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经那句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忽悠了多少年轻人掏空钱包“购买爱情”。可谁能想到,如今钻石市场风云突变,价格雪崩式下跌,一克拉从高高在上的价格直降至 2000 元。
一场始于营销神话的钻戒公司,最终死于财务黑洞。当河南的工厂把1克拉钻戒价格砸到2000元时,“永恒”二字已经无法收割爱情税。
两年前的I Do 公司申请破产,很多人认为是“河南钻石”的手笔。
那么,二者之间是否真的有所关联,河南的人工钻石发展情况如何?
曾经那句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忽悠了多少年轻人掏空钱包“购买爱情”。可谁能想到,如今钻石市场风云突变,价格雪崩式下跌,一克拉从高高在上的价格直降至 2000 元。
I Do,这个曾经在市场响当当的名字,早在2023 年就陷入破产风波,其母公司恒信玺利申请破产重整,创始人李厚霖也因债务问题被限高消费。曾经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 I Do 门店逐渐大门紧闭,只剩寥寥几家。
曾几何时,买一枚 I Do 钻戒仿佛是爱情走向婚姻的标配,而如今,即使他们惨淡经营,钻石市场已经早就被瓜分。
如此“高雅”“神圣”的戒指品牌为什么会死?答案就在I Do 公司自身的操作中。
该公司2018年签约顶流男团NINE PERCENT时,代言费直接对标娱乐圈一线大咖;2021年同时聘请张雨绮、陈小春夫妇双代言人,营销预算比净利润高出三倍。
这种罔顾质量只玩营销的玩法在2022年遭遇致命反噬:半年关闭85家门店,东北大区员工集体讨薪,供应商围堵总部要求结款。更讽刺的是,当李厚霖被限制高消费时,I Do基金早年给汶川地震捐的款还没花完。
媒体财报一针见血:I Do的商业模式本质是情感传销一般的情绪价值供应:把钻石成本压到售价的10%,剩下90%用来支付明星代言费和商场租金。
至此,答案已经呼之欲出——既然不可替代的产品不是钻石本身,那么I Do的可替代性就显而易见。
如果没有人工钻石的崛起,I Do想必不会死得那么快。
全球每10颗人工钻石里,8颗贴着“河南制造”的标签,这并不是“造假”的出神入化,而是源于一项历史技术。当年为了打破苏联技术封锁研发的工业磨料,1963年的郑州三磨所造出了中国第一颗人造金刚石。
经过技术的不断成熟,河南钻石商们自主研发了相关设备,并大踏步地进军钻石市场,并打破钻石所代表的“爱情神话”。
2023年,1克拉天然钻戒均价从8万跳水到2万,而河南出厂的同尺寸培育钻仅需2000元。这是中国技术的进步,也是I Do的催命符。
据报道,当时一位自称是I DO华南大区前员工的“李壹飞”在小红书上对于品牌在这一时期的一系列市场行动直指,公司在“入不敷出进货都没钱的情况下,却巨额烧钱搞营销。”
可想而知当越来越多的人工钻石出现在市场甚至其质量比天然钻石还要更胜一筹时,年轻人突然想通了:与其花三个月工资买天然钻订婚,不如先用河南人工钻石购买“情绪价值”。
如今,全球每两颗人造钻石,就有一颗来自中国,河南在其中功不可没。另外,河南柘城更是被誉为“钻石之都”——年产金刚石单晶 60 亿克拉、金刚石微粉 100 亿克拉、培育钻石毛坯及加工销售 600 万克拉,占据世界人造钻石产量的近一半。
现在看来,传统钻石商构建的钻石暴利体系在工业化生产线前被秒杀,河南不仅能造出高品质钻石,还收购了国际珠宝鉴定机构,拥有了自己的鉴定标准,让那些西方巨头的鉴定规则不再一家独大。
河南人造钻石凭借超高的性价比,于是,普通消费者不用掏空腰包也能轻松实现“克拉自由”。
按照现在的趋势来看,未来的钻石市场注定还要下沉。当00后结婚率跌破5%、结果不需要户口本,婚恋刚需“一生只能定制一枚”的钻戒极有可能不存在“保值”的议题。
更重要的是,新一代六面顶压机已能生产10克拉以上钻石毛坯,批量化生产只会越来越普遍。何况,流水线尽头等着的不只是珠宝商,还有半导体和量子计算公司。
网友评论:在工业领域,钻石从来就不是什么永恒象征,而是最硬核的生产资料。
参考资料:
I DO破产!河南技术打破“钻石神话”_腾讯新闻
人工钻石产能占中国一半,河南这家公司上市首日大涨1112.43%_腾讯新闻
钻戒品牌I Do申请破产重整,市值缩水97%|恒信|珠宝|李厚霖_网易订阅
来源:晓晨鸣法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