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72年,北京海淀区出了一桩怪事,闹得人心惶惶,连公安部都束手无策,最后竟然靠一个不识字的老汉给破了案,成了中国刑侦史上的一段传奇。
1972年,北京海淀区出了一桩怪事,闹得人心惶惶,连公安部都束手无策,最后竟然靠一个不识字的老汉给破了案,成了中国刑侦史上的一段传奇。
这桩“闹鬼”案的来龙去脉是什么?这个叫老汉是怎么变成了破案高手,把这件轰动全国的案子给解开的?
1972年4月,北京海淀区的高校里开始流传一些怪谈。
学生们说,晚上总能看到一个红发绿眼、长得吓人的“鬼”,这“鬼”还特别邪乎,跑得飞快不说,有时候上一秒还在楼道口晃悠,下一秒就跑到你身边了。
刚开始,大家还以为是有人喝多了眼花,后来传的人越来越多,连细节都说得有鼻子有眼,事情变得没那么简单了。
海淀高校多,年轻人多,消息传得比风还快。没多久,不光学生,连附近的居民都开始议论纷纷,说什么“鬼”晚上出来吓人,甚至还有人丢了东西,怀疑跟这“鬼”有关。
谣言越传越邪乎,有人说是“冤魂索命”,有人说是“外国间谍搞乱”,弄得大家晚上都不敢出门,睡觉都得留盏灯。
社会上恐慌情绪起来了,当地公安压力大,这事还惊动了中央,周总理亲自批示,让警方赶紧查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
北京市公安局马上成立了专案组,抽调了一堆精兵强将,下了决心要把这案子查个水落石出。可查来查去,问题就出来了。
目击者是多,可每个人的说法都不一样,有的说“鬼”是男的,有的说是女的,有的说高有的说矮,连长啥样都讲不清楚。
现场勘查也没啥收获,脚印倒是找到几个,可模糊得要命,根本看不出啥有用的线索。技术手段那时候也有限,没监控,没DNA,专案组忙活了半天,愣是没一点进展,案子陷入了死胡同。
这时候,有人提了个主意,说内蒙古有个叫马玉林的老汉,破案特别有一套,能不能把他请来试试?领导一听,觉得也没啥别的办法了,死马当活马医,就把马玉林请到了北京。
马玉林1906年出生在内蒙古赤峰县建昌营长胜沟村,家里穷,没机会读书,从小就给地主放羊混口饭吃。12岁开始,他就跟着羊群满山跑,为了不让羊跑丢,他练出了一身看脚印的本事。
当地管这叫“码踪”,就是靠着观察蹄印,判断羊是啥品种、多大个、跑哪去了。
别看这活简单,马玉林干得那叫一个出神入化,时间长了,他光看一眼蹄印,就能说出羊是公是母、跑了多远,连羊是不是瘸了都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这还不算啥,马玉林脑子活,天赋高,后来发现人留下的脚印也能“码”。他能从脚印的大小、深浅、步子间距,推出来人的身高、体重、年龄,甚至性格啥样。
比如步子大的人一般性子急,走路外八字的可能干活糙,脚印浅的可能是瘦子或者走得小心。这本事听着跟算命似的,可马玉林靠这个帮村里人找过不少丢了的牛羊,名声慢慢就传开了。
1959年,赤峰市水地乡供销社丢了东西,警察去了现场一看,就几个模模糊糊的脚印,啥也干不了。村里人就推荐了马玉林。
他到现场瞅了瞅,说这脚印是40岁左右的男人留的,身高一米六五左右,走路有点外八字,估计是个干活的粗人。警察顺着这条线一查,还真抓到了人。这
事让马玉林在当地出了名,公安也开始注意到他。1960年,赤峰市公安局破格把他聘为追踪员,专门干“码踪”这活。
那时候中国刑侦技术还不发达,马玉林这手艺简直是宝贝,他的名声也从内蒙古传到了全国。
1964年,公安部还特意把他请到北京,跟专家一起研究“码踪术”,还让他现场表演了一把,当场就把领导们给震住了。从那以后,马玉林就成了公安的“活招牌”,一有棘手的案子,就会想到他。
1972年海淀“闹鬼”这案子,专案组实在没办法了,才把马玉林请来。
老爷子那年66岁,身体还硬朗,听说北京有活,二话不说就收拾包袱上了火车。到了海淀,他也没废话,直接让警察带他去看现场。
现场那几个脚印,专案组之前看了无数遍,啥也没看出来,可马玉林蹲那瞅了没几分钟,就有了结论。他说,这不是一个人干的,是两个人。
脚印看着差不多,但仔细分辨,能看出两组微妙的区别,一个步子稍大,一个脚掌压得稍深,说明这两个人体重差不多,身高都在一米七左右,年纪二十多岁。
而且这俩人配合得挺默契,一个在前跑,一个在后跟,估计是故意搞乱,让人觉得“鬼”会瞬移。马玉林还说,这俩人里头,一个走路挺随意,可能是性格外向;另一个步子小点,像是谨慎的人。
专案组听完都傻眼了,这老爷子光看脚印就能说出这么多?
可也没别的招了,就按他说的调整方向,开始查附近有没有符合条件的人。这么一查,还真有了眉目。没多久,警方在一家高校附近锁定了两个嫌疑人,抓回来一审,案子就破了。
原来这俩是兄弟,中法混血,长得有点洋气,哥哥25岁,弟弟23岁,哥哥以前因为偷东西蹲过监狱,出狱后心里不服气,就拉着弟弟到处搞乱。
他们趁着晚上人少,装神弄鬼吓唬人,顺手偷点东西,发泄一下。
红发绿眼是假的,纯粹是他们涂了颜色吓人,跑得快是因为俩人轮流出现,制造“瞬移”的假象。“闹鬼”案破了,大家松了口气,就是两个年轻人瞎胡闹,因为社会影响太大,才闹得满城风雨。
马玉林这一手“码踪”,直接把死案变成了活案,专案组顺藤摸瓜,几天就把人逮住了。案子破了,社会上的恐慌也平了,周总理还特意表扬了公安的工作。
这事传出去,马玉林的名声更响了,成了全国的传奇人物。
马玉林这辈子没读过书,可他的“码踪术”比多少专家都管用。公安部后来研究他的方法,发现这玩意不光是技术活,还得有天赋,一般人学不来。
比如他看脚印,能从深浅判断体重,从间距判断身高,听着简单,可真干起来,得眼力好、心思细才行。
公安部的专家研究过,说这其实是种“行为痕迹分析”,跟现代刑侦有点像,可那时候没这说法,全是马玉林自己琢磨出来的。
1972年这案子以后,公安部专门找他整理了“码踪术”的经验,还出了本教材,让后来的警察也能学学。可惜这东西太吃天赋,马玉林教了几个徒弟,能完全接手的没几个。
他的本事,某种程度上是那个年代的产物,高科技没起来,人就得靠自己想办法。
马玉林破过的案子不光有1972年的“闹鬼”案,之前在内蒙古也帮公安抓过不少贼,1959年的供销社盗窃案就是起点,后来他被公安部请去北京讲课。
晚年的时候,马玉林身体不太好了,把自己的经验都教给了徒弟。1981年,他因病去世,75岁。他的故事后来被写进了书里,成了中国刑侦史上的一段佳话。
一个普通人,靠着自己的本事,干出了不普通的事,这不就是老祖宗说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吗?
1、顶级刑侦专家马玉林探案纪实:1972年北京海淀“闹鬼”案 西部文明播报 2022-01-18
来源:阿呆不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