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文化和旅游部推出32条“花期乡遇”线路,像一串散落的珍珠被重新串联,折射出花旅经济从“走马观花”到“沉浸共生”的质变。当洛阳牡丹花会重现“唯有牡丹真国色”的盛唐气象,牡丹瓷烧制、牡丹籽油古法压榨等非遗技艺的展示和牡丹主题文创好物,成为年轻游客青睐传统文化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推出32条“花期乡遇”线路,像一串散落的珍珠被重新串联,折射出花旅经济从“走马观花”到“沉浸共生”的质变。当洛阳牡丹花会重现“唯有牡丹真国色”的盛唐气象,牡丹瓷烧制、牡丹籽油古法压榨等非遗技艺的展示和牡丹主题文创好物,成为年轻游客青睐传统文化的最新解码。我们终于读懂:花旅经济的枝干上,唯有嫁接文化根系和科技新芽,方能催生永不凋零的“春天”。
在江西婺源,油菜花海不再只是金黄画布。晨雾中走来的非遗灯彩队伍,将歙砚雕刻技艺展陈于乡间花径,让游客在花瓣沾衣时触摸到徽州文脉的温度。这种文化赋能不是简单的“花田+戏台”物理叠加,而是让千年农耕文明在当代语境中复苏和接力传承。
文化基因的深层植入,正在重构“花旅+”的价值链。武汉东湖樱花节联合楚香制作技艺开发“樱花香佩”,单品销售额突破百万。当花朵成为文化叙事的载体,赏花经济便能突破花期限制,在时间纵深中获取持久生命力。“花旅+”通过嫁接科技萌发出多维交互。元宇宙赏樱正在颠覆传统观花体验。无锡鼋头渚景区搭建的虚拟樱花园,允许游客通过脑机接口捕捉樱花飘落的速度与轨迹,生成独属自己的“樱花记忆云图”。这种技术赋能不是炫技式的场景移植,而是创造新的感知维度。北京植物园的5G+AR导览系统,让游客透过手机看见古画里的人物“穿越”现实花间吟诗作对,数字孪生技术消弭了古今时空的界限。诚然,科技嫁接带来的不仅是体验升级,更是产业形态的重塑。广州木棉花主题数字藏品发行首日即售罄,区块链技术确保每片“数字木棉花”的独一无二;昆明蓝花楹景区运用气候大数据预测花期,动态调节周边餐饮住宿供给。用算法解析花瓣飘落的轨迹,“花旅+”便拥有了智慧生长的“根系”。
加入生态基因,让有时限的赏花流量走向“永续共生”。南京梅花山的智慧监测系统,每分钟采集200组土壤酸碱度、空气温湿度数据,确保赏花热潮不伤及古梅根系。这种科技与生态的平衡,揭示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青海门源油菜花海实行预约制游览,周边民宿必须承诺使用清洁能源,构建起“花开不谢”的绿色闭环。
其实,更深层的生态培育在于利益共享机制。林芝桃花沟推行“社区共营”模式,藏族家庭既是生态守护者又是文化讲解员。当村民在抖音直播千年桃树开花过程时,花朵的每一次颤动都牵动着屏幕前千万人的心弦。这种情感连接与经济反哺形成的正向循环,才是花期经济永不落幕的密码。站在贵州毕节百里杜鹃景区的观景台,无人机蜂群正演绎着“夜游花海”的光影诗篇,而彝族姑娘手中的羊毛毡绣品上,杜鹃花瓣以非遗针法实现了“永恒绽放”。“花旅+”加什么可实现升级,让每朵花都成为连接古今的接口,让每次花开都触发文明传承的新生。当文化血脉、科技能量与生态意识在春日花枝上完成“嫁接”,那些散落在华夏大地上不同时节绽放的花朵,共同绘制成一幅花开四季、永不凋零的乡村全面振兴美丽画卷。(刘萍)
来源:河北新闻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