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东费县春季干旱多风,夏季则炎热多雨,为山楂锈病的流行提供了条件。而山楂是费县特产之一,2023 年该县有 0.75 万 hm 2 山楂成熟上市,成为该县农业产值的重要贡献因素。故而,研究费县山楂锈病的发生特点、规律,并且因地制宜形成防治措施,对于该县的农业发
山楂锈病发生特点、规律与防治对策分析
山东费县春季干旱多风,夏季则炎热多雨,为山楂锈病的流行提供了条件。而山楂是费县特产之一,2023 年该县有 0.75 万 hm 2 山楂成熟上市,成为该县农业产值的重要贡献因素。故而,研究费县山楂锈病的发生特点、规律,并且因地制宜形成防治措施,对于该县的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具有积极意义。
1 山楂锈病简介
锈病又称羊胡子、赤星病、羊毛宁,近年来该病广泛发生,严重影响山楂树成活率,降低果农收入 。山楂锈病对山楂树的树梢尤其是新梢、树柄、叶片、果实、果柄均有危害。深入研究发现,该病由梨胶锈菌引起,属于真菌病害。目前在费县的东蒙、朱田、梁邱等乡镇均有发现。目前费县山楂种植管理大部分处于粗放状态,水肥条件不足、品种老化明显,经常出现整株山楂树死亡现象。
2 山东费县山楂锈病发病特点以及规律分析
2.1 发病广泛、发病较早
在费县一些山楂种植重点乡镇山楂锈病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同时,该病发病时间较早,一般在 4月份山楂长出新叶后,锈病孢子便开始侵染新生嫩梢以及新叶和叶柄,发病初期为橘黄色圆形斑点,一般直径为 1~2 mm。随着叶片不断长大而形成显著的病斑 ,直径为 4~10 mm。此时病斑稍凹陷,表面出现一层黑色颗粒状物,这是病菌性孢子器。发病30 d 后,叶片背部出现隆起,产生灰色或者灰褐色毛状物,这是锈孢子器。当其破裂便会散发褐色锈孢子(图 1)。最后山楂树发病部位会变黑,严重的会干枯死亡。被锈病侵染的树木的抗性、结果量以及果实的品质(图 2))都会受到影响,甚至有的果园发生绝收现象。
图1 山楂锈病危害叶片症状
图2 山楂锈病危害果实症状
2.2 发病以及传播机制复杂
首先,该病需要宿主,一般是桧柏、龙柏等,它们可以为锈病病菌提供越冬条件。近些年费县乡镇化规模加大,这些中间宿主增多。其次,与气候有关。在费县 4—5 月气候干旱,但春雨后,土壤以及空气湿度增大,此时锈病孢子借风传播,速度快。研究发现该病菌可以扩散至 5 km 范围。例如,接连两天普降春雨而且降雨量超过 50 mm 时,该病就会集中发生。进入秋季,费县降雨逐渐减少,若是此时没有进行必要的水肥管理,果树营养不良,对该病的抗性减弱,会导致来年病情加重。换言之,该病与经营管理有关。如费县一部分山楂园管理粗放,土壤中化学农药残留超标,破坏了果园生态,同时杂草以及中间宿主较多,没有定期合理管控水肥,就导致该病发生。
3 山东费县山楂锈病防治对策分析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山东费县山楂种植规模加大,山楂已经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作物。山楂锈病防治要从技术培训、具体操作两个环节来实现。介绍如下。
3.1 加强技术培训
由农业部门主导,面对该县山楂种植户进行必要的培训。培训内容应该包括山楂锈病的判别、治理。为了确保对该病形成主动防控,地方融媒体中心应发挥宣传作用,对种植户提供相关理论以及防治技能方面的内容。为了进一步提升种植户学习热情,需要将种植大户防病经验加以推广。同时以种植大户的果园为培训基地,落实实景培训,提高种植户对理论知识以及相关技能的掌握水平。
3.2 实现信息化防控
由费县林业站、农业部门等联合建立锈病信息化防控平台,动态采集县域内山楂种植地块的分布情况,对锈病发病规模、传播趋势等进行预测,做到主动防控。有关责任人需要与各大种植户或者负责人保持动态联络,及时进行指导,做到早防控、早干预,降低该病危害程度。
3.3 具体防治措施
3.3.1 科学建园 对于新建的山楂园必须要在建园阶段严格考察地理、地形,要避免果园处在桧柏等针叶类树木成长地带(图 3)。同时,要进行土壤检测,一般适合选择 pH 值在 5.5~7.5 的土壤,其中有机质含量要超过 1.5%,同时勘测地下水位,要求地下水位在 1 m 以下,避免地下水水位过高土壤含水量过大,为病菌繁殖提供条件。
图3 山楂锈病中间宿主龙柏
3.3.2 确定寄主 对于已建果园,种植户要认真观察果园周围环境,以果园为中心对方圆 5 km 范围内的桧柏、龙柏、圆柏等进行踏查。如果发现这些宿主,在征得有关部门的同意后,需要进行砍伐处理。或者地方政府在乡镇、村庄绿化管理中,要提前认真分析果园分布,尽可能避免这些树种出现在果园方圆 5 km 范围内。同时,为防止交叉感染,要杜绝山楂与梨、苹果混种。
3.3.3 建立隔离带 对于费县这种山楂产业基地,需要在现有山楂果园分布基础上,科学建立隔离带。一般建议采用阔叶类树木作为隔离带,其具有降低风速、防止锈病真菌的传播,可有效地降低该病的危害程度。隔离带适合处在该病传播半径之内,即 2~3 km 处。
3.3.4 清园处理 进入秋季后要及时收集落叶,将其焚烧处理。在消灭病菌同时,可以为土壤增加肥力。这种草木灰混入土壤可增加土壤碱性,能够有效遏制各类病虫害。冬季修剪时,需要将僵果、病枝深埋或带出园外,并再次清扫枯叶、落果、树枝,并集中焚毁。在每年开园前需要对土壤喷洒 3~5°Bé 石硫合剂 。
3.3.5 加强果园管理 第一,做好水肥管理工作。结合费县气候特点,可于 4—5 月份动态管理水肥,若连续降春雨,需要及时排涝,避免水分过大为病菌滋生创造条件。秋季需要充分给水施肥,要保证树木储水丰富,提高其抗病能力。为了保证果园能够及时排涝,可以在园内挖宽 1.5 m、深 1 m 的总排水沟,然后每隔 6 行果树挖排水分支使其与总排水沟连接,在雨多之时,能够有效地排除多余雨水。第二,对宿主进行防控。对于无法砍伐的针叶类树木,在每年开春时节喷洒 5°Bé 石硫合剂或者 45%晶体石硫合剂 30 倍液 。第三,杜绝使用灭草剂。病害的发生与土壤性状有紧密关联,故而建议果园管理中杜绝使用灭草剂,允许野草生长,定期刈割并将割下的草叶等翻入土壤,以此改良土壤性状。第四,动态观察清除隐患。要积极改变传统管理理念,以动态精细化管理对病害密切监控,发现病叶等及时剪除销毁。
3.3.6 药物防治 首先,在山楂树抽叶之前,要对果园进行全面处理。可采用 5~6°Bé 石硫合剂喷洒地面、果树以及其他植物。对于常发锈病的果园尤其要重点处理,地面、树上要重喷。其次,在春天山楂树展叶后 15 d 左右为最佳防控点,因为此时山楂树的枝叶细嫩,非常容易发病。此时一般为 5 月下旬或者 6 月下旬,全树喷洒 50%硫悬浮剂 400 倍液,40%多菌灵 600 倍液,三唑酮乳剂或粉剂 800~1000倍液。每隔半个月进行 1 次防治,药物可以交替使用,避免病菌形成抗药性。另外,实践证明,在这一阶段使用 30%戊唑醇悬浮剂+20%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 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芸薹素内酯+有机硅增效剂喷雾也较为有效,同样需要间隔 15 d 喷洒1 次,共喷 2~3 次。药物防治要科学合理,避免病菌产生抗性。这也需要种植户建立监测档案,对该病发病规模、时间以及处理方案等产生记录,对每次的防治进行必要的总结,能够有效地发现其规律和特点,采用较为合理的防治模式。
4 总 结
总而言之,对于费县山楂种植基地,锈病防治必须以预防为主,以精细的果园管理为前提。包括:清园管理,处理土壤和病株,及时喷洒药物,做到无死角防控。从宏观的地域性防控角度来看,需要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在技术培训、信息化管理平台等方面投入人力、物力、财力,要切实降低该病发生概率,缩小危害规模。如此,才能确保山楂丰收,为费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种植户增产增收提供保障。
来源:青钱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