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付金荣是一个阳光善良的人,倩影生辉;一个热爱生活的人,灿若星辰;一个喜欢文化事业的人,笔墨含香。她用自己爱好的方式取悦自己,用读者喜欢的文字书写别人,用感恩的心回馈社会,书香浸染的笔耕人生精彩纷呈。
付金荣——行走的刻录机
付金荣是一个阳光善良的人,倩影生辉;一个热爱生活的人,灿若星辰;一个喜欢文化事业的人,笔墨含香。她用自己爱好的方式取悦自己,用读者喜欢的文字书写别人,用感恩的心回馈社会,书香浸染的笔耕人生精彩纷呈。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言为心声,这是付金荣一篇文章中的原话。不管是引用还是发自内心,读后让人颇有感触,耳目一新。这正是她生存生活的全部写照。热衷于文化事业,文学牵引她的梦;爱好读书,喜欢写作,笔下流淌的文字,犹如一条清澈见底的河流,平凡的文字中彰显出不平凡的写作功力。阅览过她的一千多篇文章,发现她在文山书海里追光而行的足迹。
她是黄河的女儿,出生在一马平川的大荔县。大学毕业后在铜川工作三十余年。婆家在富平县一个沟壑纵横的小山村。不同的地方赋予她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搜索她的相关资料和文章,还原她的生活经历,可以看到她多才多艺的闪光点。
付金荣自幼聪颖好学,在家里是父母的小棉袄。她的父亲是一个有文化的乡贤达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担任生产队的会计、保管,她跟着父亲早早地就学会了打算盘,父亲教给她做人、成才的道理。在学校她是好学生,一直担任学习委员,学习成绩优异,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她喜欢阅读朗诵,上讲台领读课文,上黑板抄写作业题,组织班级文体活动等,她从不胆怯。求学路上,她勇往直前,跳出农门,感恩父亲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精心栽培。从她写过的几篇文章中就看出一二,如《与父亲书信往来的日子》、《母亲的纺车吱吱呀呀响》,还有《黄河水从我家门前过》等,表达着她对父母和故乡的感恩之情。
一九八六年陕西煤炭工业学校毕业后,付金荣分配到铜川矿务局职工中专任教,后来又到陕西铜川工业技师学院。
在工作单位,她敬业爱岗,一丝不苟,倾情奉献。业余时间,她沉心励志,厚积薄发。修养与风骨,皆出本色。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从文章中可以看到她有一颗爱心、善心与公益心。在社会活动中,她以人格魅力令人折服,她心存善念,向阳而生,追光而行,乐于奉献。她是一位知性女士,知书达礼,她的文章始终保持着芳香袭人的脂粉气,又透着自由洒脱的个性风骨。她的作品,闪耀着刚柔相济的文字光辉,清纯秀丽,风骨天成,雍容典雅而面目清新,用文字捕捉着生活中的真善美。
她是铜川人,也是富平人,文化界留下她的文字和音频。她来回穿梭于两地之间,写花椒,写柿子,写陈炉古镇,写红色照金,写乡风民俗等,得到铜川文化界和谷、安黎、刘平安一些名家的认可以及富平人文化传媒总编孙文雄的重用,同时还受到富平文化界李问圃、李忠集、彭辉、康凯鹏等多位名家的认可。
文化者,以文化人,以美育人,以情动人。付金荣钟情于文字的抒发,挚爱文化事业。她血管里流淌着文字的音符,或轻歌曼舞,娓娓道来;或低吟浅唱,引吭高歌。从她大量的文学作品里不难看出,文化自信在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她用心、用情、用力书写着人生最美的华章。
一直以来,付金荣都能立足于本土文化,扎根城乡生活,能看见普通人看不见的生活,眼睛既向上,又要向下。文学的真正价值就是能与读者共情。读者期待的不仅是优美的文字,更是文字背后的精神力量。她写的几十篇人物访谈文章,得到受访人和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她犹如行走的刻录机。走到哪写到哪,像流动的机器人。来回在铜川、大荔、渭南、富平奔波,每一个地方都有她心中的牵挂。
百善孝为先。2022年疫情期间,付金荣她娘家哥哥打来电话说母亲在家门口摔倒了,不能走路。挂断电话,她冒着疫情防控封路的艰难,立马出发回大荔,陪哥哥把母亲送到大荔县医院治疗。在医院,她忙前忙后,服侍母亲半个多月,坚持到出院。手术后老人身上的钢钉未取,回家仍需有人照顾。付金荣一时忙得脱不开身,就给母亲雇了一个保姆,直到母亲三个月后能康复站起来。在《母亲重新站起来了》一文里,付金荣写了母亲住院的前前后后,从中可以看到一个有孝心的好女儿。在婆婆家里,她是贤惠的好儿媳,帮婆婆料理家务,包括摘花椒,卸柿子璇柿饼。她们婆媳关系融洽,如同母女,她待儿媳也一样,如同自己的女儿。这就是良好的家风传承。
没有阅读,就没有写作。付金荣坚持阅读名篇名著,地县市作家也是她学习的榜样,文学爱好者是她前行的动力。她崇拜路遥,柳青,琼瑶,陈忠实,茅盾,三毛,迟子建,张爱玲等,喜欢朱自清、叶圣陶的散文,还有徐迟,夏衍的报告文学。对唐诗宋词也有涉猎,对徐志摩,舒婷,池莉,林徽因等人的文学作品,更是偏爱有加。长期的阅读积累、沉淀,使她写作起来得心应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博学多识,使付金荣形成了内外兼修的良好品质。
出身农家的付金荣,知书达理,温文尔雅,虽然不是富贵人家的金枝玉叶,言谈举止却尽显大家闺秀的范儿。她对亲人无微不至的关爱,手足情深。对朋友以诚相待,与人为善,对工作事业,一腔热血。从未停止笔耕不辍的写作习惯,是文学路上的追梦人。
付金荣热爱文化事业,参与了众多社团活动。文化是她的魂,文学是她的梦。迄今为止,在铜川,富平网络平台发表各类文章一千多篇,二三百万字,包括散文,诗歌,游记,通信,人物访谈等。篇目之多,内容之广,令人折服。
铜川、富平两地的文化在付金荣心中生根发芽,读过她数以万计的文字,扑面而来的是人间烟火,风土人情,人文景观,山水田园……。她在富平人,铜川日报,文学陕军,铜川作协,文艺评论家协会,美篇等公众平台,发表的近一千多篇文章,洋洋大观几百万字,在铜川及周边文化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仅高产高效的创作水平,令许多职业作家赞叹,让须眉汗颜,望尘莫及。
从城市写到农村,从新区写到宜君,从耀州写到王益,从陈炉写到印台。从古人写到今人。付金荣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目之所及,皆是她笔下的美文美篇。同样的风景,不一样的人物事件,出自她的笔下,都是活灵活现,掷地有声的文学作品。
她的生活节奏紧张有序,写作任务填满了她的一切空闲时间。为了及时准确报道一件事,一个人,上午采访完下午写,下午采访完晚上写,她加班加点,近乎痴迷,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是常人难以做到的。她有一定的文化视野,“文化本能”激发她的写作冲动,随时随地,善于捕捉写作的灵感,有写不完的素材。她是行走的刻录机。“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她是文化传媒的播种机。2024年出版的《发现富平》五卷丛书,收录了她二十多篇文章,足以证明她的写作实力。
写作的行为是召唤,作者写完了,只完成了作品的一半,读者参与进去,才构成完整的写作行为。付金荣新近发表在《富平人》平台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情系故乡,史海寻踪》,记富平乡土文化学者彭辉,一经发布,反响很大。吸引更多的文友围观点赞、评论,收到一定的文化输出和消费的效果。
付金荣能找准写作的切入点,她曾阅读过彭辉老师的许多文章,由衷地仰慕,产生了写彭辉老师的想法,经过访谈了解,在文章中体现了对原人原文的再升华,再塑造。让更多的人了解彭辉其人其事,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深化增加富平人的凝聚力,归属感,达到了预期的采访报道目的。
在《富平人》孙总的策划协调下,她采访过富平各行各业四十多位名人,其中有石刻老艺人何本善,退休老干部刘兴汉,惠志刚,企业家房秋生、胡满民,阿宫腔老艺人杨丁旺,聂四季,王明德,党碧侠等,个个都是值得称赞的正能量的代表人物。
在岁月长河里,各民族都有记载本民族历史的优秀传统。从历代名人史志的角度来勾画历史与文化脉络,发现相关个体在历史上地位和影响,还原历史的真实情况。富平人平台总编孙文雄,致力于富平文史工作的拾零捡漏。有一批热爱文史工作的志愿者,如闻双全,李问圃,彭辉,任新利,付金荣等,还有许多叫不上名字的人,从他们的文章中,展现出每个作者的见解和情感以及雄厚的笔功,让今人了解历史,珍惜当下。
孙文雄总编搭建的《富平人》传媒平台,让富平及富平人从这里起飞,让世界了解富平,让热爱文化事业的人在这里出镜出彩。多少沉封已久的人物故事,经过考证,如实载入史册。
付金荣是体制外的媒体人,文化事业的参与者和践行者。她爱好广泛,除过写作,喜欢书法,她的篆书习作,线条圆润饱满,柔中带刚,清雅峻洁,含蓄内敛,对称均衡。朗诵更是她的特长,欧震的《青春中国》,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等……文化活动、喜庆宴会不乏她的身影。她主持活动落落大方,主持词写的更是精彩万分,令在场的人啧啧称赞。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付金荣是一个锐意进取的人,在互联网,Al智能时代,知识更新较快,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此,不同体裁的人物事件,在她作品的的字里行间,得到充分完美的体现。笔下游刃有余,人物访谈,她主动作为,瞄准采访对象,无论多难,都要亲历亲为,尽可能真实准确的反映出来。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她深耕铜川,富平文化沃土,下笔滔滔不绝。能与时代同步,能与读者共情,为新时代唱赞歌,为行业名人树口碑,为富平名优特产在叫卖,做宣传,为富平文旅做推广。所见所闻,信手拈来。远的不说,新近发表在《富平人》平台上的文章就略知一二,漫步怀德公园温泉河,她写下《“梅”景如画春意浓》,《走进多姿多彩富平中华郡》,《探幽老虎桥》《探访富平圣佛寺塔》等无一例外的为富平文旅在做代言。
从多维度解析付金荣,无法一一丈量和盘点她写作的心路历程,笔者仅以读者的视角,多方了解打听,难免挂一漏万。如今,付金荣用心、用情、用力一如既往地书写人生的美篇华章,正是“无人扶我青云志,我自踏雪向山巅”的跋涉者!
作者简介:
李立民,《富平人》特约撰稿人,关注三农,聚焦产业发展。
来源:富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