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院士增选!“顶刊守门人”,冲院士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9 19:06 2

摘要:4月25日,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官网同步发布2025年院士增选指南,这标志着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工作正式启动。近期,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中国化工学会等多个学术团体相继启动候选人推选工作,一场聚焦顶尖学者的学术选拔正式开启。

4月25日,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官网同步发布2025年院士增选指南,这标志着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工作正式启动。近期,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中国化工学会等多个学术团体相继启动候选人推选工作,一场聚焦顶尖学者的学术选拔正式开启。


两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和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根据《院士行为规范》要求,当选院士应发挥学术引领作用深度参与国际高水平科技合作和学术交流提高我国科技国际话语权


国际重要期刊是传播学术话语权的重要平台,学者在国际期刊任职,是深度参与国际交流合作、掌握国际学术话语权的一种体现。期刊编委被喻为国际学术期刊“守门人”,主编更是扮演着学术话语权控制者的关键角色。他们不仅具有极高的学术水平,而且在各自研究领域内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力。


此前,高绩(ID:gaojidata)从一级学会负责人等多个角度对2025两院院士增选进行展望,此次高绩(ID:gaojidata)通过期刊官网,对收集的中国内地高校教师在SCI、SSCI、AHCI的期刊中担任国际重要期刊负责人(包括主编、副主编)的数据进行分析,展望有望出现在2025两院院士增选名单中的高校学者 。


150余位“守门人”,冲院士

高绩(ID:gaojidata)收集并筛选部分国际重要期刊负责人名单发现,有超百位两院院士在国际期刊任职,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Surface Review and Letters主编;另有超150位学者,凭借其“守门人”角色,成为2025年院士增选的有力竞争者。




根据两院2025年发布的《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筛选原则如下:

已当选两院院士者不纳入名单;

年龄超过65周岁(按2025年增选年计算)的国际期刊编委不纳入名单;

2019、2021、2023年连续3次被提名的两院院士有效候选人,不纳入名单。



手握国奖,冲院士

这些学者,他们既是国际学术舞台的“守门人”,更是中国科研走向世界的“摆渡人”。他们中多位学者以第一完成人的身份斩获2017-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其中清华大学李俊华教授南京大学施斌教授以第一完成人身份,分别斩获2020年度和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清华大学,人才辈出

作为我国顶尖的高等学府,清华大学人才辈出。梅贻琦在1931年就职国立清华大学校长演讲时曾说道:“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清华大学对人才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清华大学的国际期刊编委数量超200位(超50位担任主编),跻身全球Top10行列。其中,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胡事民担任主编、创办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开放获取类型的英文学术期刊《计算可视媒体》(Computational Visual Media)被Web of Science的SCIE数据库收录,标志着我国高校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集群建设取得新进展。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教授、副系主任张强教授,任npj Climate and Atmospheric Science、ACP、JGR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副主编、编委,2018年以来连续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023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张强教授作为第一完成人的项目“中国大气成分变化驱动因素及环境健康效应”荣获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这是地学系教师首次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



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王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任Nano Research、Science China-Materials等学术期刊副主编,2023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王训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功能纳米材料控制合成、组装及性能研究,2019年获首届科学探索奖,他作为第一完成人的项目“一维尺度亚纳米材料的合成与性质”荣获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随着2025年院士增选工作的推进,期待更多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贡献的科学家脱颖而出,为我国科技自立自强注入新动能。

来源:高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