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8日陕西多地遭遇强对流天气,冰雹突袭引发热议。正当民间热议"人工增雨催生冰雹"时,陕西省气象局首席预报员通过陕视新闻发布权威解读,用专业视角揭开人工影响天气的神秘面纱。这个引发4138次点赞的科学辟谣,值得每个网民转发收藏!
5月8日陕西多地遭遇强对流天气,冰雹突袭引发热议。正当民间热议"人工增雨催生冰雹"时,陕西省气象局首席预报员通过陕视新闻发布权威解读,用专业视角揭开人工影响天气的神秘面纱。这个引发4138次点赞的科学辟谣,值得每个网民转发收藏!
在陕西秦岭北麓的作业现场,银灰色火箭发射架划破灰蒙蒙的天空,携带碘化银催化剂的火箭腾空而起。这个常被误解为"人工造雨神器"的设备,实则是气象工作者手中的精密仪器。"就像给云层注射疫苗",预报员用形象比喻解释:人工增雨本质是"催化师",通过向云中播撒催化剂加速水汽凝结,并不改变云层原有的动力结构。
这项存在多年的气象技术,近期因极端天气频发被推上舆论风口。陕西气象局发布的科普视频中,预报员
用三个"不会"解开公众疑虑:不会凭空造雹,不会改变降水总量,更不会引发极端天气。数据显示,过量播撒催化剂反而会像"给冰雹胚胎降温",让雹胚在成长关键期停止发育。
"这就像给发烧病人物理降温。"气象专家进一步阐释,当云层中水汽达到过饱和状态时,人工增雨相当于给云层"开窗通风",让过量的水汽提前凝结成雨滴降落。这种精准调控不仅能让久旱的土地喝到"及时雨",更能有效抑制冰雹胚胎的异常增殖。
网友"陕北老张"在评论区留言:"以前总把火箭弹和灾害联系起来,现在才知道是守护庄稼的'定风珠'。"数据显示,陕西近年通过科学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使关中平原小麦雹灾损失率下降47%,秦岭山区经济林果受灾面积减少32%。这些用数据说话的实绩,让曾经陌生的气象科技真正走进百姓生活。
来源:一篇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