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390年春,应天城的暮色中,信国公汤和府邸的灯火彻夜未熄。他的案头摆着一封密奏,墨迹尚未风干。
1390年春,应天城的暮色中,信国公汤和府邸的灯火彻夜未熄。他的案头摆着一封密奏,墨迹尚未风干。
汤和凝视着窗外飘落的桃花,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丹书铁券上“恃功骄蹇”四字,那是朱元璋多年前刻下的警告。
他的目光最终落在奏疏上的一行字:“韩国公李善长私调卫卒三百,营建私宅。” 李善长与汤和同为淮西旧勋,却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命运。
十年前,李善长曾向时任都督府掌事的汤和借调卫兵修缮府邸。汤和却当场怒斥道:“非奉命,敢擅发兵邪?”
李善长悻然作罢,但此事成为了朱元璋心中的一根刺。
七年后,胡惟庸案余波未平,朱元璋欲借机清洗淮西集团。李善长虽已致仕,却仍暗中联络旧部,他的弟弟李存义更是被揭发为胡党余孽。
朱元璋急需突破口,汤和手中的旧案,就成了最锋利的刀刃。
不久后,汤和递上密奏,详细叙述了李善长当年借兵的细节。这份奏书,成为拿下李善长的关键罪证,他的罪名就此坐实。
同年五月,77岁的李善长血洒街头,他的妻女弟侄七十余人尽遭屠戮,仅驸马李祺因尚临安公主得以免死。
那么,“出卖”了李善长的汤和,能够保全自己的余生吗?
朱元璋发小
1352年的濠州城头,一面残破的红巾军旗,在风中猎猎作响。
25岁的汤和凭借着个人的骁勇步步升迁时,也向远在皇觉寺为僧的发小朱元璋寄去了一封密信:
“天下大势,浩浩荡荡,今四方鼎沸,豪杰并起,兄长岂能郁郁久居梵呗之间?”
汤和的信成为朱元璋投身红巾军的直接契机,他的寥寥数语,就将大明朝未来的帝王推上了历史的征途。
然而,初入红巾军的朱元璋,因出身低微屡受同僚排挤。可身为千户的汤和,却在朱元璋面前自降身份,每日晨昏参拜,议事必称“朱镇抚明断”,执礼甚恭。
在朱元璋南下定远,攻滁州、围大洪山时,汤和又将他的骁将本色发挥的淋漓尽致,他冲阵在前,所向无敌,极受朱元璋的信赖。
当时,朱元璋最为亲信的“淮西二十四将”中,汤和的地位也仅次于徐达。
可惜的是,随着滁州兵变的来临,汤和与朱元璋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也为他日后屡遭猜疑,埋下了伏笔。
1354年,郭子兴被赶出了濠州城,他和郭天叙见朱元璋发展的越来越好,心生嫉妒,就萌生了夺取朱元璋兵权的想法。
作为朱元璋的亲信,李善长言辞激烈的拒绝了郭子兴的诱惑,徐达更是“出言不逊”,大骂郭子兴道貌岸然,可汤和却漠然立于郭子兴帐下,久久不语。
纵然,汤和早年深受郭子兴的恩惠,此刻报恩也无可厚非,却仍让朱元璋大为不满。他的犹豫不决,亲手葬送了朱元璋对他的信赖。
不久后,郭子兴、郭天叙父子相继身亡,汤和率部众重新回到朱元璋的麾下。可时至今日,朱元璋心中的怨恨,早如沸腾的火焰,难以熄灭。
在他看来,汤和往日能够“背叛”他,又如何能保证以后不会呢?
不过此时的朱元璋正是用人之际,他必须树立“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作风,对于汤和的归来,还是十分殷切的。
汤和的隐忍
当然了,汤和的“回报”也很快来临。
1355年,朱元璋渡江东进太平时,汤和作为中军大将,为了保护朱元璋顺利登岸,左腿中箭,血流如注,却依旧死战不退。
战后,朱元璋亲自为他敷药,还赏赐给汤和金甲一副,原本割裂的兄弟情,似乎有了缓和的间隙。
此战不仅让汤和声名鹊起,更让朱元璋意识到,这位发小绝不仅是“旧日情谊”的象征,而是足以独当一面的将才。
随后,汤和向东转战无锡,击溃张士诚麾下大将莫天祐。在苏南与元兵周旋时,他假借巡察之名,又连夜奔袭吕城、金坛,俘获敌将陈保二,为朱元璋扫荡浙东,奠定基础。
甚至,在这些战役中,汤和所显现出的谋略与果敢,再次令他的地位直逼徐达、常遇春。
1367年,朱元璋与张士诚的决战进入白热化,汤和奉命辅佐徐达围攻平江。面对城高墙厚的阊门,他亲率敢死队冲锋,却被炮石击中左臂,血染战袍。
然而,破城的首功却归属于常遇春。
不仅如此,朱元璋赐宴时,还特意将汤和的席位,安排在徐达下首,他慨叹道:“汤和虽无徐达之威,却有忠勇之魂。”
也就是此后,汤和开始收敛锋芒。
北伐元廷时,朱元璋以徐达、常遇春为帅,傅友德、冯胜为辅,却独将汤和调往南方平定方国珍、陈友定。
此举看似是对他的倚重,却实为制衡。毕竟,以方国珍、陈友定在南方的实力,还不足以让汤和前往。
显然,朱元璋不愿汤和在北方战场上,积累过多的威望。事实上,汤和也心知肚明,他从未露出怨恨之色。
在南方战场,汤和软硬兼施招降方国珍,又率军直捣延平府,活捉陈友定,以雷霆之势肃清浙江、福建和广东。
即便汤和的功绩比不上徐达北伐般惊天动地,却也为朱元璋稳固后方,立下了汗马功劳。
1368年,朱元璋登基称帝,大封功臣。徐达封魏国公,常遇春追封开平王,而汤和仅得“中山侯”的爵位,位列邓愈、冯胜之下。
朝堂之上,群臣哗然。
朱元璋的“薄待”,其实是对汤和昔日“摇摆”的报复。可汤和却俯首谢恩,他的心中如明镜:帝王之术,恩威并施,功高震主者,必遭忌惮。
此后的汤和,仿佛被命运戏弄。
西征明夏时,他因江水暴涨,畏缩不前,险些贻误战机;北伐断头山一战,又遭元兵重创,损兵折将。
收复蜀地后,朱元璋故意封赏傅友德、蓝玉,独独将他晾在一边。除此外,朱元璋还在赏赐给他的丹书铁券上,特命翰林院添加“恃功骄蹇”四字,开创了“罪勋”的先例,以示警戒。
然而,帝王心术终究难以预测。
当蒙元大将伯颜帖木儿犯边时,朱元璋又弃徐达、李文忠不用,独遣汤和镇守延安。当汤和苦战一年,击溃敌军后,朱元璋旋即晋封他为信国公,参议军国大事。
这一刻,汤和恍然彻悟,他的人生,绝不是自己做主的。
委曲求全
1385年,59岁的汤和西征蛮族,凯旋归来。
应天城外,朱元璋亲迎故人,执手叙旧。谈及封赏时,汤和突然跪地悲呼,说道:“臣垂垂老矣,惟愿归乡觅一抔黄土。”
此言一出,满朝震动。朱元璋凝视着他的发小良久,方才叹道:“诸将皆不及卿啊。”
值得一提的是,汤和的归隐,绝非心血来潮。
在楚王朱桢清剿蛮族时,他就窥见了朱元璋“鸟尽弓藏”的内心。徐达病逝后,他已成为朱元璋最为忌惮的军中元老。
当蓝玉、冯胜等人的骄横,傅友德的贪权愈演愈烈,一发不可收拾后,朱元璋对于将领的信任,也在大幅度滑坡。
他主动交出兵权,散尽赏赐,将良田分予乡民,以向朱元璋表明自己的“无欲无求”。这一系列的举动,看似洒脱,却是以退为进的生存智慧。
当蓝玉案发,功臣屠戮殆尽时,独汤和一门安然无恙,足以证明他的“自保”能力,有多强大了。
1395年,汤和病重,朱元璋星夜驰往凤阳。
昔日雄姿英发的将军,此刻已口不能言,唯以泪叩首。他死后,朱元璋亲自下旨追封汤和为东瓯王,准许子孙世袭爵位。
他以三十年的时间,告诉朱元璋何为‘不骄’,而朱元璋也以三十年的时间,教他理解了何为‘天威’。
汤和的一生,是明初功臣命运的缩影。
他深谙“功成身退”之道,以谦卑化解帝王猜忌,以隐忍保全家族血脉。与徐达的“忠直”、常遇春的“悍勇”相比,汤和的“圆融”更显深邃。
他并非没有野心,却懂得在权力的漩涡中收敛锋芒;他并非毫无怨怼,却选择以退让换取生机。
朱元璋说过:“朕可忘人叛,人不可忘己罪。”这句话,道尽了他对汤和的复杂情感。
汤和用半生征战证明自己的忠诚,又用急流勇退诠释了自身的智慧。
他的结局,不仅是个人的幸运,更是对“君臣共患难易,同富贵难”历史定律的无声颠覆。
来源:史笔似尘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