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厦门医学院附属海沧医院,有这样一群特殊的“生命守护者”:70后的叶传剧用33年练就“一针见血”的绝技,80后的吴海燕以“三心管理法”打造手术室铁军,90后的纪柳煌在B超引导下创新导管技术。从手工输血到智能呼吸机,从“双眼皮”铺床标准到现代化护理体系,三代护理
在厦门医学院附属海沧医院,有这样一群特殊的“生命守护者”:70后的叶传剧用33年练就“一针见血”的绝技,80后的吴海燕以“三心管理法”打造手术室铁军,90后的纪柳煌在B超引导下创新导管技术。从手工输血到智能呼吸机,从“双眼皮”铺床标准到现代化护理体系,三代护理人用光阴接力诠释南丁格尔精神。
“白氏标准”刻骨铭心:
70后护士长的“慎独”传承
“铺床要铺出双眼皮,输液排气要精确到莫非氏滴管1/2处。”回忆起1992年刚入职时的严格训练,新生儿科护理副护士长叶传剧的眼里闪着光。当时负责全院护理培训的白雹老师,用近乎苛刻的标准锤炼着这批新人。叶传剧说:“现在想来,正是这种严格,让我们把'慎独精神'刻进了骨子里。”
最令叶传剧难忘的是上世纪90年代的输血技术——献血员直接到科室,护士要用开放型的玻璃输液瓶自配枸橼酸钠抗凝剂。每次输血都像走钢丝,生怕哪个环节出错。正是这种高压环境,练就了她“一针见血”的绝活。
2001年医院迁至海沧时,叶传剧经历了儿科从综合科室到独立专科的转型。她清晰记得早期早产儿护理的艰辛:“没有先进暖箱,就用热水袋辅助保温,护士要像老母鸡一样时刻盯着体温变化。”
2017年筹建新生儿科时,叶传剧专程赴上海进修学习新技术,她感慨道:“现在的早产儿护理真是天壤之别。但无论设备如何更新,我始终坚守着白老师传授的要诀:观察、观察、再观察。”
2020年疫情期间,一个上了20多天呼吸机的早产儿让叶传剧至今难忘。由于家长被隔离,她和团队当起了“临时妈妈”——自掏腰包买纸尿裤、湿纸巾,轮流给孩子唱摇篮曲。当患儿终于成功撤机,她们第一时间视频连线家长,镜头那端的母亲泣不成声。
“最感动的是孩子满月时,家长送来锦旗和蛋糕。”叶传剧翻出照片,这样的温情时刻,在她33年职业生涯中不胜枚举。
如今,叶传剧的学生们已遍布厦门各大医院。她要求的“入科三课”成为新生儿科的传家宝:第一课讲院感防控,第二课练基本技能,第三课谈医患沟通与医疗安全。“技术会过时,但对生命的敬畏永不过时。”这是她最常对新人说的话。
90后护士小林回忆:“叶传剧老师总说,我们手上托着两家人的幸福——孩子的一家,和未来他可能组建的新家。”这种将心比心的理念,让海沧医院新生儿科在辖区内有很好的口碑。
叶传剧护理新生儿
无影灯下的"三心"密码:
80后管理者的人文探索
“手术室的针线比绣花针还细,清点时必须像对待生命一样严谨。”手术室护士长吴海燕展示着器械台上的显微缝合针。2001年,刚毕业的她选择留在实习的第一个科室——手术室,这一留就是23年。
2004年的一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手术,让她真正读懂这份职业。从清晨8点到深夜11点,她全程站立配合,忘记饥饿与疲惫。“当病人最终转危为安时,我忽然明白,那些被汗水浸透的刷手衣,就是我们的勋章。”
“管理不是管人,而是爱人。”这是吴海燕常挂在嘴边的话。作为科室的护士长,她运用的“三心”管理法——初心、匠心、仁心,成为团队建设的核心准则。
“把慎独精神缝进每道伤口。”这份已退休带教老师的嘱托成为吴海燕带领团队的座右铭。如今,吴海燕将这种“工匠精神”传递给年轻护士,她要求每件器械的传递都要像对待生命般精准,0.3毫米的缝合针必须“一针见影”。
护士小林回忆:“有次我漏记一块纱布,护士长没批评,而是带我复盘到凌晨。她说‘记住这种战栗感,才能对生命永怀敬畏’。”
面对手术室高压的工作,吴海燕建立“心理支持小组”,用心理学知识为同事疏导压力;在科室设置“能量补给站”,备着茶包和喉糖。
同时,吴海燕设计了人才培养计划。新护士从N0到N4五个层级,对应不同成长路径。“不是所有人都要成为北极星,关键是找到自己的轨道。”她推行“摆摊式教学工作坊”,让资深护士化身“摊主”,年轻护士按需“取货”。
“护士长,3床小朋友哭得厉害!”听到呼叫,吴海燕立即启动“童心护航”预案。玩具、绘本、妈妈的手掌温度,这些看似与手术无关的细节,却是她精心设计的“人文关怀包”。
“技术治愈身体,关怀治愈心灵。”她要求团队掌握“五感安抚法”:术前聆听患儿的恐龙故事,术中播放他们喜欢的音乐。一位自闭症患儿的家长含泪说:“孩子做完手术竟然笑了!”
吴海燕(左二)为年轻护士讲解手术器械
B超下的青春答卷:
90后护士的"针尖"突破
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病房,主管护师纪柳煌已经默默耕耘了14年。从初出茅庐的“打针妹妹”到如今掌握中线导管置入技术的专科护士。
“阿伯的血管就像地下暗河,要用心才能找到。”纪柳煌这样形容那位支气管扩张伴咯血的老阿伯。这位“血管超级难打”的老人,每次住院都点名要找小纪打针。疫情期间,穿着防护服连续工作10来个小时的小纪,仍能一针命中阿伯脆弱的血管。“看到他眼里的信任,所有的汗水和疲惫都值得了。”纪柳煌说。
这样的技术不是与生俱来的。刚入职时,纪柳煌也曾为打不上针急哭过。
“时光不会辜负每一个努力的人。”这是护士长吴雪娟常对纪柳煌说的话。当中线导管新技术引进时,纪柳煌主动请缨学习。B超引导下50分钟的操作,她常常利用休息时间反复练习。如今,这项能让患者少挨数十针的技术,已成为她的“独门绝技”。在吴雪娟护士长的带领下,纪柳煌还掌握了穴位贴敷等中医护理技术。
纪柳煌与卧床患者交流
工作第五年,纪柳煌也曾陷入迷茫:“每天打针发药,一眼望到头的生活。”是护士长的言传身教让她重燃热情。现在,她会在患者焦虑时握住他们的手,会记住每位慢阻肺老人的兴趣爱好。纪柳煌分享:“有位爱弹琴的阿伯,我们聊音乐时他眼睛会发光。”
两个孩子的妈妈、经常加班的护士、不断进修的学生——纪柳煌在多重身份间从容切换,“等孩子睡了再看书,虽然累,但想到能多学点专科知识,多帮一个患者,就充满力量。”
“做好本分事,就是最大的不平凡。”这是纪柳煌的人生信条。从农村走出来的她,靠这份工作安家置业,也收获了患者的真情。如今,纪柳煌也开始带教新人。她总说:“技术会过时,但对患者的用心永远不会。这是我们从上辈人那里继承的最宝贵财富。”
来源:福建卫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