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精准判断的“透视眼”,到同时应对多重任务的“分身术”,再到用共情力化解焦虑的“读心术”和以生动有趣的方式传播医学知识的“科普达人”,作为医疗战线的“多面手”,护士们用专业与温情守护着生命健康的每一道防线。在5·12国际护士节到来之际,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推出“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孙淑玉 通讯员 丛冰
编者按:
从精准判断的“透视眼”,到同时应对多重任务的“分身术”,再到用共情力化解焦虑的“读心术”和以生动有趣的方式传播医学知识的“科普达人”,作为医疗战线的“多面手”,护士们用专业与温情守护着生命健康的每一道防线。在5·12国际护士节到来之际,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推出“超能”护士——5·12国际护士节专题报道,记录他们的日常与坚守。谨以此专题,向所有默默奉献的白衣天使致敬。
回归护理一线,对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成瘾医学科护士徐铭矫而言,仿佛推开一扇睽违已久的“家门”。跨越三千多个日夜后,当指尖重新划过护理记录单的瞬间,她甚至有些兴奋。这一刻,她已经等了太久。
当初,因为奶奶而选择护理专业的徐铭矫没有想到,兜兜转转十几年,成为护士竟成了她魂牵梦绕的期盼。这份对初心的坚守,不仅让她找到了学以致用的价值感,更为无数心理疾病患者点亮了希望之光。在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跟徐铭矫一样,因热爱而选择、用执着书写无悔的提灯天使还有很多,他们用专业与温情共同守护着患者的心灵港湾。
两段经历 一生坚守
徐铭矫的从护之路,比一般人要长很多。
由于父母在外地工作,徐铭矫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心疼瘫痪在床多年的奶奶,徐铭矫从小就立志当一名护士。当时她的想法很简单,就想学成后能为奶奶减轻痛苦。但遗憾的是,奶奶没等到她毕业就去世了。这份没来得及兑现的承诺,成了徐铭矫心中难以释怀的痛。
徐铭矫(中)在和同事讨论工作。
毕业后,徐铭矫曾在当地一家化工厂的医务室工作了十余年。远离临床一线的紧张和忙碌,医务室的工作虽然安稳闲适,但她总觉得缺了点什么。一次意外事件,让她看清了自己的本心。
厂里的一名同事因意外导致一氧化碳中毒,诱发了一氧化碳脑病,原本温和外向的他变得喜怒无常,根本无法正常工作。后经人介绍,到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治疗了一段时间后,这位同事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这种立竿见影的转变,让徐铭矫开始对这家专科医院产生了好感。
“那时候就觉得,还是要回到临床一线,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尽管已阔别临床护理十余载,但徐铭矫对护理事业的热爱却分毫未减。2019年,徐铭矫如愿考入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成为了一名精神科护士。穿上护士服的那一刻,她难掩激动:在奶奶身上没能用到的护理知识与技能,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跟其他刚参加工作的护士不同,徐铭矫几乎没有“阵痛期”,没有担忧和恐惧,已过而立之年再回护理一线,徐铭矫看到更多的是患者的孤独与痛苦。“没准我能做点什么”,她暗下决心。
是体力活 更是良心活
挑战接踵而来。走上精神科护理岗位后,徐铭矫突然多了很多身份,也需要掌握很多“隐藏技能”。
前阵子,科室来了一位17岁的患者,刚入院时,他不仅拒绝吃饭和治疗,还有轻生的念头。交班得知男孩一晚上没睡后,徐铭矫走过去轻声询问原因,没想到此番关心却招来了男孩的反感,他扭头瞪着徐铭矫,扔下一句“谁要你管”就走开了。见男孩与儿子年纪相仿,徐铭矫没有半点生气,反而格外心疼这个正值花季的孩子,她主动切换到“妈妈”的角色,继续和颜悦色地与男孩交谈,一次、两次、三次,不记得被拒绝了多少次,最终,男孩放下了戒备,开始慢慢接受徐铭矫,不仅愿意吃饭和吃药了,还把心底的秘密全告诉了她。
沟通和共情是徐铭矫收获的第一张“通关卡”。然而这只是开始,真正踏入成瘾医学科后,她才发现这份工作远比想象中更具挑战,不仅需要细腻的情感支持,更是一场对体力与耐力的持续考验。
成瘾医学科收治的大多是酒依赖的男患者,他们入院2—3天内一般都会出现戒断反应,大汗淋漓、行为紊乱、谵妄等症状明显。面对随时可能发生的突发状况,护士们必须保持高度警觉,全天候守护。最日常的生活护理中,有着超乎想象的艰辛。为防止患者因不适而蹬被受凉,护士们几乎每半小时就要重复十余次盖被动作,高强度的工作让他们体力透支。徐铭矫坦言,许多个疲惫的下班时刻,她连洗漱的力气都没有了。
“患者戒断期间我们的付出,患者是看不到的,往往要等其病情稳定后,由其他患者转述,患者才得知全过程。”徐铭矫说,成瘾医学科的工作不仅是“体力活”,更是“良心活”。与其他科室不同,因酒依赖患者在戒断期意识模糊,记不清发生过什么,所以护理质量全凭职业操守。但在她看来,即便患者无法感知,她也不会敷衍对待每一个护理环节。
“患者其实很不容易,孤身一人在医院治疗,我们就应该尽己所能给他们提供帮助。”徐铭矫的出发点很简单,护理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场以心换心的陪伴,护士要把患者当成自己的家人,全身心给予其照顾,才可能为他们驱散病痛。
徐铭矫(右)在为患者发药。
不起眼 但弥足珍贵的回应
在很多人看来,精神疾病患者病态呆滞且不通人情,但其实他们内心如明镜般清澈。那些无声的依赖、藏在眼神里的信任和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都是患者们感知善意的明证。
有一个瞬间,犹如刻在徐铭矫脑海里,每每想起,都让她感动不已。一次沟通过程中,一名住院患者突然冲动,将水杯里的水径直向她泼了过来。千钧一发之际,旁边的另一名患者毅然挡在了徐铭矫面前。事后回想,徐铭矫直言并没有特别为这位患者做过什么,可能只是平时会带点好吃的给他或经常关注他的情绪变化,这些细节却让患者记在了心里。
除了极少数惊险时刻外,大部分患者的回馈都是“润物细无声”的。57岁的陈先生有近20年的饮酒史,刚开始他每天喝一次,酒量并不大,后来他逐渐越喝越多,一次能喝掉1斤多白酒,整天醉酒。家人将他送到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治疗后,很快他就出现了戒断反应,震颤、躁闹、胡言乱语,治疗期间还出现罕见的触电样刺痛。为保障其健康和安全,戒断反应期间,徐铭矫身兼数职,既要做“护理员”,定期为其更换床单、被套和清洁身体,又要做“贴心女儿”,帮他疏导情绪、协助喂饭······陈先生病情好转后,从他人口中得知一切,每次见到徐铭矫他都要主动打招呼,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举动,让徐铭矫高兴了许久。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在徐铭矫心中却重若千钧。它们不仅是患者与护士间跨越病痛的情感共鸣,更是护理事业的价值所在。每一次俯身倾听、每一程真心守护、每一次用心付出,都承载着护患双向奔赴的温度。徐铭矫深知,精神科护理工作没有捷径,只有日复一日坚守,才能汇聚成照亮患者心灵的星河。也唯有真心付出,才有机会让那些被疾病阴霾笼罩的生命,重新充满阳光和拥有活下去的希望。
来源:齐鲁晚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