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中美进行了前所未有的贸易大战,关税税率超过100%,没有任何做中美贸易的企业能承担如此高的关税成本。经济贸易作为中美关系压舱石的地位不复存在,中美博弈加剧,关系极度恶化,那会不会就此影响英语的学科地位呢?目前来看,应该是不会的。一、英语仍是世界使用最广泛的
近期中美进行了前所未有的贸易大战,关税税率超过100%,没有任何做中美贸易的企业能承担如此高的关税成本。
经济贸易作为中美关系压舱石的地位不复存在,中美博弈加剧,关系极度恶化,那会不会就此影响英语的学科地位呢?
目前来看,应该是不会的。
一、英语仍是世界使用最广泛的语言
我们知道中文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覆盖人口超过14亿,但是主要使用者还是中国人自己和东南亚的部分人口。
因为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传承不断的古老文明,早在3000多年前就实现了文化一统,在秦始皇到汉武帝时期,完成了政治、军事等各领域的大一统。
数千年的交流与融合,让诺大个中国使用了同一种语言。英语则不然,它是近60个国家的通用语言,像我们熟知的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同时在加勒比海、非洲和南亚地区被广泛使用,英语的广泛分布主要是英美两大国家的原因。
英国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殖民国家,一度被称为“日不落帝国”,也就是每天都有阳光照耀在英国的大地上,美国、加拿大、印度和大片非洲地区都曾是其殖民地。
哪怕这些国家纷纷独立,却依然深受前宗主国英国文化影响,自然使用英语,况且美国作为世界超级大国,构建了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贸易网络和金融体系。
主导了二战之后的国际秩序,是名副其实的战后国际体系的创建者和引领者,其巨大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巩固了英语的地位。
中国如果要和美国博弈,就必须想办法削弱美国在国际秩序中的影响力,造成中美单挑的局面,不然一旦被群殴,中国经济一定会受到空前影响。
不过特朗普愚蠢的对全世界打贸易战和对深层政府、民主党等势力的矛盾,使得中国得到了机会能在欧洲、日、韩等美国附属势力保持相对中立的前提下,与之交锋。
可哪怕如此,在可预见的将来,英语在世界各语言中的地位不会动摇。另外,英语能广泛传播也与其学习门槛相对较低有关。
undefined
像汉字,由于传承悠久,内涵过于丰富,还是象形文字,让外国学习者很难真正掌握,至于融会贯通,可遇不可求。
哪怕如此依然有很多欧美学者加入到了对中国上古史的研究和探讨中,比如夏含夷,他们的水平几乎和国内历史、考古领域的大家不相上下,也作出较大贡献。
二、有利于国家间交流和提升个人学术水平
到目前为止,全球约40%的学术出版物以英语发表,多数国际会议优先使用英语作为交流语言。
这就使得英语成为了国际项目合作、与国外客户谈判和很多职业晋升机会的必备语言,因为这些场合使用英语的人最多。
你想印度、美国、英国、欧洲、很多非洲国家人才都会使用英语交流,如果中国想要对外开放,必须重视英语的重要作用。
对于个人而言,和不同国家、受不同文化影响的人沟通交流,会帮助自己理解多元文化价值的意义。
毕竟交流者来自世界各地,有时候思维碰撞,能让自己灵光一闪,一下子就突破了也有可能。
在求职中,哪怕是英语客服,其月工资都比中文客服高1000-3000元,更高端职位就不用说了。
美元和欧元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影响力最大,使用范围最广的货币,占有世界份额70%以上,人民币目前只有5%。
这也就意味着,在金融和贸易领域的货币结算,美欧仍是绝对的巨头,加上本身在经济领域的发展,英美比中国多了数百年经验。
哪怕中国人天赋异禀,也不是短时间可以追上的。举个好懂的例子,在政治和军事领域,美国底蕴薄弱,远不如中国,不然也不会在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打输了抗美援朝战争。
人文和服务领域的差距,是很难抹平的,一些坑必须要自己踩过才能避免,因为这是不同国家地理、文化、历史、产业结构等诸多领域影响下的结果。
科学技术的提升,虽然困难,但找对方法是可以很快提升,而且还能避免前辈踩过的坑,所谓“后发优势”就是这么来的。
与科学技术很多领域可以量化,而人文服务领域的探索,只能大致测算概率,要想量化研究,很难。
所以金融等领域的从业者,如果想要走到高处,需要通过英语来获取全球市场动态,而科技人员也需要借助英语参与国际研发协作,以便于更快提升。
三、对个人认知能力的培养大有好处
学习英语有学得和习得的区别,学得就是在孩子6到12岁时,可以将英语学成第二母语。
就像看到一杯水,我们先想这是水,然后再转化为英语单词water,这就是习得,学得则是自然而然的说water。
这根人大脑结构有关,这里不多赘述。学习英语需要频繁切换语言系统,这种"语言转换"训练能显著增强大脑的协调能力和注意力分配效率。
而且作为一门语言,它是体系化学习的成果。就像从单词狗,学会后,联想到小狗,哺乳类,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
由点连线,由线成面,从当下的空间到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天资卓绝的人在用中文一一对应的过程中,就能形成结构化思维和知识迁移能力。
因为中文本身就是一门学科,要和完全陌生的英语学科联系,最后合而为一,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方式。
有研究表明持续英语学习者在中老年阶段的认知储备比单语者平均高出27%,对于学习新领域知识有潜移默化的加成作用。
最后,英文名著在翻译为中文时,由于翻译者的价值观和水平,其译文未必能真实、完全体现名著的内涵。
比如我们常说的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俄语本身意思更靠近改造和重建,可想这几个词区别有多微妙。
想来读英文版《哈利波特》与读中文版,会有很多不同之处吧。
由于英语使用非常广泛,有助于国际间交流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个人学习能力,所以中美关系恶化,并不会影响英文在中国的重要性。
只是我也希望,不要降低了对语文和历史的关注。
来源:只若初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