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在中国有多少钱才算“有钱人”?靠死工资有希望吗?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9 15:23 2

摘要:在上海陆家嘴的私人银行贵宾室里,客户经理正在为客户配置千万级别的私募基金;而在千里之外的五线小城,年轻夫妻正对着房贷账单计算本月的开销——这是2025年中国财富生态的真实剪影。

在上海陆家嘴的私人银行贵宾室里,客户经理正在为客户配置千万级别的私募基金;而在千里之外的五线小城,年轻夫妻正对着房贷账单计算本月的开销——这是2025年中国财富生态的真实剪影。

当招商银行财报揭示0.07%的客户掌握31%的资产,当胡润报告显示千万可投资资产家庭仅占0.46%,一场关于财富的“冰火两重天”正在上演。

在银行的财富版图里,“高净值”是一道隐形的门槛。招行2024年财报显示,金融资产1000万以上的私人银行客户,仅占总客户数的0.07%,却如同 “财富寡头”般掌控着31%的资产。

那么,资产达到多少才算得上“私人银行客户”呢?招行的标准高于其他银行,咱们以工行为例,它要求连续6个月日均700万金融资产,包含股票、基金、信托等“流动性资产”,而非房产。按此测算,全国仅有15.3万户家庭能踏入这个圈层,相当于每1000个家庭中只有1户。

胡润研究院3月发布的《2024胡润财富报告》,给出的标准似乎“亲民”了,600万资产就算“富裕家庭”,206.6万户家庭达标,但这里面的资产包含了自住房产,实际情况并没有那么乐观,剔除自住房产后,真正拥有50%以上可投资产的家庭不足百万。这些家庭集中在北上广深:北京29.6万户、上海26.3万户,仅这两座城市就占据全国高净值家庭的28%。

这些人都是干什么的呢?他们的财富密码早已超越“死工资”:54%是企业主(新能源、生物医药行业新贵占比达 38%),34%是年薪百万的金领,7%靠资本市场博弈,5%依赖核心城市房产收租,没有靠死工资的。当普通人还在为月薪过万奋斗时,他们的金融资产年增值率已达15%,资本复利效应让财富像滚雪球般膨胀。

在深圳南山的别墅里,某科技公司创始人正在给孩子规划“285万教育金库”,包含国际学校学费、马术课程、海外科研夏令营;而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普通家庭还在为800元/小时的奥数私教费用犹豫不决——财富的代际传递,从起跑线就已拉开鸿沟。

当央行公布“人均存款11万”的光鲜数据时,分层真相令人心惊——5%的富人平均存款47万,而95%的普通人仅有2.4万,40%的人银行账户为零。

更严峻的是负债枷锁!86.6%的年轻人背负房贷、消费贷,平均负债率高达41.75%。一位在杭州工作的程序员坦言:“月薪2万,房贷1.2万,孩子奶粉钱3000,每月根本存不下钱。” 表面的“中产”身份下,实则是“负债前行”的“伪富裕”。

家庭资产的“虚胖”现象更值得警惕。央行数据显示,中国家庭户均总资产317万,但77%是房产。在天津,一套市值300万的房子,扣除150万房贷后,净值仅150万;若再扣除装修、税费等隐性成本,可用于投资的资金不足50万。这种“纸面财富”在三四线城市尤为普遍:河北某县城家庭总资产150万,却因房产流动性差,在孩子突发疾病时拿不出10万现金。

财富积累的速度更是一场“龟兔赛跑”。以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万元计算,存够50万需要13年(不吃不喝),存够1000万需要263年——这还未算教育、医疗等“刚需开支”。

而财富门槛却在加速攀升:2003年胡润“600 万富裕家庭”标准,如今已涨至1000 万,涨幅66%,远超同期27%的CPI。普通人辛辛苦苦干30年,退休时存款可能不到百万,而高净值家庭的财富,早已在股权投资、企业并购中实现指数级增长。

这种两极分化正在重塑社会生态。经济层面,高净值人群贡献了40%的奢侈品消费,却只占0.3%的人口;而占比90%的普通家庭,因负债压力不得不缩减开支,国内消费率长期低于50%,远低于美国的70%。当富人在海南抢购千万级游艇时,更多人在直播间抢购9.9元包邮商品,内需的“断层”正在撕裂市场活力。

社会层面,“财富世袭”开始固化。北京某国际学校一年学费35万,相当于普通家庭5-10年的收入,而这样的学校正在成为高净值家庭的“阶层护城河”。北大研究显示,前1%家庭的子女进入985高校的概率,是底层50%家庭的19.4倍。当普通人还在为“鸡娃”焦虑时,顶层家庭已在布局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未来赛道”,阶层跃迁的通道正在收窄。

政策层面,如何平衡效率与公平成为挑战。中国前1%家庭掌握41.4%的财富,底层50%仅拥有6.4%,财富集中度已超过美国(前1%掌握35%)。尽管“共同富裕”政策正在推进,房产税、遗产税等调节工具尚未完善,而普通人最需要的医疗、教育公共服务,仍面临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面对这些冰冷的数据,普通人不必陷入“财富焦虑”。银行的“1000 万金融资产”、胡润的“千万家庭资产”,本质是机构的筛选标准,而非生活的终极目标。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家庭的“抗风险能力”!读到这里的你,不妨问一问自己:你的可投资产能否覆盖3年家庭开支?负债率是否低于30%?现金流是否具备抵御失业、疾病的韧性?

在成都,一位月薪8000元的设计师,通过合理配置指数基金、控制房贷比例,让家庭金融资产占比达到40%;在苏州,小商户通过跨境电商实现收入多元化,负债率始终维持在20%以下——他们未必是世俗定义的“有钱人”,却拥有难得的财务清醒。

2025年的财富启示,或许不是追逐千万数字,而是学会与自己的财务状况和解:摒弃“房产崇拜”,重视现金流管理;拒绝“超前消费”,建立风险储备;在资本增值的时代,保持对知识与技能的投资。毕竟,真正的财富自由,不是银行卡上的数字,而是面对生活风浪时,那份从容不迫的底气。

当财富的冰火继续在时代中流淌,愿每个家庭都能在属于自己的坐标系里,找到抵御寒冬的温暖,守护住生活的尊严与希望。

来源:开心大芒芒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