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荐读丨《山西日报》今日推出专版“沿着总书记的足迹”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2 09:58 1

摘要: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冈石窟考察时强调,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云冈石窟,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

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冈石窟考察时强调,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云冈石窟,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要深入挖掘云冈石窟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全省上下牢记领袖殷殷嘱托,认真贯彻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不断增强历史自觉,深化文明历史研究,推进文物科技创新、活化利用、交流合作,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助力增辉。

千年石窟焕发光彩——大同云冈石窟回访记

第20窟大佛前游人如织。

十里河畔,武周山下;千年云冈,古佛肃穆。

5月7日,记者来到云冈石窟,AI互动、智慧游览、文创爆款……历史与现代碰撞,数字与文化交融,历经千余年的历史沉淀,如今的云冈石窟更加璀璨夺目。

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冈石窟考察时强调,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云冈石窟,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近年来,我省勇担文化资源大省使命,牢记领袖殷殷嘱托,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理念,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粒沙、一阵风,尽显北魏风流,这背后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云冈人的守护。五年来,云冈石窟的保护工作持续向好。借助文物保护领域尖端科技手段,云冈石窟现存的45个主要洞窟以及5.9万余尊大小造像目前已实现80%的洞窟全数字化保全,已建成的“数字云冈”先进计算中心是国内文博系统首家基于文物数字资源的先进运算与数据储存中心。“择一事终一生,我们将保护好传承好云冈石窟的每一尊佛像和每一幅壁画,让千年石窟在新时代焕发永恒光彩!”云冈研究院党委书记刘建勇说。

文物修复人员对石窟顶部进行修复。

五年来,云冈石窟数字化保护硕果累累:“数据资源汇聚融合赋能文物保护利用——以云冈石窟为例”项目先后荣获“数据要素X”大赛山西分赛一等奖、全国总决赛文化旅游赛道一等奖;“云冈石窟数字保护传承”案例入选2024中国计算机学会全国优秀案例;以云冈研究院为登记主体的“云冈石窟第13窟石窟本体三维模型数据集”获山西省首张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

走进云冈研究院,一本本著作诉说着云冈学建设的点滴。2021年出版《云冈石窟山顶佛教寺院遗址发掘报告》,2023年出版《云冈石窟窟前遗址考古发掘报告》,2024年编写《山西国保古建筑档案·观音堂卷》,20卷本《云冈石窟全集》被中宣部授予中国出版图书政府奖、第七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云冈石窟山顶佛教寺院遗址发掘报告》被评为“2021年度全国文化遗产优秀图书”……五年来,集宗教、考古、美术、音乐、舞蹈、建筑、历史、地理、民族、民俗及维修保护等诸多学科在内的综合性学科云冈学体系渐丰,在增强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与此同时,云冈学科研水平不断提升。近五年,云冈研究院发表论文192篇;成功申报科研课题58项,其中国家重大社科项目及国家部委课题6项;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西大学等高校合作建成云冈学智库平台;与山西大学联合建设“云出云冈——云冈学文献知识库”……“未来,我们将奋力把云冈学打造为云冈石窟的一张闪耀名片,让云冈学迈出国门、走向世界。”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信心满满。

文物修复人员正在修复佛像。云冈石窟景区供图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云冈石窟景区累计接待游客约22.11万人次,同比增长约8.96%。据了解,2024年,云冈石窟全年接待游客444万人次,同比2023年增长45.35%,有力地带动了大同当地的文旅产业发展。同年,云冈石窟景区在全国5A级景区品牌传播力100强榜单中多次位列前十,9月份仅次于故宫博物院名列第二,年底上榜2024年度国家5A级旅游景区100强第3名、2024年度全国5A级景区品牌传播力百强第5名。

景区讲解员郭东恒介绍,近年来,到云冈石窟景区游览的游客不断增多,特别是我国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落地以来,外籍游客数量明显攀升。为更好承接游客流量,2024年以来,景区进一步升级基础服务设施,扩大检票区域面积、增加检票口数量、优化检票闸机验证功能;接待窗口由原来的2个增至6个,通过增加讲解员人数进一步提升讲解服务;增设境外银行卡受理设备和服务站,为外籍游客提供签证预约、紧急求助、旅游咨询等服务。

采访时,记者看到云冈石窟第20窟前,不少游客正在与大佛隔空击掌。“击一个穿越千年的掌,这在网上特别火,我们是专程来打卡的。”来自江苏的大学生沈清说,“我们在网上做了攻略,除了这些爆火的打卡点,我们还买到了冰箱贴、刺绣包包、佛手毛绒挂件,这样的文创产品真是太棒了。”

“借鉴云冈石窟在文物保护利用上的一些优秀案例,我们将这些经验做法推广到了全市。”大同文物局局长殷雪年介绍。近年来,大同不断推进涉文物保护单位与涉文物景区的功能提质行动,在做好保护的前提下,不断提高服务接待能力,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特别是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AR/VR等数字技术,打造数字博物馆及数字展览馆等沉浸式体验场景。同时在华严寺、兴国寺以及恒山等多个景区启动智慧景区综合管理平台,对景区实施实时数据采集、监测管理、预测预警、应急指挥等综合管理,上线智慧停车、智慧票务、智慧讲解等服务,方便游客游览。殷雪年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巩固现有成果,继续深入挖掘文物的历史内涵和艺术价值,扎实推进文物保护工作,赋能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走好文物活化利用之路,不断推动大同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山西日报记者 李学林

延 伸 阅 读

山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作为文物大省,全省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认真践行“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一体推进历史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系统性研究、活态化传承。

我省扎实推进文物平安工程,在全国首家建成线上监管加线下巡查机制,同时实施39处国宝级文物单位重大专项,开展本体预防性保护和集中连片保护。实施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初步建立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字化信息资源库。首创文物全科人才免费定向培养模式,从2022年起用5年时间为基层定向培养600名文物全科人才。“十四五”以来全省各级文物保护经费累计投入约80亿元。深度聚焦“考古中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用山西考古成果实证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十四五”以来,我省2个考古发掘项目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5项考古发掘成果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持续推进文物与文旅、文博、文创相融合,“国宝中的山西”、八路军革命文物、万里茶道(山西段)等文物主题游径先后发布,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陶寺遗址博物馆建成开放,一批标志性专题博物馆建设有序推进,“跟着悟空游山西”引燃古建游热潮。文化“软实力”不断成为转型发展的“硬支撑”。

张巨峰整理

亲 历

云冈研究院党委委员、文旅融合中心主任崔晓霞:“向世界讲好云冈石窟的故事”

崔晓霞与年轻讲解员分享讲解经验。赵文贵摄

“五一”假期以来,云冈研究院文旅融合中心的讲解团队忙碌不停。5月7日中午,记者来到云冈石窟时,在外培训学习的云冈研究院党委委员、文旅融合中心主任崔晓霞正通过视频,与同事们一起讨论假期中暴露出的问题,商讨如何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

“2020年5月11日,是我最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冈石窟考察,我担任全程讲解。”回忆当时的情景,崔晓霞内心仍激动不已。

“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崔晓霞说,时隔数年,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仍时时回响耳边。牢记领袖殷殷嘱托,近年来,云冈石窟重视加强讲解员队伍建设,强化文物内涵价值的挖掘阐释,生动讲好云冈故事,带领游客观众奔赴一场场历史文化之旅。

崔晓霞告诉记者,每一位讲解员的讲稿都要求个人独立创作,最终形成自己的讲述风格和模式。很多新来的讲解员不理解为什么要求这么严格,她的回答是:“你们是游客了解云冈石窟的窗口,身上肩负的是云冈文化传承的使命。”

随着过境免签政策全面放宽优化,来云冈游玩的外籍游客日益增多,云冈的解说服务必须要与国际接轨。

崔晓霞说,今年年初开始,云冈石窟景区进一步加强对一线工作人员的旅游英语培训,更好地服务大量前来的外籍游客,让更多外国友人知道和了解云冈。记者在采访中看到,该景区增设了英文标牌标识、现场英文咨询服务,在游客服务中心底楼增设了服务站,提供签证预约、紧急求助、旅游咨询等服务。

去年以来,讲解处移至昙曜广场两侧,讲解服务办理更加快捷方便。同时,景区还增设了自助语音讲解器,支持7种语言,提供手语版与儿童版,游客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讲解模式,游客满意度、舒适度显著提升。

“作为一名云冈人,我将怀着对云冈石窟深厚的爱,为游客朋友营造更加真诚满意的服务,让更多的人了解云冈石窟,向世界讲好云冈石窟的故事。”这是崔晓霞对游客的承诺,同时也是她多年来从事讲解员工作的内在动力。

在日常工作中,崔晓霞坚持在一线担任讲解员。她说,不管有多少次讲解,每一次都是新的开始,博大精深的云冈是她一辈子都学不完的宝贵财富。

山西日报记者 彭国强

践 行

晋祠博物馆:古调今声沉浸体验

晋祠汉服快闪活动深受游客喜爱。晋祠博物馆供图

圣母殿旁,诗仙“李白”与游客对诗猜谜;水镜台上,传统乐器交替演绎着经典曲目;古建群内,汉服快闪带来与众不同的美感……“五一”假期,晋祠博物馆以“千年回响,古调今声”为主题推出的系列文化活动,受到八方游客好评。

这是晋祠天龙山景区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之后,迎来的首个“五一”假期。五湖四海的人们闻名而来、一睹风采。据统计,节日期间景区累计接待游客28.3万人次,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

以晋祠博物馆、晋祠公园、天龙山为核心的晋祠天龙山景区,是太原历史发展变迁的重要实物见证和文化遗存。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对加强晋祠天龙山保护利用意义重大。“这里是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地,保存的国宝级文物众多,旅游资源实体数量巨大,涵盖了旅游资源分类标准中的8个主类、19个亚类、56种基本类型。”全程参与创建工作的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副院长于灏说。

5A创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内容多、标准细、要求高。针对严谨的评分标准,工作组认真对标对表,补短板、强弱项、促提升,持续开展文物修复和古树复壮的文物保护行动,构建科学高效的文物信息管理与保护机制;加大交通秩序、市容环境整治力度,开通旅游观光专线公交车,为游客营造良好有序的环境秩序;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和展览等,不断提档升级,增强游客旅游体验感,“无缝”达标5A级旅游景区评测标准。

太原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玉伟表示,将继续加强管理服务,让游客享受文物保护成果和优质文化资源,研究好晋阳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让文物走下高台、走近百姓,构建“科技+文物+文化”的工作矩阵,加快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民生幸福产业。

山西日报记者 范珉菲

芮城永乐宫:数字复原 满壁风动

数字AI修复后的永乐宫三清殿《朝元图》一隅。永乐宫壁画保护研究院供图

立夏天方霁,万物正葱荣。芮城县永乐宫内,红墙托举青瓦,古柏垂荫成廊。数字复原技术开启壁画艺术升华,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这座享有“东方艺术画廊”之美誉的建筑内铺展开来。

永乐宫现存元代壁画近千平方米。其中三清殿《朝元图》上勾勒的286尊神祇朝拜元始天尊的盛景尤为壮观——衣纹线条飘逸流畅,人物须髯细若游丝,玉女眉目表情传神,青绿主调间点缀朱砂,展现出我国古代登峰造极的绘画技艺。

为了进一步呈现800年前永乐宫“满壁风动”的壁画风华,2021年5月,永乐宫启动搬迁后规模最大的壁画修复工程。敦煌研究院专家团队进驻永乐宫,对壁画开展“显微手术”,用羊毫笔蘸取古法矿物颜料修补壁画每一处缝隙,让壁画本来的样貌得以呈现,4年来累计修复龙虎殿、重阳殿594.6平方米病害区域。与此同时,85台智能监测设备守住殿内每一个角落,将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温湿度等数据实时传至云端。

在加强保护的同时,永乐宫充分借助先进数字技术对文物进行活化利用。永乐宫壁画保护研究院携手AMD(超威半导体)与生树科技公司,利用自研大模型和先进的生成式AI技术,对壁画进行毫米级数字扫描、建模与色彩复原。此刻,数字壁画《朝元图》正在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的展厅里迎客——这是永乐宫“观妙入真”全国巡回展的第六站。与《朝元图》一同亮相的,还有永乐宫的元代汉白玉吕洞宾塑像、披云真人宋德方石棺和三清殿琉璃鸱吻等150余件珍贵文物。

文物的生命力更在人间烟火中延续。永乐宫文创中心内,以农历节气与精美神祇图为卖点的黄帝纪年历月销超千件,壁画星宿纹样化作真丝方巾亮相巴黎艺术展;短视频平台上,“神仙志”系列视频单条播放量达千万次。“文物总要走进烟火人间,才不算困在时间里。”“90后”文创设计师成琨笑盈盈地说。

山西日报记者 李欣

来源:爱平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