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几年收藏热就像传染病一样在全国蔓延开来。北京的潘家园,以及西安的朱雀路,到处都能看到举着放大镜寻觅宝物的人。有的人花费八百块,买到了一个青花瓷碗,便幻想着能够用它换取一套房;有的人在地摊上,淘到了一个“宣德炉”,兴奋得整晚都难以入睡。不过这行当中的水非常深,
近几年收藏热就像传染病一样在全国蔓延开来。北京的潘家园,以及西安的朱雀路,到处都能看到举着放大镜寻觅宝物的人。有的人花费八百块,买到了一个青花瓷碗,便幻想着能够用它换取一套房;有的人在地摊上,淘到了一个“宣德炉”,兴奋得整晚都难以入睡。不过这行当中的水非常深,看不见底,造假的手段比变魔术还要奇妙,甚至就连那些老行家也常常会看走眼。
这一天鉴宝节目迎来一位特殊的嘉宾。一位穿着灰袍的尼姑,怀里紧紧地,而且慢慢地,走上舞台。红布被掀开的那一刻,现场立刻,而且居然,响起一阵惊叹声。那尊佛像,大概有一尺高,其表面并且在衣服的褶皱间,还能看到深褐色的印记,好像经过了几百年香火的熏染。尼姑双手合拢,语调平稳地说:“这是我们寺庙的镇寺之宝,已经供奉三百多年了。”
专家们立刻来了精神。教授拿起放大镜,凑近佛像,仔细观察。铜胎鎏金的工艺,十分精湛莲花座上的纹路,清晰如新。可看着看着,他的眉头,慢慢皱了起来——佛像底部,有一道极细的接缝,像是现代模具留下的痕迹。李老师接过佛像,轻轻敲了敲底座,声音清脆得有些异常。
"这佛像包浆不均匀,鎏金层太薄,现代工艺的痕迹很明显"王老师放下佛像,语气肯定,"最多二十年历史"观众席一片哗然,有人甚至站了起来尼姑却突然冷笑:"你们知道我是谁吗
现场即刻安静下来,教授慢条斯理地问道:“师太既然出自古刹,可否背诵《金刚经》的部分内容?”尼姑的脸庞,忽地一下子变得惨白,手指牢牢地,握着佛珠,许久才挤出一句话:“我其实我记不太清了。”
实际上这个尼姑,实际上是个假冒的人。她本名刘翠花,之前在工艺品市场,花三千块钱买了这尊佛像。随后她用茶水,长时间地浸泡,再用火焰,慢慢地烤制,从而做出一种,老旧的样子。而且她特意购买了僧袍和佛珠。为了让自己更像那么回事,她在寺庙里,足足待了三天,偷偷地模仿并学习了一些,佛教礼仪。不过说真的,她完全没料到的是,专家们既注重,对物品本身的检查,又更留意,对人心动态的观察。
当教授指出佛像底部的,现代模具的接缝时,假尼姑再也装不下去了,抱着佛像,落荒而逃。电视台的保安追出去,看见她钻进一辆面包车,车上还堆着几个,包装精美的“古董”。
在这个真假难以分辨的收藏领域中,像这样荒唐的事情,每天都在不断地发生。那些制作假货的人,就好像是技艺娴熟的魔术师一样,总是能够造出,跟真的差不多的“古董”。有的人会用化学药水去浸泡青铜器,以此来生出,红斑绿锈;有的人则借助激光技术进行雕刻,接着就能仿制出,古玉的沁色;甚至还有人会特意去分析博物馆的灯光设计,让那些赝品看上去更加逼真,更具有欺骗性。
但真正的专家,就如同照妖镜一般,而且再怎么精妙的伪装,也终究会被识破。去年在郑州有一位农民送来了一个“唐三彩”马专家仅仅用放大镜那么一看,便发现马鬃的釉色之中,竟然有现代化学物质。另外还有一个藏家带来了一块“和田玉”,专家通过红外光谱仪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它居然是阿富汗玉经过染色而成的。
收藏不仅需要眼力,更需要一颗平常心。那些妄想一夜暴富的人,往往成了骗子的猎物。真正的宝贝,从来不在别人的故事里,而在自己的学识和修养中。正如节目最后教授说的:"文物的价值,不在于它值多少钱,而在于它能让我们触摸到历史的温度。
来源:灰灰嗑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