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航中国·牢记嘱托看变化丨感恩奋进 勇担使命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2 08:10 1

摘要:2021年5月12日至14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南阳考察调研,并在考察期间就南水北调“三个安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移民后续帮扶、粮食安全、特色产业发展等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殷切期望,为南阳带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南阳世界月季大观园月季花海。本报资料图片 胡涛 摄

学生们在南阳医圣文化园中医药体验馆参观体验。本报资料图片 记者 李栀子 摄

核心提示

2021年5月12日至14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南阳考察调研,并在考察期间就南水北调“三个安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移民后续帮扶、粮食安全、特色产业发展等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殷切期望,为南阳带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4年来,千万南阳人民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导下勇毅前行,一步一个脚印把殷殷嘱托变为美好现实。南阳市落实省委“四高四争先”部署,聚焦“五聚五提”,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风起潮涌、积厚成势。

一渠清水惠万家

南水北调工程是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从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切实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吃水不忘挖井人,要继续加大对库区的支持帮扶。

——习近平

□本报记者 孟向东 李栀子 本报通讯员 卢晋荥

初夏时节,渠首大地满目青翠。

5月11日,在淅川县九重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陶岔渠首枢纽大坝巍峨而立,大坝之下碧水滔滔,这里是南水北调中线输水总干渠的“水龙头”。甘甜清澈的丹江水,从这里奔流北上,送往沿线26座大中城市、200多个县(市、区),累计输水超710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近1.14亿人。

2021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淅川县,先后考察了陶岔渠首枢纽工程、丹江口水库和九重镇邹庄村。

“4年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南阳的殷殷嘱托,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扛稳‘一泓清水永续北上’重大政治责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这一主线,持续绘就南阳高质量跨越发展的壮美画卷。”南阳市委常委、淅川县委书记张志强在丹江河畔巡河时坚定地说。说话间,不远处一艘清漂机器人从河面经过。这种机器人外观看起来像一艘小船,它用前方的“触角”收集小漂浮物,让漂浮物“无处遁形”。

南水北调,成败在水质。为了织密水质保护网,淅川县在全域主要河流入河口和库区建成12个市级以上水质自动监测站,实现了水质全天候自动监测。在全境建成“四网络两平台”,24小时全方位实时监控。在库周以及2616平方公里汇水区,利用“高分+北斗”系统,建立电子围挡。同时,将整个库区划分为3个作业水域,常态化开展“清漂护水”志愿服务活动。8000余名库区“守护人”在清漂、护水、护林等队伍中尽职尽责,筑起了守护水质的坚固防线。

一渠清水,连着水质保护的重任,也连着南阳36.8万移民的幸福生活。

沿着渠首大道一路向北,再次走进邹庄移民村,村里可是变了大模样。

鳞次栉比的小洋楼、赏心悦目的花草绿化、整齐排列的温室大棚……处处让人感叹村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总书记对咱老百姓是真关心啊。我清楚地记得总书记问我们,吃得怎么样、干的啥活、收入多少……”回忆起总书记的到来,村民邹会彦一家仍难掩喜悦和感动。

移民前,邹会彦一家以种地为生,土地贫瘠,日子艰难。搬迁到邹庄村后,父亲邹新曾在村里当保洁员,妻子郭春玲在镇上开了服装店,工作之余还卖起了乡村炒货,邹会彦管理着十几亩耕地,入股了村里的合作社,现在还当起了红色讲解员,全家人一年收入有15万元左右。

一村强不算强,村村强才算真的强。4年来,南阳坚持把推动南水北调移民增收致富、安居乐业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紧要民生实事。优环境,移民村变身宜居村;带民富,“技能饭”让村民端稳“就业碗”;振乡村,用心用情用力培育发展移民经济新质生产力,不断壮大移民村集体经济。家美民富村强的发展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一树繁花四季春

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潜力巨大,要善于挖掘和利用本地优势资源,加强地方优质品种保护,推进产学研有机结合,统筹做好产业、科技、文化这篇大文章。

——习近平

□本报记者 孟向东 王娟

5月的南阳,处处弥漫着芬芳。五彩缤纷的月季在城市铺开,花浪翻滚,宛如舞动的仙子。

5月9日,中国月季博览园迎来了一拨又一拨的游客。赏花拍照、体验汉服,游客们在月季园里尽情享受快乐时光。超过800年树龄的古桩花王、月季和玫瑰同株绽放,一棵树上同时盛开七个品种、七种颜色月季的“七星高照”吸引了游客打卡留念。

“目前,月季园有2000多个品种,7万余株月季。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中国月季博览园累计接待游客11万人次,同比增长20%。”中国月季博览园副总经理马庆轩介绍。

不久前,第三届世界月季博览会在南阳举行,更点燃了全国游客来南阳一睹“花中皇后”的热情,南阳月季以最动人的姿态迎接四海八方的宾朋。其中在中国月季博览园举办的南阳月季仙子(才艺)选拔赛为大家奉献了一场关于月季的视听盛宴;古桩月季、树桩月季、盆景月季、棒棒糖月季、月季微景观、月季盆景组合、树桩月季组合等精品月季展览,展示月季产品园林新概念、新应用,将月季的浪漫气息与惠民文化深度融合。

“欢迎来到直播间,这里是‘南都帝乡’南阳……”近日,南阳市卧龙区蒲山镇张营村党支部书记王延立的身影时常出现在中国月季博览园内,现场直播售卖棒棒糖月季。距他不远处,还有邮政直播间、中国月季园直播间等,直播推广月季。

今年,南阳打造了集展示、销售、配送于一体的月季展销长廊,组织月季企业通过直播的方式直接与消费者建立联系,助推南阳月季产品订单增长。

作为世界月季名城、中国月季之乡,目前南阳市培育月季品种达6000余种,形成了全国最大的月季苗木繁育基地,年产值达25亿元,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远销到日本、德国、法国、荷兰、俄罗斯等国,占国内市场的80%,占全国出口总量的70%以上。目前南阳有超15万人从事月季相关产业工作。

据了解,南阳月季产业已形成以卧龙区月季产业带为引领,以内乡县、方城县、宛城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4个县(区)为特色集群,以全市10家龙头企业为重点,以N家小型月季企业和种植大户为支撑的“1+4+10+N”产业布局,一朵朵产业“致富花”正完美蝶变为城市“金名片”。

一片麦田千层浪

保证粮食安全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从培育好种子做起,加强良种技术攻关,靠中国种子来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习近平

□本报记者 孟向东 曾倩

“我们基地包括文渠、九龙等乡镇,共有4万多亩地,其中李洼村周边有2000多亩地。在土地整理、施肥、浇水等过程中,我们都有自己的‘好帮手’,不用下地。”5月10日,在邓州市文渠镇李洼村智慧农业示范区的麦田内,90后“新农人”刘韶威向记者介绍。

刘韶威所说的种地“好帮手”是位于邓州市文渠镇李洼村的智慧农业中心。智慧农业中心就像是千里眼、顺风耳,依托遥感卫星,可以帮助像他一样的新农人,轻松实现对农田的智慧化管理。这个中心,涵盖了智慧物联、遥感监测等9项内容,实现了农业管理的自动监测,科学决策,智能管控。

科技赋能粮满仓。邓州是全国超级产粮大县,全国小麦制种大县。如何让农业“芯片”插上科技“翅膀”?

邓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党支部书记冀洪策告诉记者,近年来,邓州市农技中心已申报建设了河南省抗病耐热小麦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阳市小麦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邓州市种业实验室,成立了省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科技小院,建设了智慧农业中心,引进了中国农大、中国农科院、南京农大、河南省农科院相关专家团队,全力加强良种技术攻关和试验示范。

在邓州市农作物新品种育种中心,邓州市农业种业发展服务中心的技术人员正在观察小麦在田间表现情况。

在这块不起眼的试验田里,不仅有邓州本土选育的400多个新品系,同时作为核心试验点也承担国家、省、市小麦新品种中间试验及示范,为品种审定示范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邓州市农业种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李晓丽告诉记者,邓州市本土育种团队累计选育通过省级以上审定作物品种25个,其中国审品种7个;近两年,累计选育通过省级以上审定作物品种8个,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品种8个;新品种累计示范推广200万亩次以上,品种品质、抗病性、抗逆性大大提高,品种增产率5%以上,累计增加社会经济效益上亿元。

邓州农业正是南阳现代化农业的一个生动缩影。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南阳市建设高标准农田32.4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940.5万亩,建成小麦良繁基地10.99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0%以上;全力组织抗灾生产夺丰收,全年粮食总产133.6亿斤。

一缕药香传千年

要做好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积极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推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相促进,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健康服务。

——习近平

□本报记者 孟向东 司马连竹

2021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阳调研考察,第一站就来到医圣祠,仔细察看馆内主题陈设并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医圣文化园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医圣故里新地标影响力与日俱增。

2022年开始,为更好保护传承医圣文化,南阳启动医圣文化园建设项目,去年5月,文化园正式开园。新园区内气势恢宏的张仲景博物院与医圣祠遥相呼应、相依相伴,形成“祠、墓、馆”的新格局,一条中轴线跃然而出。

在总面积689亩的文化园内,医圣山、明远顶、杏林谱系等历史上记载的医圣祠十八大景观得以复现,“园、院、祠”浑然一体,形成完整的医圣文化传承脉络。

“历经千年的传承与实践,仲景学说成为中医药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圣祠也成中医人心中的精神圣地。”在医圣祠大门内的照壁前,仲景文化学者刘海燕告诉记者。

在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调研参观的药益宝艾草制品有限公司,围绕艾草加工、艾产品销售、艾灸体验、艾文化研学等,如今形成了一条富有特色的新型产业链。

“我们一直不忘总书记嘱托,决心以奋斗者的姿态、开新局的干劲、创一流的业绩回报总书记的关怀。”药益宝公司董事长查洪付说。作为南阳艾草行业的龙头企业,药益宝公司生产的艾条(艾柱)、高纯度精油、艾绒布艺产品、艾草足浴包等12个系列约120种产品,销往全国各地,部分产品还出口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在医圣故里南阳,艾草成了群众致富的大产业。据统计,南阳艾草种植面积近30万亩,全市野生艾草年开发利用12万吨,艾产业市场份额占全国的70%以上,是全国最大的艾产品生产基地。

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切关怀和殷殷嘱托,为南阳中医药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艾草产业只是南阳中医药大产业布局的一个缩影。

从医圣故里到建设中医药强市,随着医圣故里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仲景、中医、文化”正成为南阳打造全球中医圣地、全国中医高地、全国中医药名都“两地一都”道路上的“传家宝”。

丹江水奔流北上

沿线26座大中城市

200多个县(市、区)

累计输水超710亿立方米

直接受益人口近1.14亿人

来源:大河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