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28日上午9点,某大学阶梯教室的一堂公开课上,一名青年教师的言论引发轩然大波。据现场学生匿名视频显示,该教师在讲授近代史课程时,竟公然宣称“殖民统治推动了文明进步”“爱国主义是狭隘的情绪”,甚至对英雄先烈事迹进行歪曲解读。这段时长12分钟的视频在
2025年4月28日上午9点,某大学阶梯教室的一堂公开课上,一名青年教师的言论引发轩然大波。据现场学生匿名视频显示,该教师在讲授近代史课程时,竟公然宣称“殖民统治推动了文明进步”“爱国主义是狭隘的情绪”,甚至对英雄先烈事迹进行歪曲解读。这段时长12分钟的视频在社交媒体迅速传播,评论区瞬间被“教师师德何在”“必须严肃处理”的声浪淹没。
一、课堂惊现“雷人语录”:细节里的师德危机
“大家想想,如果没有当年的通商口岸,中国哪来的现代化?”当这句话从教师口中说出时,后排学生陈雨(化名)手中的笔突然折断。她在课后接受采访时仍难掩激动:“讲到虎门销烟时,他居然说‘销毁鸦片是破坏自由贸易’,坐在我旁边的男生直接站起来反驳:‘那您怎么看待南京大屠杀时的所谓‘中日经济合作’?’教室里顿时一片哗然。”更令人震惊的是,该教师竟拿出一份不知出处的“研究报告”,声称“狼牙山五壮士跳崖是虚构的英雄叙事”,此言一出,前排男生李明拍桌而起:“我曾祖父就是抗战老兵,他身上的弹孔就是对这种谎言最有力的反驳!”
二、从“争议言论”到“全网声讨”:舆情漩涡中的多方角力
事件发酵24小时后,该校官网紧急发布《关于XX学院教师XXX不当言论的情况通报》。通报显示,经校学术委员会调查,该教师言论违反《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中“传播优秀文化”“弘扬真善美”等规定,依据《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第20条,决定给予其暂停授课、调离教学岗位的处分。但这一处理结果并未平息争议:有教育界人士指出,《教师法》第8条明确规定教师有“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此类严重违反政治纪律的行为,仅作调离处理是否过轻?而部分网友则担忧:“学术讨论与不当言论的边界该如何界定?会不会影响正常的思想碰撞?”
三、讲台VS舆论场:两种价值观的激烈碰撞
对比该教师的“雷人言论”,另一组数据显得尤为醒目:根据教育部2024年发布的《全国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报告》,98.7%的高校教师认为“课程思政是育人的重要载体”,超七成教师参与过红色文化进课堂的实践。在某985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劲松看来,此次事件暴露出个别教师“历史虚无主义”思想的顽固性:“当有人用‘学术自由’为幌子,实则解构国家认同、抹黑英雄先烈时,我们必须清楚:讲台不是私人茶馆,育人者首先要系好‘思想安全带’。”而法律界人士则强调边界意识:“根据《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学术批判必须基于史实和逻辑,任何脱离客观事实的‘标新立异’,都是对学术尊严的亵渎。”
四、当“立德树人”遭遇“价值解构”:教育本质的深层叩问
事件背后,折射出全球化时代意识形态博弈的复杂性。数据显示,近三年来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预警案例中,历史虚无主义占比达34%,而青年学生对错误思潮的辨别力仍待提升——某调研机构2025年问卷显示,23.6%的大学生认为“殖民历史有其积极意义”。这种认知偏差,恰恰凸显了加强教师队伍思政建设的紧迫性。正如《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所强调的:“教师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哨兵,必须守好课堂主阵地。”
站在培养“强国一代”的历史节点上,此次事件给整个教育界敲响警钟:当知识传授脱离价值引领,当讲台成为错误思想的传声筒,损害的不仅是个别学生的认知,更是国家的未来。正如网友“青禾”在评论区留言:“允许思想多元,但绝不允许动摇家国根基的言论登堂入室;鼓励学术争鸣,但必须守住‘爱党爱国’的底线红线。”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征程中,我们需要的不是解构历史的“愤青式教师”,而是能够引导学生在复杂思潮中站稳脚跟、在历史纵深中看清方向的“大先生”。毕竟,教育的根本任务从来不是制造思想混乱,而是点亮信仰之灯,培育“心中有光、眼里有国”的时代新人。
来源:善良清风gyAGC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