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诊手册3.0】30:如何认识高频科间营养会诊的评价?——讨论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1 08:42 1

摘要:PDCA循环、MAIE模型、管理学方法、假说的提出验证和评价修订等事物,均遵循闭环的原则和一般规律。高频科间营养会诊也不例外,笔者按照MAIE模型分为监测、评估、干预和评价四个阶段。

作者简介

讨论问题 4:

如何认识高频科间营养会诊的评价?

1. 是什么?

PDCA循环、MAIE模型、管理学方法、假说的提出验证和评价修订等事物,均遵循闭环的原则和一般规律。高频科间营养会诊也不例外,笔者按照MAIE模型分为监测、评估、干预和评价四个阶段。

高频科间营养会诊的评 价可见两种常见情况 : ①单例会诊评价, 其核心是个体化目标 (包含三个要素);②整体/周期性集合评价,其核心可能是一致性、有效性和满意率等指标。

2.为什么?

(1)高频科间营养会诊缺少评价环节, 就无法获得反馈、 支持和帮助 (无有效评价就无有效反馈)。

这是目前的常态,临床营养中很多工作, 比如高频科间营养会诊、医院膳食、 营养门诊等,多缺少有效评价,进而医院、临床医师、患者和家属等难以有效反馈;导致学科很难得到发展,只能勉强挣扎在生存线上。

(2)高频科间营养会诊缺少评价环节,工作无法闭环。

(前期的)监测、评估和干预环节的合理性、有效性无法体现;个人业务水平、团队及学科,就无法滚动发展,可能导致停滞不前。 (它是一个螺旋式的、闭环的循环的进步的过程;不是一条直线,也不是一蹴而就)

3. 怎么办?

对高频科间营养会诊进行评价时, 要始终坚持以有效目的为导向; 主要体现它是以个体化目标。对单例的高频科间营养会诊,主要通过个体化目标(三个要素)体现,具体逻辑见图 10;对于一个整体/周期性集合的会诊来说,主要是通过一致性、有效性和满意率等指标进行评价。

4. 常见误区

目前营养会诊的评价工作中, 常见使用以下五种方式: ①用自我感觉来评价; ②用过程进行评价; ③用口头反馈当作评价; ④将成功案例作为评价; ⑤通过某个指标的变化进行评价。笔者认为,上述 5 种均非有效评价;具体分析如下:

(1)自我感觉和判断,属于主观认识,难以测量、传递和外界认可。

(2)用方法、 工具和方案等过程要素进行评价, 并不能有效指向结果和体现目的; 而临床的需求恰恰是结果和目的。

(3)用口头反馈作为评价, 在医院里同事之间反馈往往包含了人际、 利益关系, 家属和患者的口头反馈同样是如此;并不能纯粹的反映结果和目的。

(4)通过成功案例进行评价, 案例的成功涉及到统计概率和众多的影响因素, 很难直接归因于会诊行为本身。

(5)采用个别指标改变进行评价。 某一个指标的改善 (比如血清白蛋白指标) 是与药物治疗、自身康复、病程改变等多种因素相关,并非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声明:本电子单册为公益性原创作品; 任何机构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剪辑、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本手册的内容。

来源:灵灵讲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