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智库|徐婷婷:从河南文旅出圈出彩看文旅发展新趋势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9 08:43 2

摘要:今年“五一”假期,我省文旅市场热度节节攀升,头部景区客流持续“井喷”,四线及以下城市旅游热度同比增长25%,文旅带动餐饮、旅拍、电商等相关产业快速增长,文旅产业韧性与活力尽显。从“流量变现”到“生态增值”、从“规模扩张”到“品质升级”,河南文旅正以前瞻性眼光洞

□徐婷婷

今年“五一”假期,我省文旅市场热度节节攀升,头部景区客流持续“井喷”,四线及以下城市旅游热度同比增长25%,文旅带动餐饮、旅拍、电商等相关产业快速增长,文旅产业韧性与活力尽显。从“流量变现”到“生态增值”、从“规模扩张”到“品质升级”,河南文旅正以前瞻性眼光洞察消费群体多元需求,精准锚定文旅市场发展风向,以持续创新精神不断出新、出圈、出彩。

河南文旅出圈出彩的发展亮点

跟着演出去旅行,开启文旅新模式。生产端,持续打造精品剧目,着力宣传大型实景演出,开发轻量化年轻态微短剧,统筹演唱会、戏曲、舞台剧、脱口秀等演艺资源,以高水准演艺产品打造良好文旅口碑。服务端,精准把握游客需求,结合演出内容设计主题旅游线路,通过与景点、餐饮、住宿、娱乐等行业的跨界融合,延伸演艺项目产业链,实现流量转化。消费端,精准把握亲子市场、女性市场和Z世代市场的特点,将演艺与剧本杀、研学旅行等新兴业态结合,注重情绪价值提供和性价比提升。“五一”假期仅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景区就安排了超200场的单日沉浸式演出。预计到2026年年底,全省演艺演出产业链综合收入将达800亿元,有效拉动演艺文旅消费升级。

展馆沉浸式体验,焕活文物新生命。爆款频出。河南博物院“玛雅VR超沉浸体验展”、郑州博物馆“‘丝绸幻旅’VR大空间沉浸体验展”等项目,借助虚拟现实技术与多人XR大空间交互系统,打造社交平台现象级传播案例。互动升级。通过VR漫游、智能交互等技术,文物从展柜走向“可看、可听、可触”的立体空间,数字技术“破局”、场景复原“破圈”,撬动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的双重杠杆。文创热销。沉浸式体验的升温,成为激活文创经济的“催化剂”,仅河南博物院2024年文创总营收就近6700万元,衍生出“边看展边消费”的新型文旅消费场景,将文化厚度不断转化为体验温度。

夜游经济升级,激活城市新流量。串联主题线路。河南9个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将各地特色灯光秀、博物馆夜场、民俗夜市等有机串联起来,将夜间时段转化为城市发展的黄金时段。融合多元业态。各地积极探索“夜游+演艺+市集”复合型业态模式,开封宋都御街非遗夜市、洛阳老城十字街夜市、郑州银基动物王国夜间探秘等,在烟火气中释放城市文化魅力,有效拉动夜间消费增长。蓄积留客动能。从“过境游”到“目的地游”,推动夜游经济从“吸引流量”转变为“留住客量”,让城市在夜间亮起来、火起来。

河南文旅持续出新的出圈密码

社交拉动。社交媒介重构文旅传播生态。短视频、小红书、B站等社交平台催生了现象级内容,让文化体验突破物理空间限制,构建起线上引流、线下体验、线上反馈的传播生态。社交消费兴起催生业态创新。社交即消费、体验即内容的消费心理,催生了诸多“可分享、可炫耀、可互动”的新型消费场景。“露营音乐节”“非遗剧本杀”成为社交消费的典型产物。社交属性前置推动价值沉淀。从内容输出到价值共创,游客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文旅内容的生产者与传播者,游客愿意为“朋友圈九宫格”“抖音爆款视频”支付溢价。社交属性前置有效增加了文旅产品“爆款”的诞生率,实现从拓客、引客到留客,从“被看见”到“被认同”的质变。

科技带动。数字化保护修复。龙门石窟流散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运用三维数字技术,解决流散文物数字复位关键技术问题,使流散文物以多种方式跨越时空完成数字复位,开辟了文物保护的新路径。智慧化出游。数字技术在文旅体系中的深度运用,能解决文旅消费中信息不对称问题。游客通过“一码通游”完成从决策到体验的全流程操作,减少线下排队、信息筛选的时间成本,在优化用户体验的同时,为文旅产品迭代提供数据支撑。沉浸式体验。大量AR、VR、元宇宙等体验项目,让“到此一游”的物理抵达上升为“身临其境”的情感共鸣,彰显了前沿技术系统性提升文旅产业的承载力、吸引力和创造力。

文化IP驱动。构建层级化品牌矩阵。河南文旅锚定中华文明主根主脉价值内核,以“老家河南”为IP统领,确立“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核心品牌,打造“神都洛阳”“大宋文化”“功夫河南”“了不起的甲骨文”等差异化子IP,以品牌的层级化建构破解文化资源碎片化难题。围绕文化IP形成消费闭环。河南博物院“考古盲盒”、洛阳“唐宫夜宴”系列文创,将文物考古转化为消费场景,推动文化体验向商业价值转化,实现消费者“把文化IP带回家”的消费愿景。河南日报倾力打造“了不起的甲骨文”文化IP,自2024年初至今,该主题全媒体产品海内外浏览量突破70亿次,推动甲骨文这一昔日“冷门绝学”逐渐变身为“大众显学”,引起业界、学界及社会受众的持续聚焦和广泛关注。在此基础上,河南日报社还将借助数字技术,推出“了不起的甲骨文”XR大空间沉浸体验项目,延伸打造“了不起的中华文明”系列作品矩阵,在赓续中华文脉中彰显中原文化的独特魅力。目前,河南文化IP初具影响力。通过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共鸣点、文化与商业的连接点、本土与世界的契合点,文化资源价值得到充分释放。

河南文旅创新升级的行业经验

从全国文旅行业发展的总体态势来看,呈现出需求升级与市场下沉的特征。一方面需求市场细分和品质升级成为国内游的增长动力;另一方面,低线城市、县域和农村居民的需求升级推动了旅游市场的下沉增量。从类型上看,低空游、生态游、跨境游成为主要的增长亮点。

从“CityWalk”到“CityFly”,解锁低空旅游新玩法。随着通用航空器的进一步发展,低空旅游将成为文旅市场的潜力增长点。我省明确要培育壮大低空消费市场,在低空旅游方面已经迈出了探索性步伐。中牟新区落地了河南首个低空观光旅游示范项目,银基旅游度假区上新“飞越云端畅游银基”低空游览项目,游客可乘坐低空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欣赏景区全貌。但仍应看到,河南在发展低空旅游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虽在低空飞行器制造方面初具规模,但受制于空域划设、飞行航线、起降机场、飞行器整机制造等方面的不足,在低空旅游、低空体育等消费场景上的应用还稍显滞后。

从市场下沉到去景区化消费,开辟生态旅游新供给。年轻群体对“逃离都市喧嚣”的心理需求,催生县域及乡村生态旅游市场爆发式增长。数据显示,“五一”期间全国四线及以下城市旅游订单同比增长68%。依托“错峰避堵+在地文化体验”的比较优势,形成对传统景区的补充与分流,推动文旅消费空间从“中心化”向“去中心化”重构。河南坐拥太行山水、伏牛秘境,在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具有显著优势,但在发展方式上仍以“景区体验”为主,对“门票经济”的依赖度过高,未能形成“生态+”的模式创新。景区间缺乏联动,游客跨区域旅行欲望不高,对沿线民宿、农家乐、特色物产等关联消费的带动不足。从浙江经验来看,未来自然风景区的蝶变需要持续加大业态、内容、产品的植入。

从政策利好到社交媒体传播,拉动入境旅游新增长。如果说乡村生态游是市场下沉的典型表现,跨境旅游则是高端消费的增长点。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我国跨境游市场主要指标保持两成以上增速,2025年“五一”假期入境游客量同比激增173%,旅游收入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呈现供需两旺的良好态势。河南在入境游方面有天然的政策和交通优势,240小时过境免签带动少林寺、龙门石窟、清明上河园等国际IP吸引力持续增长。河南在深耕文化出海的基础上,可借鉴上海“沪小游”智能体的经验,开发多语种AI导览系统,并在支付便利化、国际营销等领域深化探索。

河南文旅循律谋远的未来布局

优化升级内容,持续文化深耕。创新是文旅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河南文旅的破题之道在于,让每个文旅产品都成为文化叙事的载体,实现“以文化人、以情动人”。深挖在地文化,组织专业团队对省内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普查,收集民间传说、传统技艺等活态文化,通过创意性改造,使其成为可观看场景、可体验演绎、可销售文创。打造特色产品,设计“黄河故事”“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剧目产品,开发“唐宋文化”“三国文化”等主题体验园区,营造沉浸式文化氛围。创新宣传推广,持续擦亮“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围绕“老家河南”讲故事做文章,围绕“观豫剧、尝豫菜、品豫情”,拍摄“河南文化故事”系列纪录片、发起“打卡河南文化地标”线上活动,在文化创新领域持续精耕细作。

加强空间联动,优化旅游线路。空间联动与线路优化,能够打破“单点独大”,构建“全域皆风景、处处可停留”的文旅版图,以主客共享理念打造文化旅游新空间,提升河南文旅整体竞争力。推动市域间联动。构建中原城市群文旅协同发展格局,整合郑州、开封、洛阳等城市文旅资源,推出“华夏文明溯源之旅”“黄河文化体验之旅”等跨城市精品旅游线路,实现资源共享、客源互送。加强城乡间互补。将城市文化场馆、商业街区与乡村旅游景点串联,打造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城乡一体化旅游线路,促进城乡文旅协同发展,开拓文旅产业发展新空间。促进省际间合作。与陕西、山西共建“黄河文化旅游带”,推出“晋陕豫黄河文明之旅”,搭建黄河文化旅游协作平台,共同制定发展规划和旅游服务标准。整合区域内优质资源,联合举办文旅推介会、宣传片发布、线上营销推广等活动,打造具有强大竞争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品牌集群。

布局低空旅游,把握发展前沿。低空旅游的兴起,预示着文旅产业升级从“向地面要资源”转向“向天空要空间”。开发旅游航线,依托嵩山、黄河、太行大峡谷等自然景观集群,殷墟、龙门石窟等文化地标,规划“空中瞰中原”系列低空航线。完善基础设施,完善地面起降设施,推进安阳、洛阳、南阳等通用机场建设,合理规划无人机、停机库等地面保障设施。联动景区打造“低空游览+地面体验”的立体消费场景。推动跨区联动,借助郑州航空港枢纽优势、“米”字形高铁运力优势,通过低空飞行、高铁中转等方式,提升跨区域送客能力,进一步放大低空旅游的辐射效应。

发挥区位优势,打造网红地标。在全球文旅竞争加剧与消费升级叠加背景下,“网红地标”已超越物理空间范畴,成为体验独特、文化辨识度高的复合载体。构建国际化消费生态。河南要利用“买全球卖全球”的区位优势,布局景点外语讲解、商圈风味饮食、机场免税伴手礼等服务,着力打造“游河南看中国”节点城市,将地理枢纽价值转化为文化体验价值。推动外籍游客深度体验。设计打造串联黄帝故里、嵩山少林、开封宋城的旅游路线,配套国际医疗、商务会展等增值服务,将“中转站”转化为“目的地”。持续讲好河南故事。借助TikTok、YouTube等海外平台,邀请国际博主体验开封木版年画、南阳玉雕等非遗技艺,制造传播热点,联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推出“空中丝绸之路”跨国旅游线路,将河南从“文化腹地”转变为世界看中国的“重要窗口”。(作者单位: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来源:河南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