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1947年印巴分治以来,两国围绕边界、民族与宗教认同、恐怖主义以及大国博弈等问题屡屡爆发摩擦,四次正式战争和无数次边境小规模交火构成了长期的“有限敌对”状态。
一夜之间,两个人口合计超16亿、约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 再次国家大打出手。
但其实“印巴冲突”并非意外。
自1947年印巴分治以来,两国围绕边界、民族与宗教认同、恐怖主义以及大国博弈等问题屡屡爆发摩擦,四次正式战争和无数次边境小规模交火构成了长期的“有限敌对”状态。
因此,每当媒体用“突然”“爆发”来形容最新一轮军事对峙时,真正的问题其实是:为什么在此刻、以这种方式,再次陷入动武,而非“是否会动武”。
本文从“导火索—深层结构矛盾—触发机制”三个层次,对印巴“突然打起来”的原因作一系统梳理。
一、导火索:从一起袭击事件到跨境报复再到陆空大战
恐袭或突发武装冲突成为导火索。• 典型案例:(1)2019年2月克什米尔普尔瓦马爆发自杀式爆炸,导致40 余名印度中央后备警察部队成员死亡,巴基斯坦境内的“穆罕默德军”宣称负责。
(2)2023年6月9日,印度边防部队在蓬奇地区击落两架携带爆炸物的无人机,宣称其来自巴基斯坦控制的阿扎德克什米尔。
48小时内,双方在控制线(LoC)沿线展开炮击,造成至少7名平民死亡。
(3)2025年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帕哈尔格姆镇附近发生枪击事件,3名武装人员朝游客开枪射击,导致26人死亡、至少17人受伤 。
印度将4月22日恐袭归咎于巴基斯坦支持的“克什米尔抵抗阵线”,并采取报复措施:暂停《印度河用水条约》、关闭陆路口岸、驱逐外交官等。
巴基斯坦反指印度制造“假旗行动”,并关闭领空、暂停贸易。
印度断水导致巴控克什米尔农业灌溉减少35%,约1.2亿人面临饥荒风险,巴方将此视为“战争行为”。
5月7日“辛杜尔行动”:印度对巴本土及巴控克什米尔发射导弹,袭击9个目标(含5处巴控区),造成8人死亡。
这类事件在克什米尔已有成熟“剧本”:第三方武装跨境袭击袭击—舆论大战(新德里谴责—伊斯兰堡否认)—印军精准打击或炮击—巴方对等反击—局势扩大。
2,边境管理机制失灵:克什米亚控制线的特殊性质加剧了冲突风险。
(1)这条长达740公里的停火线穿越高山密林,60%地段缺乏物理隔离设施。
双方哨所为争夺战术制高点频繁前推,形成犬牙交错的"军事接触面"。
印度第16军情报部门2022年报告显示,巴方通过山体隧道实施的"夜间渗透"年均达120次,而印军的"外科手术式打击"也突破传统交火规则,将打击纵深延伸至巴控区30公里范围。
(2)两国虽设有DGMO(军方联络)热线与旗语会晤,但高峰期往往因国内政治压力而被搁置,导致误判无法及时纠正。
二、深层结构性矛盾无法调和:冲突的“火药桶”
克什米尔领土争议• 1947年分治后,克什米尔地区王公的归属选择引发第一次印巴战争,联合国275号决议要求公投至今未能实施。• 印度控制约45%(查谟、克什米尔邦及拉达克),巴基斯坦控制约35%(阿扎德克什米尔和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剩余20%在中国控制(阿克赛钦、喀喇昆仑走廊),形成本区域多边纠纷。• 印度2019年废除宪法第370条,将查谟-克什米尔邦重组为联邦直辖区,单方面改变现状的举动引发巴方强烈反弹。双方的军事战术导致擦枪走火成为常态。• 印度陆军奉行“冷启动”原则,意在快速、有限纵深地打击巴军关键节点并在国际干预前迫使对方让步。• 巴基斯坦则以“全域威慑”回应,依托战术核武器与常规火力,使印度难以确保快速决战。由此形成“不对称—核安全困境”。• 核门槛之下,小规模常规冲突被认为“可控”,反而增大了擦枪走火概率。
3,国内政治与民族主义• 在印度,强硬对巴立场常被政党用作动员民族主义、巩固票仓的手段;2019年普尔瓦马事件后莫迪政府便借空袭巴方境内目标强化“反恐铁腕”形象。• 在巴基斯坦,军方与情报机构在国家政治中地位特殊。面对外部压力,军方以“保卫克什米尔”来维护自身权威、转移国内经济与治理难题。
4,第三方武装成为导火索。
"穆罕默德军"等跨境武装组织的活动呈现新特征:袭击目标从军警扩展至平民定居点,2022年印度国家调查局记录显示,针对克什米尔潘迪特移民社区的袭击同比激增240%。
这些组织利用加密通讯和暗网筹资,形成"巴控区训练—中立国策划—印控区实施"的跨国网络,使得主权国家更难完全控制冲突烈度。
5,大国博弈的杠杆效应。• 东大美俄在南亚各有利益。美国一度把巴基斯坦视为反恐盟友,却因阿富汗与印度关系的变化而摇摆不定;
东大与巴关系“全天候”,但亦希望避免失控。• 国际社会的“调停惯例”使得印巴双方都相信,一旦冲突升级,外部力量会迫使对方停火,降低了动武门槛。
三、直接触发机制:升级的逻辑链条
1,互联网和信息战加速催化战争。
• 恐袭发生后,印度媒体24小时滚动播放遇袭画面,社交网络高强度呼吁“以血还血”,政府难以在短时内拿出“非军事性”强硬回应。• 巴方若在国际舞台被定性为“恐怖主义庇护者”,则会积极展示“反击”以维护主权叙事。
2,先反制人打击与对等报复• 印度通常先使用空袭、炮击或特种部队“穿插”摧毁巴方据点;
巴军则采取“对称”炮击和空战拦截,并公开击落或俘获印方人员以展示实力。• 军事—外交双轨并行:表面谈判、实际动武,直到国际社会集中施压或出现重大人员伤亡,双方才回到停火边缘。
3,核威慑“稳定—不稳定悖论”• 理论上核武器本应阻止常规战争;但在印巴案例中,核威慑反而让双方相信对方不敢无节制升级,从而敢于进行“有限冲突”。• 一旦情报误读或技术故障(如雷达锁定失误)叠加强烈民族主义氛围,核门槛被意外突破的风险随之上升。
四、为何看似“突然”?
冲突常态化与注意力缺失。• 印巴边境时常零星交火,但国际媒体关注度有限,一旦出现规模稍大的空袭或战机对峙,就给人以“爆炸式新闻”的印象。• 政府往往事先对内部军事动态保密,导致公众在冲突升级后才集中获知信息。国内国外政策的“时间窗口”选举季、预算案、经济低迷期,执政者更倾向于通过对外强硬分散国内批评;• 巴基斯坦也可能借外交紧张争取伊斯兰国家与东大经济援助,营造“对外被围堵”叙事。五、冲突未来走向与风险管控
持续低烈度“新常态”• 核威慑仍限制大规模地面战;但无人机、网络战、特种渗透等灰色地带手段将更频繁。双方减小战争烈度的前景• 恢复高层热线、交换战俘、媒体互访、宗教通道开放等都能“降温”,但易受单一恐袭事件迅速逆转。外部调停与多边框架• 上海合作组织、联合国秘书长斡旋、甚至安理会仍是危机刹车的重要保险丝。结语“突然”并非真正的意外,而是长年累积矛盾在某一临界点的“显性化”。
印巴关系的核心症结仍是克什米尔争端与互不信任;
只要两国国内政治对民族主义的需求、以及对核威慑“可控”的误判持续存在,类似的“突发交火”就不会绝迹。
正因如此,重启对话、完善边境危机管理,并在国际社会监督下推行信任措施,仍是降低南亚核阴影、缓和区域安全的唯一现实道路。
来源:黑瞳新视野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