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新质生产力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09 13:48 1

摘要:中国的开源技术,从“拿来主义”的生存期,到拥有自定义技术规则的能力走了十余年,甚至更久。目前中国开发者贡献量已占全球23%,仅次于美国,意味着全球每10行新增代码就有1行写着“Made in China”。从“用别人的轮子”到“造轮子给别人用”,中国开源产业这

当下,整个世界正在经历以AI、大模型引领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在AI产业链中开源技术既作为基础设施,又作为加速AI技术扩张的重要土壤,备受关注。

中国的开源技术,从“拿来主义”的生存期,到拥有自定义技术规则的能力走了十余年,甚至更久。目前中国开发者贡献量已占全球23%,仅次于美国,意味着全球每10行新增代码就有1行写着“Made in China”。从“用别人的轮子”到“造轮子给别人用”,中国开源产业这场逆袭有一位重要的参与者——开源中国创始人,马越。

2008年,从硅谷回国的马越创立了“恒拓开源”——用开源软件帮助企业摆脱数据库、ERP等大型软件的束缚,赚到第一桶金之后,马越收购了“开源中国社区”,后者即是被市场熟知的开源中国。

开源中国的发展历经数次转型,从开源社区,拓展到代码托管、代码工具链。商业化探索方面,也经历了从母公司剥离独立发展,2019年被百度战略控股,最后又在中美竞争、国产替代浪潮中决定重新独立发展,谋求上市的变化。

在开源中国最艰难的时候,创始人马越个人背负了高达1.8亿元的债务,是创业的信念一直支撑他坚持下去。如今的开源中国已经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的代码托管平台,汇聚了超过1800万开发者。其自主研发的DevOps工具链已在金融、军工等关键领域广泛使用,市场渗透率达到80%。

科普开源是实现开源的第一步

中国的开源软件行业历经了从“使用者—贡献者—引领者”的跨越式发展,现已成为全球开源生态的重要力量。

2009年是中国开源史的关键转折点,此前国内主要作为国际开源资源的使用者,而随着Linux基金会首次接纳中国开发者提交的代码且贡献排名稳居全球前四,中国正式成为开源资源的重要贡献者。

此后十年,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驱动下,华为、阿里巴巴等科技巨头深度拥抱开源,开发者数量激增,社区形态日渐多元化,形成“企业主导+社区协作”的特色模式。

2019年至今的加速阶段,中国开发者的代码贡献量跃居全球首位,行业呈现爆发式增长。2024年中国开源生态市场规模突破2100亿元,预计2025年将保持35%以上的高速增长。同时,2024年中国的开发者群体突破940万人,开源项目存量超3000万个,稳居全球第二大开源应用市场。当前,“十四五”规划加持下,依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开源技术正深度赋能人工智能、云原生等前沿领域,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引擎,预计未来五年将保持2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持续领跑全球数字化创新赛道。

这场浩浩荡荡的开源发展史,马越既是亲历者,也是见证者。

2008年回国的马越先是成立了“恒拓开源”——用开源技术堆栈帮助企业摆脱商业化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大型软件的束缚。

“现在回头去看,我当时做的事情实在是太超前了。”马越笑着说,当时我一个程序员最大的功课不是敲代码而是到处科普到底什么是“开源”。马越刚刚回国的时候,国内的互联网行业远不如今天这般成熟,当时很多大企业的软件系统还是外部采买的,很多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也并不是IT出身,对于“开源”这个词非常生疏,他们很难意识到开源的价值和对企业增长的帮助。“我当时要到处应酬,在酒桌上先建立关系,再慢慢科普开源的意义。”

这样的日子过了一段时间,马越遇到了他商业机会上的第一个贵人,当时中国南航集团的CIO。“当时中国南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的软件系统大部分也是外采的,自己的研发团队主要是维护这些软件。但是这就让整体的反应时间变长了,比如上午有一些新的研发的idea,但这个idea要用好几个月实现,等公布的时候可能已经有人抢占先机了。所以当时我帮助他们搭建了一个开源体系,这个案例的成功也帮助我们吸引了很多航空领域的客户。”

马越没有忘记自己回国创业的初心,所以他选择收购当时的“开源中国社区”便于更好地传播与推广开源技术及文化,恒拓开源与开源中国就此合并。

四次转型

合并之后,开源中国就面临了一次转型。

马越观察到,当时国内的大部分程序员都会使用GitHub,不过GitHub的服务器在海外,导致其响应速度非常慢,而且中国程序员即使在编程的时候是用英文作为统一语言,但大部分日常工作到的工具页面还是习惯用中文,所以中国的开发者缺少一个开源社区。

由此马越带领开源中国进行了第一次转型,搭建了一个属于中国程序员的源代码开源社区:Gitee。目前Gitee已经是国内最大的代码托管平台之一,服务了36万企业用户,并在金融、军工领域实现80%市场渗透率。有超过1350万的注册用户,代码仓已经超过了3500万。

2017年前后,开源中国走向了下一个十字路口。一方面,恒拓开源凭借此前南航等客户的成功经验,已经在TOB市场实现了商业化路径站稳脚跟。另一方面,开源中国免费社区业务仍然是亏损运营,而且当时国内投资人对于免费社区的商业价值还没有清楚的认知。

走向商业化快车道的恒拓开源,在考虑到集团上市路径以及后续持续营收发展,马越将开源中国与恒拓开源剥离。后者在2020年于北交所成功上市,截至发稿前市值已经达到了23.73亿元。2024年恒拓开源实现营业收入1.84亿元,归母净利润1630万元。

因此,商业化路径还不够成熟的开源中国就踏上了独立寻找投资人的道路。

2019年,互联网行业进入到成熟期,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巨头意识到了开源的商业价值。百度则看中了开源中国的实力,将其收入麾下,并实现控股。马越自己也没想到,随着2020年贸易战爆发、华为被列入制裁名单,软硬件制造业掀起一场“国产替代”的热潮,马越又把开源中国控股权买了回来,重新独立发展,谋求上市。

至此,开源中国完成了资本和业务都非常重要的四次转型。

成为开源第一股

当前,全球正经历以AI、大数据等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这场革命深刻地影响到了开发者们。《Stack Overflow 2023-2024 年开发者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在GenZ(18-24 岁)开发者寻求技术帮助的渠道中,技术内容社区占比从 36.7% 降至 29%;而 AI 辅助工具则从 15.66% 升至 32.4%,短短一年之内,AI辅助工具的需求翻倍了。

观察到这个大趋势的开源中国,重新构建了自己的价值坐标,技术内容社区不应再定位于单一的“知识仓库”,而应转型为更加开放、互动的协作生态;不满足于充当静态的“内容池”,而是要进化为实时更新、可互动的“动态知识图谱”。这场转型本质上是一场深刻的范式变革:从规模驱动走向生态驱动,从流量获取走向价值沉淀,从内容平台转向协作生态。

这也让开源中国社区回归其最初的本质:成为一个能够自然而然吸引技术人才、让知识自由流动、让创新与价值源源不断涌现的协作生态系统。

在价值重构的过程中,开源中国制定了四大维度的战略体系——

1. 内容生产革新:构建以 AI 驱动的内容工厂,建立全自动化的内容生产闭环,大幅提升开源中国社区内容创作的效率与质量。通过智能选题、自动采集、多语翻译、机器创作、智能审核到多端分发的完整流程,实现内容的规模化生产与不断演化。

2. 协同生态构建:打通开源中国社区与代码托管平台(Gitee)之间的壁垒,形成开发者、内容和项目在多个平台间循环流动的协同生态。社区与开发平台的深度融合,让技术创想从讨论到落地无缝衔接,促进知识与创新在更大范围内交织共生。

3. 用户角色赋能:推进社区身份的去中心化,让每位开发者拥有由 AI 驱动的数字分身。开发者不再局限于单一身份,而能同时担任内容创作者、知识传播节点和智能服务提供者,在社区中饰演多元角色,释放更大影响力。

4. 商业模式共荣:在坚守技术与内容初心的前提下,探索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借助 AI 赋能的增值服务(如智能问答、个性化辅导、AI 创作、技术授权等),实现社区价值变现。既让贡献者获得应有回报,又为社区提供发展资源,从而实现商业收益与社区繁荣的良性平衡。

战略之外,开源中国也在产品上与AI进一步融合。2024年开源中国推出对标HuggingFace AI大模型平台“模力方舟 (moark.com)”,首创“模型数据-算力调度-应用开发”全栈服务体系。

平台已经实现了生态化开放,聚合数千开源模型,打造AI应用创新基座;服务一体化,提供从模型体验、推理训练到应用部署的全生命周期服务;算力国产化完成多家国产GPU深度适配,成功运行DeepSeek-V3等千亿级模型。由此,开源中国以开发者生态为基座,已构建开源领域‌“用户-流量-盈利”‌三重护城河,率先在信创市场完成‌开源商业化闭环验证‌,实现国产研发工具从技术突破到商业变现的质变。

下一步,开源中国将以模力方舟为核心,打造全方位的AI业务布局,助力AI应用创新、科技人才培养和新质生产力提升。

资本化方面,今年3月,开源中国完成了C轮战略融资,以加速AI战略升级扩张市场领域,开辟第二增长曲线‌。另外,开源中国已开始进入IPO倒计时,计划以“开源AI第一股”身份登陆资本市场,通过技术普惠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助力中国在全球AI 2.0时代构建核心竞争力。

来源:融资中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