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编修】构建协同体系 深化创新赋能——成都市推进第三轮地方志书编修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2 07:52 1

摘要:2025年1月,成都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简称成都市地方志办)被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简称中志办)列入全国第三轮地方志书编修试点单位。2025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启动第三轮地方志书编修试点。为落实中志办及成都市人民政府工作部署,成都市地方志办锚定“出经验、出成

构建协同体系 深化创新赋能——成都市推进第三轮地方志书编修成都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2025年1月,成都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简称成都市地方志办)被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简称中志办)列入全国第三轮地方志书编修试点单位。2025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启动第三轮地方志书编修试点。为落实中志办及成都市人民政府工作部署,成都市地方志办锚定“出经验、出成果、出人才”目标,通过系统谋划、科学布局、协同推进全面启动试点工作,力争形成具有成都特色的地方志编修模式,为全国提供实践样本。

一、构建“总分专”协同体系

在总结前两轮修志经验和学习上海、浙江第二轮修志经验的基础上,成都市第三轮修志试点构建“总志+分志+专志”三位一体编纂体系。

一是加强纵向统筹。成都市地方志办承担第三轮《成都市志·总志》编纂,并统筹全市编修方向与标准。二是加强横向联动。市直相关部门(单位)按职能分工编纂相关分志,作为《总志》的有机组成。三是特色延伸。遴选成都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单位、学校等,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开展专志编纂,突出成都地域文化。

二、构建全域参与格局

2025年3月,经前期调研、自愿申报、评估论证、综合研判,确定27家第三轮志书编修试点单位。

一是分志试点。选取发展改革、教育、卫健等17家基础扎实、资料完备的部门开展分志编纂试点。其中,市税务局已完成初稿,市法院、市气象局已组建编辑部,市体育局、市卫健委、市文联、市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已开展篇目设计工作。二是专志试点。选取金沙遗址、杜甫草堂、石室中学、成都七中等7家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单位、学校开展专志编纂试点。其中,成都七中已完成初稿,成都农商银行正撰写志稿。三是区(市)县试点。选取金牛区、武侯区、新津区3个区县开展区(市)县志书编修试点。3个区(市)县已分别拟制编纂方案,今年内正式启动编纂。同时,鼓励试点区(市)县积极探索“区县—街道—社区”三级志书联编模式。

三、构建“四位一体”推进体系

以“制度创新、专家引领、科技赋能、全民参与”为核心抓手,构建“四位一体”推进体系。

一是完善制度保障体系,构建规范化编纂机制。印发规范性文件,形成“1+2+10+N”制度体系(1个总体实施方案、2个试点工作方案、10项配套规范、N个专项细则)。加强标准化建设,谋划制定编纂步骤、编纂规范、行文通则、审查验收办法等文件,编纂《成都市第三轮地方志书编修指导手册》,全流程指导志书编纂,编纂标准化率达90%以上。建立长效化保障机制,与市财政协调,设立专项经费支持编纂工作,建立动态保障机制。将志书编纂纳入市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对高质量完成的单位给予表彰。

二是构建多元人才网络,强化专业支撑体系。建立“地方志专家+行业专家+学术顾问”专家团队,破解地方志“专家少”的难题。建立跨区域、跨学科专家网络,依托成都市地方志学会,邀请省内外资深方志专家组建业务指导组,负责编纂规范制定与质量把控;向试点单位发函征集相关领域专家,组建行业顾问组,提供专业领域内容审核;联合四川大学等高校组建专家委员会,为志书学术价值提升提供学术、理论支撑。实施地方志人才培育计划,破解地方志“人才少”的难题。开展分层分类培训体系,选派骨干赴上海、浙江等先进地区学习,借鉴修志经验,建立“以老带新”“实战演练”模式,通过案例研讨、模拟编纂等方式提升实操能力。力争通过第三轮修志,为成都培养一大批优秀修志人才。

三是深化科技赋能应用,探索“地方志+AI”智能修志路径。充分利用“成都方志云”平台。2025年2月,“成都方志云”微信小程序接入DeepSeek大模型,实现10亿字成都方志数据库的“全文检索+语义检索”双模式,对编纂资料可进行“一键式查询”,为第三轮修志提供高效数据支撑。AI技术深度介入志书编修。依托DeepSeek大模型数据与分析能力等优势,通过训练实现AI直接生成志书初稿,提升编纂效率;利用AI进行志稿修改、校对等,编制《AI辅助修志指南》,推动修志智能化转型。

四是创新全民参与模式,打造开放式编纂格局。深度整合利用社会资源。通过第三轮修志,进一步明晰个人、企业以及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在方志工作中的参与权责。面向全市征集文献资料、实物材料及图片、人物、故事等,进一步加强成都方志馆资料建设。强化文化IP协同联动开发。针对诸如杜甫草堂、金沙遗址等在全国具有广泛知名度与影响力的文旅地标,积极倡导在志书编纂进程中,同步推进可视化、数字化方志衍生品开发。加强教育与社会传播融合。利用“蓉城红领巾小史官”和方志文化进校园等活动,在学校中广泛开展方志文化宣传活动;利用全市140余家“微方志馆”,定期举办方志文化宣传活动,在基层营造良好的方志文化氛围,为镇(街道)、村(社区)志书编纂打好舆论基础。

来源:方志四川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