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打假!如何用魔法打败魔法?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9 09:03 2

摘要:近日,中央网信办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3个月的“清朗·整治AI技术滥用”专项行动,重点整治利用AI制作发布谣言、利用AI制作发布不实信息等突出问题。

近日,中央网信办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3个月的“清朗·整治AI技术滥用”专项行动,重点整治利用AI制作发布谣言、利用AI制作发布不实信息等突出问题。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5年全球风险报告》显示,“错误和虚假信息”是2025年全球面临的五大风险之一,与之并列的是武装冲突、极端天气、地缘经济对抗和社会极化。

赛博时代,当我们享受数字红利的同时,“狼来了”的故事更是时有发生且危害不小。

那些“狼来了”的故事

不久前,一则“有顶流明星在澳门输了10亿”的信息在互联网平台传播,引发网民热议和各种猜测,相关话题频繁登上社交媒体热搜热榜。

结果经公安网安部门查明,这是利用AI智慧生成功能,通过输入社会热点词制作的谣言。

同样在日前,网络中出现了这样一个视频:张伯礼院士正在为某美白护肤品进行宣传。

实际上,这是一个AI制作的视频,视频中使用张院士的形象和声音,从而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据张院士介绍,像这样涉及他形象和声音的假视频在网络上传播的至少还有十几条。

从今年初西藏定日县地震中子虚乌有的“小男孩被埋图”,到今年3月初所谓的广东“冰雹比鸡蛋还大”......不少AI假新闻都能掀起一股“网络舆论海啸”。早前《科学》杂志就曾指出,假新闻在互联网传播的速度比真实报道要快,影响也更深远

假新闻为什么能火?

《谎言与真相:美国历史上的假新闻和假新闻业》一书,梳理了假新闻的发展历程。从早期为了吸引眼球而刻意造假,到后来成为政治宣传和意识形态对抗中的“舆论打手”,假新闻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早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报业界的两位巨头——威廉·赫斯特与约瑟夫·普利策之间的激烈竞争,催生了一股“黄色新闻”的狂潮。当时的美国,虚假、煽动性和刺激性的报道席卷而来。这两位“流量祖师爷”在报摊上斗法时,他们可能没想到,百年后的互联网时代,有人在手机上复刻他们的“辉煌战绩”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假新闻的分发门槛大大降低。AI上岗后,更是让假新闻的生产变得前所未有的容易。如今的假新闻,不仅文字逼真,还常常配以图像和视频,难以分辨真伪。

AI编造的故事虽然虚假,但也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大众的口味。在评论区,人们常常热衷于探究事件原因,却往往忽略了事件本身是否真实。

从过去对《故事会》的热爱,到如今紧追不舍的热搜榜,这种“八卦”“吃瓜”的社会心态,使得人们对新闻事件中的故事情节充满浓厚的兴趣。那种“我天,这剧情太震撼了”的体验令众人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事件本身的真实性。

如何治理?

◆◆用魔法打败魔法

用AI来治理AI造假,已经成了诸多平台核查AI制作真实性的重要手段。

如NewsGuard、ZeroGPT、CNAI等均是在AI检测核查领域展露头脚的工具,可以通过分析语言模式和画面特征,分析文本逻辑漏洞和图像篡改痕迹,进而找出“破绽”。

然而AI的准确性毕竟有限,这种技术手段也是治标不治本。

◆◆社会免疫,全民媒介素养的提升

一方面可以通过各类渠道加强对社会各界的科普教育;另一方面,具体到个人身上,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安检员”。查看新闻原始出处、警惕来源不明的转发、对“震惊体”标题和煽动性的故事保持警惕,情绪越激烈越需理性刹车。

AI假新闻再逼真也只能是“皇帝的新衣”,社会免疫的屏障需要每个个体觉醒为“说真话的孩子”。

◆◆政策重磅出击

为治理AI假新闻乱象,净化网络生态、加速治理,近年来相关部门出台了多项政策和措施。

近几年,与AI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国家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

日前正式发布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便对生成内容的标识和使用范围等做出了规定。

而近日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的“清朗·整治AI技术滥用”专项行动,更是明确了将重点整治违规AI产品、利用AI技术制作发布谣言、不实信息、假冒他人等突出问题。

当算法和数字大模型可以制造无数个“狼来了”,新闻行业最基本的操守——对真相的敬畏是媒体人始终要守住的底线。

投稿邮箱:yinpeiyao@chinanews.com.cn

稿费从优,欢迎来稿

来源:庖丁解news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