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职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具备独立思考、自驱力和同理心的人往往更容易脱颖而出。本文通过分析微信“面一面”模拟面试的经验,深入探讨了这三种特质对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性。
在职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具备独立思考、自驱力和同理心的人往往更容易脱颖而出。本文通过分析微信“面一面”模拟面试的经验,深入探讨了这三种特质对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性。
4月28日晚上,微信「面一面」模拟面试开播,我也是事隔了很久再看产品岗位的面试经验分析。看完之后就一个感觉,产品正道之光从未灭!这场面试我觉得最值得记录的是——微信所看重的产品人需要具备三个特征:能独立思考、有自驱力、有同理心。
确实无比认同,细品一下,具备了这三个特征的人,别说产品了,是做什么都会成功了吧。
01 独立思考,分辨真假需求整场面试一共分成三部分,分别是两个产品岗和一个前端技术岗的面试官和候选人1v1面试。面试流程也跟线下真实流程一样,候选人自我介绍、面试官提问、候选人回答,以及最后的QA环节,面试后还有面试官的总结环节。面试过程细节就不细展开了,我觉得几位候选人都非常有勇气,参加这场公开面试,是值得给予掌声的。我更想展开谈谈面试官的总结部分,这部分我认为是最值得思考的。
第一场面试后,对于产品经理需具备的能力,面试官Regis总结了两个关键点——独立思考以及自驱力。这两个特征意味着产品经理针对所面对的问题,以及问题的目标需要先形成自己的理解,然后自发地去寻找答案并完成独立验证。
就以第一场面试的问题为例,候选人介绍了她所负责的运动饮料项目,她挖掘到的痛点是「运动饮料不方便携带」,因此她建议将饮料改为软糖,既方便携带,又能起到在运动后迅速补糖的功效。Regis当时的问题是,这个软糖跟运动饮料的核心差异点是什么,为什么别人要选择你的软糖而不选择饮料?我想,这个问题的背后,是想跟候选人确认,「运动饮料不方便携带」这个到底是不是一个真痛点、真问题,而不是产品经理臆想或创造出来的需求。
那我们就来一点点拆解一下。这个痛点描述中有两个关键词——「运动饮料」、「便携」。运动饮料一般是人在高强度、长时间运动后喝的,帮助快速补充水分、电解质和糖分的。如果只是中低强度的运动,一般用不着喝运动饮料,喝水就够了,毕竟运动饮料糖分相对较高,喝了相当于本次运动无效,白出汗了。从这个定义出发,运动饮料的目标人群范围已经缩小了一大圈,也不具备普适化。
我们再来看看「便携」,便携意味着可能需要长时间带在身上,一般便携的东西都是重量轻、体积小的,那运动饮料需要便携吗?从常见的运动场景上看,健身房、运动团课、球类、舞蹈、徒步、跑步,除了徒步跑步,其他场景似乎都不需要将运动饮料背在身上,只要放在一旁,在休息时能喝上就足够了。这样看,从适用场景的角度又缩小了一圈,同样不具备普适化。而徒步跑步一般长时间、长距离,确实多少得背点补剂在身上,方便中途及时补充水分、盐分和糖,以确保身体机能。市面上也不乏盐丸、蛋白棒、能量胶这些小巧且便携的运动补充品,那为什么没有运动饮料做成的软糖呢?是这个蓝海还没有人发现吗?
显然不是。商机这玩意从来不缺乏善于发现的眼睛。那我们就得回过头想想,没有这样的产品是不是代表着本来就不存在这样的需求。
刚刚我们也拆解了两个关键词,能看到目标人群和适用场景都非常窄,证明需求本身就很小众。你可能会疑问,需求小众不代表没有,那就还是存在这个需求的不是吗?
好,那就假设还是有需求,我们再来拆一层。运动饮料中的「饮料」,何谓饮料,根据国标GB 10789-2015《饮料通则》,饮料的标准定义是:经过定量包装的,供直接饮用或用水冲调饮用的,乙醇含量(质量分数)不超过0.5%的制品。翻译一下,就是人们能直接喝的东西,主要成分是水,喝完能补充水分的。也就是说,大家买饮料是拿来喝的,为了补充水分的,这个是人们实际的需求。那我们再看看,假设把运动饮料做成软糖,软糖还有水分吗?还能满足人们想补充水分这个需求吗?显然是不能,可能吃完糖更渴了,又得去买水喝,那为啥不直接买运动饮料呢?既有水分,又有糖分。
拆解到第二层,基本上就能判断,「运动饮料不方便携带」是个伪痛点,人们本来就不需要运动饮料具备便携性,运动前买一瓶放边上随时喝,就足够了。那基于这个伪痛点所设计的解决方案——运动饮料软糖,自然也不是放着的蓝海等待被挖掘,而是原本就不存在市场需求的「美好设想」罢了。不存在需求,就代表不存在差异化特性,这样的产品自然不具备竞争力,人们也不会为此买单。
我想,如果这个项目初期有对痛点进行推敲,深入思考这个是真需求还是假需求,并通过分析去验证自己的假设,大概也就能结项,把时间花在解决其他真痛点、真问题上了吧。
Regis还对产品经理的职责本身做了言简意赅的概括——产品经理就是能发现真问题,并用一个巧妙的方案去解决问题的人。
诚然,这样的人放在哪个岗位都能发光发热吧,而不仅仅局限在产品岗。
02 自驱力,打破思维惯性Regis还提到「自驱力」,强调自发性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发性说明要「抵抗惰性」,而惰性这个词,大概已经伴随我们很久了。
小时候,学校教育我们要勤快,学习不要懒惰拖拉,尤其是寒暑期作业不要拖到最后一刻才开始「奋笔疾书」。长大后,社会教育我们要时刻保持自己的学习力,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好像每时每刻我们都被要求「跳出舒适区」。但这种被要求,我认为并不属于自发性的,很可能打心底你就不认可这种「被要求」,是别人要求我这样做的,而不是自己希望这样做。
我所理解的惰性,并不仅仅停留在做事拖延这个表象上,这个就是单纯的懒,行为上的懒惰。我觉得更难改变的是思维上的懒——形成了思维惯性。思维惯性会让你面对问题的时候甚至不愿意费力去思考,不愿意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就让问题摆在那,要么就维持现状,反正不改变就不会出错。又或者把职责边界划分得无比清晰,反正这也不是我的问题,那也不是我的问题,约等于没有我要解决的问题,纯纯做个「信息中转站」,信息一转发就完事了。
举个例子说下行为上的懒和思维上的懒的区别在哪里。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模式,基本是正职员工加供应商外包的方式,一个理想的合作方式应该是正职员工把业务需求和方案都梳理清楚,并与各相关方达成共识之后,交由供应商协助细化文档细节。但我所见很多正职的日常工作是,接到领导一个任务,转手就发给供应商,让供应商想方案,然后拿着方案依葫芦画瓢讲讲,剩下的全都不管。
这种,是行为上的懒。
这种懒的结果通常都是被供应商「掐住了命运的后颈脖」,要解决的问题及对应方案,问正职是一问三不知,要么就是把活到处甩,不仅正事没解决,还拖了一大帮同事「下水」陪着他一起处理。
而思维上的懒是更深层的,不一定是表象上那么容易识别出来。再举个例子,在「产品315法则」这篇文章里提及的商品管理优化项目,在现状调研阶段我遇到些棘手情况。公司业务的确相对复杂,有时候商品上市时间紧急,很多流程也没有形成标准化,经常都是通过人工方式各种堆叠拼凑,愣是把商品弄上架先售卖了,支持业务先行。久而久之,这个链条中的人就会觉得,这里得人工操作一下,那里得另外一个系统配置一下,反正上一次这么处理能上架商品,这一次只能保持一模一样的方式去操作,否则不知道会遇到什么未知的风险导致商品无法上架了。
当我提问「为什么需要这一步操作?」的时候,得到的回复基本上都是「不太清楚,之前就是这么做的」。
当我再问「这个字段在好几个系统都没有使用,所服务的业务也停掉了,是不是可以不用再录入了?」,得到的回复也基本都是「不确定,但建议保留」。
我发现没有一个人会主动去看这个流程设计到底有没有优化空间,现在的流程是不是就是合理的,怎么样的流程才是高效的。大家都是秉持着「敌不动我不动」的心态,不变就是最稳的,即使不停地投入人力,加班加点也无所谓,反正再长的链条也有走完的时候,也总会走完的,因此也没必要去改变,也不需要去寻找更好的方案和流程。
这种,是思维上的懒。
这种懒的结果是流程越来越冗长,投入的人力越来越多,效率越来越低,逐渐丧失灵活应对变化的能力,因为一旦出现变量,这个链路很可能就崩了。
所谓自驱力,无非就是当你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会主动去想,去找合适的解决办法。不是「被要求」的,也不是「听别人说的」,更不是「别人这样做,所以我也这样做」,是内心希望把问题解决掉,而不是把问题放在那烂掉。
作为产品人,我们会面对来自用户的无数问题,如果我们不自发地去找合适的解决办法,那我们带给用户的只有无尽的失望,用户自然也不会留下来继续使用我们设计出来的产品。
03 同理心让我们更懂对方想要什么最后想谈谈同理心。如前文「营养师到产品经理转型」中提到,同理心我理解就是能共情对方,理解对方的感受,代入对方的角度去看问题。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所负责的电商平台的主要用户群体是老年人,那么我就不能从自己日常购物的角度去设计购物链路,加插很多花里胡哨的引导或点击跳转,导致老年用户连下一步该点哪里都搞不清楚,下个订单都费劲。同理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判断,什么样的解决方案适用于当前问题。这点应该有做过前端产品的同学都比较容易共鸣。
不过我这次更想分享的感受是,同理心能帮助我们更快、更愉快地与外部门达成共识,帮助方案继续推进。印象很深的一次沟通,是跟财务讨论商品信息自动抓取的问题。
我设计的方案核心是当业务延伸出不同销售渠道时,对应延展出来的SKU信息都实现自动复制,确保商品数据一致性,这里也包括了财务定价信息。这个处理方案能有效解决现在每延展出来一个SKU都要人工录入一次的问题,还能避免人工录入错误,要反复修改的情况。但好几次会议下来都未能与录入方之一的财务达成共识。在大方向上他们是认可的,包括他们提及财务也有一个进行中的数字化项目,亦是希望解决重复录入的问题。我当时很不解,既然大家都是往相同方向优化,为什么总是聊不妥呢?
我开始推测,是不是财务角度还有些想法我未理解,只沉浸在介绍自己的想法上了。果然,当我再一次找财务单聊时发现,他们提及的财务系统数字化项目其实已经进入最后一环——用户验收测试阶段,马上要上线了,而我的项目是未来才启动实施,他们担心后上线的项目会影响当前的验收,甚至可能推翻了前者导致无法上线,所以才在大会上表现得不置可否。后来我解释清楚细节,包括解决的商品范围以及推进的时间线,确保他们的项目能如期先上线使用,待后续商品项目优化时调整系统数据流即可。理解了财务的担忧之后,很快我们就达成一致共识同步给各系统IT。
我经常会用这段小插曲来提醒自己,不要沉浸在自己的角度去想问题。当一个方案涉及到多个相关方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度和立场,如果你不代入对方角度去看到底卡点是什么、担忧是什么,很可能就一直沉浸在「为什么他不同意我的方案」的情绪上,然后花更大力气试图说服对方。
我也常常见到有双方争持不下,你不认同我我也不服你的时候,开始情绪化吵架,甚至人身攻击,最后合作不欢而散的情况,不仅费劲还无果。这些无意义的争吵往往是没有同理心而致。假如我们能理解对方,站在对方角度想想为什么他会这样说,一般就能推测出他想要的是什么,我们自然而然能给出合适的方案,与对方达成共识。
碎碎念念了这么多,我发现打磨产品,跟打磨自己,这两个课题没有本质区别。当我们真的能独立思考问题,自驱解决问题,还能通过同理心去与各合作方沟通,或基于共情终端用户而去设计更为合适的产品方案,不仅我们的产品被打磨得越来越好,我们自身也会被打磨得更好。
再发散一下思路,我们在与任何人的关系处理上,不也是一样的道理吗?无论是与父母的亲子关系、伴侣关系、朋友关系,如能保持发现真问题、坦诚沟通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很多矛盾也会迎刃而解,甚至矛盾都少很多。
希望这些分享能带给大家一点点思考,也希望我们、与我们的产品都能打磨得越来越好~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