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最初单纯解决残障群体出行、生活不便的“无障碍通用设计”,到饱含人文关怀的“无障爱人文环境”,再到如今“无障AI人工智能”。这场前所未有的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的组合集合与融合,重塑着无障碍事业发展的未来。在最近一年,信息无障碍有什么新突破?新创新?CCF公益
2025年5月10日,第二届CCF公益日下午场举行信息无障碍分论坛与公益科学传播分论坛。
信息无障碍分论坛
从最初单纯解决残障群体出行、生活不便的“无障碍通用设计”,到饱含人文关怀的“无障爱人文环境”,再到如今“无障AI人工智能”。这场前所未有的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的组合集合与融合,重塑着无障碍事业发展的未来。在最近一年,信息无障碍有什么新突破?新创新?CCF公益日之“信息无障碍分论坛”邀请了产学界资深人士进行分享和交流。论坛由CCF会士、常务理事、公益工委主任卜佳俊主持。
首先,CCF理事、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微表情应用研究中心负责人、博士生导师王甦菁以《双重视角下的“AI+辅具”》为主题分享了基于残障用户/研发者双重视角,通过智能轮椅、构音障碍语音识别等研发实践揭示:辅具的技术突破固然重要,但如何精准对接残障群体的真实需求才是核心挑战。并且提出"AI+辅具"创新路径。
CCF理事、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微表情应用研究中心负责人、博士生导师王甦菁作报告
中建三局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数据资产事业部总经理毛颖的报告主题是《数字暖流下的智慧康养——迈向包容性数字社会的创新实践》。介绍了他们在智慧建筑方面的应用。分享了一个案例是通过建立数字孪生的小区实施智能监控小区的情况,在发生火灾等状况能第一时间处理。
中建三局副总经理兼数据资产事业部总经理毛颖作报告
CCF公益工委执委、北京联合大学教授姚登峰教授分享主题是《信息无障碍学科领域人才培养的中国实践》,姚老师分析了高校目前缺少信息无障碍领域专业的人才的现状和背景,然后指出了未来该如何培养这方面的人才的方法。
CCF公益工委执委、北京联合大学教授姚登峰教授作报告
小米技术向善负责人王怡苹以《从残障场景到普惠应用:小米无障碍技术的探索与实践》为主题分享。介绍了小米智能家居以人为本的障碍者支持体系,特别是在研发时充分考虑到残障人士的用户体验,并且分析了帮助语言障碍人士定制专属的语音库的案例。
小米技术向善负责人王怡苹作报告
浙江大学软件学院副教授周晟分享了《多模态大模型赋能信息无障碍》,重点围绕复杂视觉图像理解、图形化界面交互指引、无障碍电影旁白生成等场景解释了使用多模态大模型拓展人机交互边界,弥合“视觉鸿沟”。并且分享了多模态大模型在视障群体信息无障碍领域的技术与社会价值。
浙江大学软件学院副教授周晟作报告
公益科学传播分论坛
本次论坛以"科普让计算更有意思"为主题,邀请计算机与科普领域专家学者,通过专题报告的形式,降低技术认知门槛,将高深算法、数据逻辑与前沿探索成果转化为生动易懂的科普内容,推动计算科普从"单向传播"向"双向共创"转型,使技术不仅助力产业发展,更成为公众认知世界、启迪思维的趣味工具。活动吸引了100余位上海中小学生及家长参与,由CCF科普工委主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元卓主持。
CCF科普工委主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元卓主持会议
在专题报告环节,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普研究所原所长任福君以《"科普中国"为AI赋能科普提供适宜场景》为题进行分享。他指出,国家级科普平台"科普中国"通过整合权威资源库与多模态内容,为AI技术应用提供了关键场景支撑,其优质数据资源不仅能提升科普内容生产的准确性与趣味性,更为AI模型训练提供了高质量语料基础。
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副理事长任福君作报告
科普时报社社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尹传红以《科幻与科技视野中的智能机器》为主题展开论述。通过双重视角解析智能机器的演进历程,他不仅梳理了技术发展脉络,还重点探讨了智能机器在教育和科普领域的应用潜力,提出以"想象力科普"激发公众参与技术治理的主动性,共同构建人机协同、价值向善的智能生态体系。
科普时报社社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尹传红作报告
科普中国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科普中国新媒体中心负责人徐来在《如何做好一个科普传播品牌》的报告中,系统阐释了科普中国新媒体的运营策略。从品牌定位、内容生产机制到数据驱动的内容优化,他结合公众号运营实例,详细解析了打造优质科普IP的方法论,特别是科普爆款内容的创作规律。
科普中国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科普中国新媒体中心负责人徐来作报告
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中国自动化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主任张军平在《如何科普人工智能》主题演讲中指出,当前人工智能虽处第三次发展热潮,但公众认知仍存在显著偏差,甚至常受伪科普内容误导。对此,他结合自身实践经验,从科普著作撰写、短视频创作到线上线下讲座等多元渠道,提出了系统化科普解决方案。
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张军平作报告
在元宇宙、生成式AI等新技术重塑人类生活图景的当下,公众对计算技术的认知需求呈现趣味性与实用性并重的特征。本届公益科普论坛通过专家报告与互动讨论,有效打破了技术传播壁垒,不仅让前沿科技生动融入大众视野,更开创了公众参与科技共创的新范式。本次论坛依托CCF视频号、科普中国官方微博及王元卓个人科普大V账号构建多渠道传播矩阵,实现跨平台协同传播。三路直播信号形成传播合力,累计观看人次突破30万,成功打造科普传播案例。展望未来,CCF科学普及工委将持续深化科普模式创新,推动科技资源向科普资源的创造性转化,打造可持续的公众科学素养提升工程,为全民数字素养培育注入新动能。
来源:CCFvo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