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服务于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生动再现马克思作为“顶天立地的伟人”和“有血有肉的常人”的人生轨迹和精神品格,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馆内倾力打造了马克思书房这一新的学习空间。
让书香与您常伴
为服务于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生动再现马克思作为“顶天立地的伟人”和“有血有肉的常人”的人生轨迹和精神品格,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馆内倾力打造了马克思书房这一新的学习空间。
5月7日,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联合主办马克思书房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市对外友协会长陈靖,市公共关系协会会长沙海林,第六届市社联主席秦绍德,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艾伯特基金会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郎杰明等相关领导、专家齐聚一堂,共同缅怀马克思一生中的光辉事迹,探索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
陈靖、王为松共同为马克思书房落成揭幕
活动现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上海社会科学馆自开馆以来,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主题的内容建设主线,致力于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社科新空间与国际学术交流会客厅。
马克思书房是特里尔马克思故居博物馆的内容与风貌在德国之外的唯一一处较为集中的展示空间。内外展墙上布设有丰富的图文资料,内容源自馆内2023年推出的“来自特里尔的问候——马克思生平与著作展”,详细介绍马克思的成长轨迹、革命生涯、家人朋友,并生动展现马克思的学习和工作方式。书房陈设参考特里尔马克思故居、天鹅咖啡馆、大英博物馆等场景,细致再现了马克思生命中的重要历史时刻。书房力求让马克思从教科书中的人名、符号具象化为可以近距离接触的有血有肉的人,让访客身临其境地感受伟人形象与思想力量,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信念,牢牢握住马克思主义这一“魂脉”,在纷繁复杂的思潮激荡中辨明方向。
王为松在致辞中回顾了2023年揭展的“来自特里尔的问候——卡尔·马克思生平与著作展”与各方的合作历程和在社会各界引发的热烈反响,向支持马克思书房建设的国内外各界表示感谢,并引用马克思女婿拉法格的一句形容——“他(马克思)与他的书斋已融成一体,其中的书籍与文件就像他自己的四肢一样地服从他的意志”,希望马克思书房不仅成为展陈和藏书的场所,更能让每一本书都成为研究者得心应手的工具,让每一份文献都能服从探索真理的意志。
市对外友协副会长、一级巡视员傅继红表示,马克思将中德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为发展新时期两国友谊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市对外友协将继续深化与市社联、艾伯特基金会的合作,学习、纪念马克思,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讲好、书写中德人民友谊故事,在马克思书房续写新时期中德友好往来的佳话。
中央编译出版社和上海社科中心在京签订了合作协议,并向马克思书房捐赠了马克思手稿高清复制件和表现马克思与挚友恩格斯、马克思与妻子燕妮的两幅珍贵的油画。沙海林、秦绍德、市政府新闻办主任陈怡群、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温泽远共同为油画揭幕。中央编译出版社社长郗卫东通过视频祝贺马克思书房落成,未来将和社科中心深化合作,为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作出贡献。
在市社联专职副主席、一级巡视员任小文和市对外友协一级巡视员、沪促会会长景莹共同见证下,德国艾伯特基金会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郎杰明向马克思书房赠送了3D打印马克思头像原件,该展品来自马克思故居博物馆。
马克思书房的建设得到了世纪出版集团的大力支持,集团总裁阚宁辉向书房捐赠了一批精选的马克思主义图书,市社联专职副主席马英娟接受捐赠。
市社联副主席、市区域国别学会会长姜锋,上海社科院国外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徐觉哉,上海欧洲学会会长丁纯,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王公龙等学者代表捐赠了签名著作。姜锋在发言中表示,马克思来到了中国,为中国的革命、建设、开放、发展给予了根本性的指引;马克思也留在了中国,在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推动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陪伴着我们。
现场仪式结束后,与会领导嘉宾参观了马克思书房。
从伟人思想的传承到国际合作的深化,马克思书房的建设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传播领域推出的创新举措。今后,马克思书房将通过举办各类学术研讨和新书发布,不断完善,成为一座连接历史与未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注入新的活力,助力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
资料:上海社科中心
编辑:赵思鑫
来源:书香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