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岛法院为了普法宣传,把自己认为优秀的历史案例拿出来做成视频,打造账号ip。
事件,我想你们都已经知道了。
青岛法院为了普法宣传,把自己认为优秀的历史案例拿出来做成视频,打造账号ip。
可他们万万没想到,这临门一脚,竟然把自己掀了个四仰八叉。
而这个让他们引以为傲的历史案例,就是在2024年11月份已经一锤定音结案的老人转身被撞事件。
事件中,青岛李沧区一个姓刘的60岁老太,走在路上,边走边打电话。
也许是这个电话让她想起了某个事情,于是她突然一个回头,一个转身。
结果,碰巧撞上了在他后面正常行走的年轻人王某。
刘老太被当场撞成右股骨折,10级伤残。
她向王某提起了主张18.8万元赔偿的法律诉讼。
青岛法院在调解过程中,最终判决王某赔偿刘老太7万元。
赔偿的判决依据是:王某,没有和前面的刘老太保持安全行走距离。
而半年过去了,就在这几天,青岛法院想把这个案例,作为优秀个案来宣传普法。
结果,这个普法视频,立刻冲上了热搜。
因为这里面法院的判决处理,7万元的赔偿,戳中了公众的痛点。
那就是一个普通人,正常行驶在马路上,随时都可能会遭遇你前面的人突然转身被你撞伤,而你要赔偿数万元的劫难。
这还了得。
这以后谁还敢走路?
而且这样偏门的法律知识,显然很多人都是不知道的。
相信你也只听说过安全车距,却从来没有听说过安全人距。
加上被告王某,本来就没有任何过错,他是正常行走。
所以这7万元,大家都认为赔得冤,判得偏。
网络舆论,在网民激烈的反讽和吐槽声中,持续发酵!
这不,青岛法院,一看到引起了舆论,马上连夜删除普法的文章和视频。
而且,还关闭了账号的评论。
可这一动作并未平息,舆论反而让舆论高涨,所有人都觉得法院是不敢面对这件事,理亏了,词穷了。
就在大家疯狂讨伐这个判决的情况下,青岛法院,突然并向全网发声,给出了回应。
在他们的发声与回应中,表明了3点。
一,更正了撞人者王某的性别。
在舆论传播中,这个撞人的被判赔7万的被告,是一位年轻小伙。
而事实上,是一位女性。
二,更正了法院在普法视频当中提到的原告刘老太,是“突然转身”。
而真相是,刘老太不是“突然转身”,而是“慢慢回头”。
三,更正了法院在普法视频当中提到的“未保持安全距离”的表述,说这个表述不真。
真相是,被告王某不是为保持安全距离,而是“从后面东张西望,快步前行,存在未注意前方情况的问题”。
法院发声以后,网友们的反对更激烈了。
大家对这个发声和回应并不买账,为什么呢?
因为法院的回应,其实并没有直击事件的核心和本质,也没有针对公众情绪的痛点进行解释。
说白了,大家认为,法院这个发声,不过是在咬文嚼字,转移注意力。
撞人者的性别,是男是女,又有什么关系吗?
被撞者是突然转身还是慢慢回头,对案件的走向和判决,有什么关键性的影响吗?
没有保持安全距离,改成“被告行走时东张西望,快步前行”,那就更是自我打脸了。
普法视频里面说是没有保持安全距离,而现在发声更正说是被告快步前行,这是要推翻自己在普法视频里所说的描述吗?
既然是普法视频,应该逻辑严谨,表述精准才对。
又怎能草率地否定自己联合卫视做的这么一期官方普法视频里所有的表述呢?
最关键的是,这个发声和回应里面的三点,没有踩在公众关注的那个痛点上。
大家在意的是,人家被告是正常行走,也不是主动撞上原告,怎么就成了过错方,而且还得赔上7万这么大的数额。
所以,网友不买账,我是很理解的。
这个发声和回应,在我看来,是明显欠缺说服力和逻辑力的。
来源:美美谈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