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响应“非遗进校园”号召,淄博市博山区五岭路小学春季启动“非遗薪火 童承未来”课后服务课程。4月18日,有“鲁中戏曲活化石”之称的博山褡腔走进校园,为师生献上一场乡音文化盛宴。
为响应“非遗进校园”号召,淄博市博山区五岭路小学春季启动“非遗薪火 童承未来”课后服务课程。4月18日,有“鲁中戏曲活化石”之称的博山褡腔走进校园,为师生献上一场乡音文化盛宴。
为更好地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瑰宝,学校特聘请博山褡腔非遗传承人侯世圣老师担任“非遗进校园”项目专家。
副校长胡颖在寄语中饱含深情:“褡腔是博山人的精神密码,从乾隆年间的‘山头梆子’发展至今,成为非遗明珠,它用独特的乡音诉说着家国情怀。希望同学们在‘唱念做打’中触摸历史脉络,在‘一板一眼’里树立文化自信,让褡腔这一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绽放绚丽光彩。
侯世圣以戏为桥,引领师生们沉浸式探寻非遗褡腔的奥秘。他详细讲述了褡腔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与文化价值,从其明末清初“山头梆子”的起源,到康熙三十年正式成型,再到如今成为非遗项目的发展历程,让师生们对这一古老艺术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
为让师生更直观感受褡腔魅力,侯世圣播放了《拆迁风波》选段。舞台上,演员们用精湛的表演将民间拆迁那些事演绎得活灵活现。唱词中流淌着博山的烟火气息,身段动作尽显传统戏曲的韵味,剧情聚焦民间生活,又蕴含着孝道等传统美德,让现场师生沉浸其中,时而为剧情捧腹大笑,时而为其中的温情动容。传统唱腔与现代叙事相结合的创新表达,成功吸引了少年们的目光,拉近了他们与古老艺术的距离。
曲终韵未散,文化根长存。此次《方言剧场课》虽已落下帷幕,淄博市博山区五岭路小学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学校将持续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计划引入更多非遗项目,让更多的非遗文化在校园中绽放光彩,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息。
来源:山东教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