服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洛阳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多元化的文旅产品与沉浸式文化消费场景,成功将汉服文化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及现代消费相结合,形成了一条涵盖汉服设计、制造、租售、妆造、跟拍等多维服务的全产业链。数据显示,洛阳汉服体验店从2023年初的18家发展到2024年底的3000家以上,去年全年累计参与体验汉服的消费者520万人次,带动消费8.8亿元,全市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16%。洛阳汉服现象通过激活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展现出文化消费市场可观的发展潜力,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河南应厚植中原文化优势,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融合,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消费模式,让中原文化焕发时代新活力,为全国文化消费的增长贡献河南力量。
文化消费走热爆火的底层逻辑解码
文化自信驱动消费价值认同。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自信已经成为新时代的厚重底色,国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不断增强。在文化自信的驱动下,消费行为由单纯追求物质价值向文化价值转变,即消费者不仅仅关注产品的实用功能,而是更注重产品的精神内涵与文化意蕴,同时,推动消费观念从强调国际名牌向认同本土国潮转变,形成“追求传统文化、支持国潮品牌”的消费新认知。以洛阳汉服为代表的国潮消费映衬出深刻的文化自信与消费价值认同。国潮植根于富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华文化自信,发展于新时代文化消费的价值认同。
文化消费推动消费结构升级。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接近或超过5000美元时,文化消费会呈现“井喷”之势;当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时,文化消费需求则会出现爆发性增长。当前,我国人均GDP已连续四年保持在1.2万美元以上,民众对文化消费的需求旺盛且呈现多元化、品质化趋势。旺盛的文化消费需求倒逼产业转型、模式创新,催生了传统文化现代化、地域风格鲜明化等文化产品,以洛阳汉服为代表的一批国潮新秀应运而生。多元化与品质化的文化消费需求推动了文化产品的多样化和高质量供给,并带动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形成“需求升级—供给创新—消费升级”的良性循环,并在供需互动中不断演进。
跨界融合深化价值空间拓展。文化与影视、游戏、旅游、科技等深度融合,推动文化消费在经济、文化与社会价值中的空间拓展。“一部电影带火一座城”的文化与影视融合、“一部游戏带火一座城”的文化与游戏融合,特别是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带动民宿、餐饮、文创、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释放“一业兴带动百业旺”的经济价值;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创新了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护和表达,有助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价值实现;随着文化产业的边界不断模糊与延伸,一系列以数字内容策划师、文创产品策划运营师为代表的新兴职业逐渐进入大众视野,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就业岗位,发挥了文化消费的社会价值。
文化消费革新演进的未来图景擘画
近两年,文化消费中两大趋势增量明显,分别是传统的文旅消费和情绪、兴趣消费。文旅方面,非传统旅游城市短暂爆火或翻红与免签政策催热入境旅游。在情绪、兴趣消费赛道上,“谷子”“首展”“首秀”“首店”接连出圈。文化消费革新演进的未来图景需从消费主体、消费内容、消费模式、消费场景与消费格局五个维度擘画。
情绪价值精准供给驱动圈层认同的消费主体升级。注重情绪和兴趣的文化消费提供了超越产品物理属性的情绪价值,精准满足了Z世代的情感共鸣、兴趣认同与圈层社交的消费需求,他们将情绪满足度列为旅行KPI首位,70%的人认为获得情感共鸣比打卡5A景区更重要,将七成预算倾注于缔造社交资本。Z世代作为代际更迭的关键群体已逐渐走入社会成为文化消费的生力军。未来,青睐能够带来心理和情感上的愉悦治愈系文化产品、期待通过消费获得情感共鸣与心理满足、具有浓重兴趣圈层集结意识的Z世代将逐渐成为文化消费的中坚力量。
文化IP深度开发推动跨界共融的消费内容升级。文化IP的深度开发要以深入挖掘IP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为基础,聚焦于内容的创新性和独特性,更要结合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运用多产业形态,以文化IP跨界融合打造更具吸引力的新消费内容。文化IP的跨界融合展现出多元共融的态势,游戏、影视、动漫、文学等领域的IP联动愈发频繁,《黑神话:悟空》游戏IP重构文旅地理、《繁花》影视IP重塑城市记忆、《哪吒》动漫IP撬动Z世代经济等印证这一趋势,文化IP的跨界融合正冲破壁垒向“影游联动”“文旅融合”的方向发展。未来,文化IP在消费端的影响力将不断增强,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跨界共融将推动文化IP开发向全产业链延伸,带来更多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IP新业态和新模式,推动文化消费内容的转型升级。
沉浸式交互技术赋能感知体验的消费场景升级。以沉浸式交互技术为代表的新型数字体验正不断打破时空界限,通过数字文化产品的差异化表达,助力文化产品融入新模式、新业态,创造更多的文化消费新场景。这些新场景契合新时代人民群众对高品质沉浸式、互动性消费体验的需求,以故事场景沉浸、技术互动沉浸、心灵感受沉浸、教育体验沉浸为代表的沉浸式体验成为重要的新型消费场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未来,依托人工智能、元宇宙、数字孪生等沉浸交互技术,以虚实融合升级,沉浸式感知体验跃迁的文化消费新场景将成为下一个爆火出圈的新宠。
数字平台驱动个性化产品定制的消费模式升级。数字平台的兴起推动文化消费向数字文化、网络直播、虚拟现实等方式转变,年轻群体更倾向于追求个性化、娱乐化、多元化的文化体验,文化消费逐渐向个性化与定制化方向转变。数字平台通过收集和分析用户的行为和偏好,精准推荐符合消费者兴趣的文化产品或服务,促使文化消费为用户带来更为丰富、个性化且互动性强的文化体验,提高文化产品的销售转化率、满意度与用户黏性。未来,将数字技术与市场需求深度融合,能够依据用户的兴趣、习惯及情感需求进行动态调整与定制的文化消费将成为新的增长点。
文化“出海”深化全球文明互鉴的消费格局升级。随着文化自信的日益增强与文化消费的不断升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球“出海”又“出彩”,文化出海“新三样”(网文、网剧、网游)充分展现中国形象,国潮(《黑神话:悟空》《哪吒之魔童闹海》等)走红尽显中国气质,非遗海外“圈粉”呈现中国魅力,深化全球文明互鉴。文明互鉴促进文化消费实现价值转化与文化认同。未来,文化出海将打破传统贸易边界,使文化附加值成为商品、服务溢价的核心要素,推动全球市场形成“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双螺旋驱动的消费新格局。
文化消费出彩焕新的破局路径选择
我国文化消费正处于从规模扩张向品质提升的转型期。尽管以洛阳汉服为代表的文化消费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但仍面临原创不足、同质化严重、产业链短缺等困境,制约着文化消费持续出新出彩出圈。未来,应通过供给破壁、场景破圈、产业破冰、政策破茧、品牌破界五大路径,推动文化消费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与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抓手。
供给破壁,深挖文化内涵,重构产品体系。文化消费供给创新的基础是对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与深度开发,关键是对消费需求的精准把握,核心是文化产品的产出与变现。一是深挖文化价值。厚植地方特色文化优势,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丰富活化文化产品的价值内涵。二是把握消费需求。根据消费人群特征,注重文化市场细分,关注不同群体的需求,满足消费者多样化、差异化、品质化的文化产品新需求。三是丰富文化产品。聚焦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服务、文化娱乐休闲服务等领域高品质文化供给,培育定制化、个性化、体验化项目,打造更多“耳目一新”“博人眼球”的文化产品。
场景破圈,融合数字技术,重组消费矩阵。新场景是文化消费的方向与动力。一是强化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产业。推动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推动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集成创新应用,加快推进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和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二是美化公共资源打造消费新场景。利用现有公共文化设施、商业综合体、旅游景区等资源打造文化消费新场景,推广互动式演艺空间、数字艺术展览等新场景。三是深化线上线下结合构建虚实场景。支持动漫、游戏、影视等各类文化IP衍生、互相转化,打造虚拟现实体验产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创新沉浸式、互动式线上文化消费场景,搭建文化数据服务体系平台,推动线上线下文化消费融合发展。
产业破冰,补链强链协同,重塑市场格局。强化文化产业优势板块与关键环节协同,补齐产业链短板,形成更具竞争力的市场结构与产业格局。一是培育新型文化企业,支持企业发展壮大。推动文化领域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加快文化类专精特新企业落地。培育“文化航母”,支持引进创新型、融合型文化领军企业。二是引导文化产业跨界合作,打造消费新业态。加强文化与数字技术、影视创作、动漫设计、游戏开发、休闲旅游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延长和拓宽产业链,打造沉浸式体验型文化消费新业态。三是推动文化产业补链延链强链,补足产业链短板。以产业交叉融合发展带动产业链延伸,立足本地产业现状招商引资,利用“线上+线下”双渠道开展产业对接,以项目建设带动产业链补链强链。
政策破茧,完善制度保障,筑牢发展根基。文化产业的破局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扶持、标准的完善与监管机制的健全。一是优化激励扶持政策。创新金融支持机制,通过引导基金、专项资金、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文化产业业态创新,完善文化消费激励政策,建立健全竞争激励和责任约束机制。二是制定和推广数字文化产品行业标准。推进文化数字化标准研制、健全数字文化服务标准,鼓励标准创新,推动先进适用的团体标准、企业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三是完善市场监管机制。建立健全网络文化消费监管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对线上线下文化消费的司法保护力度,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保障消费者权益。
品牌破界,开拓全球市场,增强国际影响。“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文化产品只有走出国门才能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感受中国。一是持续输出文化IP,推动文化出海内容升级。推动动漫、影视、游戏等优质IP全球发行,联合海外平台推广国潮产品,建立文化传播桥梁,展示中华文化创新成果。二是搭建跨境网络,构建出海支撑体系。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建设文化合作园区,深化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建立全球文化消费数据中心,精准洞察海外市场需求。三是强化标准引领,抢占国际话语高地。积极参与制定数字文化产品国际标准等全球文化产业贸易规则和标准,提升我国在文化贸易中的话语权,拓展文化贸易空间。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