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朝建立初期,采用的是女真传统的勃极烈制度。这一制度源于女真部落联盟时期,是一种贵族合议制 ,由都勃极烈(皇帝)与诸勃极烈共商军国大政。在当时,皇帝的权力受到各个高级核心官员的牵制,颇似集体领导。比如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称帝后,其弟完颜吴乞买为谙班勃极烈(皇储),
金朝建立初期,采用的是女真传统的勃极烈制度。这一制度源于女真部落联盟时期,是一种贵族合议制 ,由都勃极烈(皇帝)与诸勃极烈共商军国大政。在当时,皇帝的权力受到各个高级核心官员的牵制,颇似集体领导。比如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称帝后,其弟完颜吴乞买为谙班勃极烈(皇储),堂兄完颜撒改为国论勃极烈(相当于国相) ,这些宗室贵族在政治决策中拥有极大的话语权。
随着金朝不断扩张,先后灭掉辽朝和北宋,统治疆域从东北一隅扩展到中原广大地区,统治的民族也从单一的女真族变为包含众多汉族、契丹族等。旧有的勃极烈制度弊端开始凸显。在辽阔的疆域和复杂的民族构成下,勃极烈制度决策效率低下,无法满足对庞大帝国高效治理的需求。而且,皇权与宗室权力的矛盾日益尖锐,皇帝想要加强中央集权,却受到宗室贵族的掣肘。例如金太宗完颜吴乞买在位时,虽然名义上是皇帝,但在重大决策上仍需与诸勃极烈商议,难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这种制度在面对中原地区先进的政治文明时,显得格格不入,改革迫在眉睫。
金熙宗时期,正式拉开了废除勃极烈制度、推行唐宋官制的大幕 。天眷元年(1138 年),金熙宗颁布新官制,确立三省六部制,以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这一改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诸多尝试和调整。在过渡阶段,金朝曾设置过一些临时性机构来协调新旧制度的冲突。比如在地方上,设立行台尚书省,作为中央尚书省的派出机构,负责管理新占领地区的事务 ,既保留了一定的地方自治权,又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三省六部制的实施,对金朝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加强中央集权角度看,它将权力集中于皇帝手中,削弱了宗室贵族的势力。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之间相互牵制,避免了权力过度集中于某一机构或个人。皇帝成为决策的核心,能够更有效地掌控国家政治走向。在重大决策时,三省长官需共同商议,最后由皇帝定夺,如在制定对南宋的政策时,三省官员各抒己见,最终由皇帝拍板决定。这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相较于勃极烈制度下的集体决策,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各部门各司其职,能够迅速处理政务 。在处理财政事务时,户部可以直接负责税收、户籍等工作,无需再经过复杂的合议程序,使得政策的执行更加高效。
金朝推行科举制度有着深刻的背景。随着金朝统治区域的扩大,对治理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尤其是对熟悉中原文化和治理方式的汉族士人 。天会元年(1123 年),金朝就开始尝试以科举选拔人才,当时主要是为了安抚新归附的汉族地区。天会五年(1127 年),实行 “南北选” 制度,根据辽宋旧地士子的不同学术背景,分别进行考试,辽地士子试词赋,宋地士子试经义 。这一制度在熙宗、海陵王时期不断发展完善,考试程序逐渐规范化,增加了殿试,形成了乡试、府试、会试、殿试四级考试体系 。
科举制度的推行,为汉族士人提供了进入仕途的机会,促进了文化融合。许多汉族士人通过科举进入金朝官场,如蔡松年,他以文才出众通过科举入仕,官至右丞相,在政治上颇有建树,推动了金朝的文化建设和政治改革 。这些汉族士人在传播儒家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将中原地区的文化、思想、礼仪等带入金朝宫廷和社会,促进了女真族与汉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在教育方面,他们倡导儒家教育理念,推动了金朝学校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使得金朝社会的文化氛围日益浓厚,民族之间的认同感也逐渐增强。
金朝在礼仪制度建设方面,积极向中原王朝学习。从金熙宗开始,就注重礼仪的制定,以彰显国家的正统性。金朝仿照唐宋的五礼制度,即吉礼(祭祀之礼)、嘉礼(冠婚、宴享等礼仪)、宾礼(接待宾客之礼)、军礼(军事礼仪)、凶礼(丧葬之礼),来规范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祭祀天地、祖先等重大仪式上,严格按照吉礼的规范进行,以祈求神灵庇佑和祖宗保佑;在皇室婚礼、宴会等场合,遵循嘉礼的流程,展现皇家的威严和尊贵 。这些礼仪制度的制定,不仅规范了社会秩序,也增强了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人们在礼仪活动中感受到国家的统一和文化的传承 。
在法律体系完善方面,金朝初期沿用女真旧俗和一些辽宋旧法,随着统治的稳定,开始制定统一的法律。《皇统制》是金朝第一部成文法典,它综合了女真习惯法、辽宋法律,对刑事、民事、行政等方面的法律规范进行了系统整理 。后来又不断修订完善,如《泰和律义》的颁布,标志着金朝法律体系的成熟 。这些法律的实施,在规范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社会治安方面,法律对盗窃、抢劫等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惩处,保障了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在经济活动中,法律规范了商业交易、土地买卖等行为,促进了经济的有序发展 。
1141 年,南宋与金签订 “绍兴和议”,这一事件在宋金关系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签订背景来看,当时南宋与金的军事形势呈现出复杂的局面。南宋在军事上并非毫无还手之力,岳飞、韩世忠等将领率领的军队多次取得胜利,如岳飞的岳家军在郾城大捷中重创金军主力,让金兵闻风丧胆 ,极大地鼓舞了南宋军民的士气,也让南宋在谈判桌上有了一定的底气。然而,南宋内部政治因素却成为和议的重要推动力量。宋高宗赵构担心军事胜利后,徽钦二帝被迎回,自己的帝位将受到威胁 ;同时,宰相秦桧主张求和,他长期在朝中结党营私,与高宗的求和意愿一拍即合 ,在朝廷中形成了一股强大的主和势力,打压主战派,为和议扫除障碍。
绍兴和议的内容对南宋和金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政治上,南宋向金称臣,金册宋康王赵构为皇帝,这确立了宋金之间政治上的不平等关系 ,南宋在政治上处于从属地位,国家尊严受到损害。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关系也使得南宋在一定时期内获得了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得以专注于内部的治理和发展 。金朝则通过和议巩固了自己在北方的统治地位,加强了对新占领地区的控制 ,并且在与南宋的交往中获得了政治上的优势,提升了其在周边政权中的影响力。
经济上,宋每年向金纳贡银、绢各 25 万两、匹,这对南宋来说是沉重的经济负担,加重了百姓的赋税压力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南宋经济的发展。不过,和议划定淮河 - 大散关为界后,双方在边境设立榷场,开展贸易往来 ,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南宋的茶叶、丝绸等商品大量运往北方,金朝的马匹、皮毛等物资也流入南方,丰富了市场,推动了商业的繁荣 。
文化上,和议后宋金之间的文化交流增多。汉族文化对金朝的影响进一步加深,金朝在汉化改革过程中,更多地吸收了南宋的文化成果 ,如儒家思想、文学艺术等在金朝得到更广泛传播 。同时,金朝的文化也对南宋产生了一定影响,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融合。
金朝的全面汉化改革是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变革,对金朝自身以及中国历史进程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从积极方面看,汉化改革促进了金朝社会的封建化进程,使其从奴隶制社会迅速向封建社会转变,提升了国家的整体文明程度 。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科举制度为国家选拔了大量人才,礼仪和法律制度的完善规范了社会秩序,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而且,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加强了女真族与汉族等其他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经济往来,增进了民族之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发展做出了贡献 。比如在文化融合方面,女真族逐渐接受儒家思想,学习汉族的文学、艺术、科技等,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将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元素传播出去,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
然而,汉化改革也存在一定的弊端 。随着女真贵族汉化程度的加深,他们逐渐失去了原先剽悍善战的习性,尚武精神减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朝军队的战斗力 。在面对后来崛起的蒙古骑兵时,金朝军队表现出明显的劣势,难以抵挡蒙古的进攻 。而且,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如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女真人南迁后,与汉族农民争夺土地资源,导致社会矛盾加剧 。
绍兴和议在宋金关系史上是一个关键转折点,它结束了宋金之间长期的战争状态,为双方带来了相对和平稳定的发展时期 ,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但不可否认,和议中的一些条款,如南宋向金称臣、纳贡等,对南宋来说是一种屈辱,损害了南宋的国家尊严和利益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南宋的民族自信心 。同时,和议也使得南宋统治阶层产生了偏安一隅的心态,不思进取,忽视了军事建设和国家实力的提升 ,为南宋后期的衰落埋下了隐患 。
金朝的全面汉化改革和绍兴和议都是复杂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它们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研究,我们能更深入地了解宋金时期的历史,汲取历史经验教训,也能更好地认识中华民族融合发展的历史进程 。
来源:胖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