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0日的上海中心,见证了一场“千里马”与“伯乐”的双向奔赴。当天,以“闯上海、创巅峰——青年与城市共成长”为主题的第六届上海创新创业青年50人论坛在此举行。青年创新创业者、行业专家、政府官员及园区负责人齐聚一堂,携手捕捉前沿信息,链接要素资源,推动项目落地
5月10日的上海中心,见证了一场“千里马”与“伯乐”的双向奔赴。当天,以“闯上海、创巅峰——青年与城市共成长”为主题的第六届上海创新创业青年50人论坛在此举行。青年创新创业者、行业专家、政府官员及园区负责人齐聚一堂,携手捕捉前沿信息,链接要素资源,推动项目落地。
“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对科技创新把脉指向、对青年人才寄以厚望,让与会人士备受鼓舞。“如今很多全球科技创新,源于年轻人的原创性思考。”大家期待,通过各方合力,让更多创新创业从“校园象牙塔”走到“市场金字塔”,实现“从Idea(点子)到IP(项目)再到IPO(上市成功)”的嬗变,形成青年向上、城市向前,共伴成长的积极格局。
高效精准的科创嘉年华
大厅被一隔为二,一边是项目路演区,一边是项目对接区,100多个创业项目与100多家投资机构来到这里。当天下午,聚焦人工智能、生命健康、前沿科技三大赛道,首届上海青年科创嘉年华举行。现场座席都满满当当,不少创业项目代表直接搬起电脑,站着给投资人做演示。
“如果你的产品落地了,能保证核心技术不被抄走吗?”“你的产品有别的渠道吗?”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的刘德鹏,直面投资人的一波波提问。刘德鹏很兴奋,“这样直接清晰的提问、面对面的深入交流机会,沟通效率很高,也是我需要的。”
“完全聊嗨了,根本说不过来!”带着自己的人工智能营销出海方案来到会场,20分钟对接会结束后,嘉帕科技庞国强意犹未尽,加了一波投资人微信。“现场有很多年轻的创业者。来到会场不仅学到很多,也链接了更多的人脉,这对我们长期发展一定有帮助。”虽然自己项目对接结束,但庞国强还留在会场,不仅和更多投资人交流,也和创业同道建立联系。
好项目需要钱,钱也需要好项目。“早期的项目很难有商业数据,所以我们会特别注意团队背景。”当一家科创企业项目代表找到郑俊彦时,这位上海弘信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仔细了解团队组成后,决定与对方进一步接触。
结束路演后,带着多臂协同移动作业具身智能机器人项目来现场的上海飒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张建政,被十来位投资人团团围住,“我对这个项目很感兴趣,路演一结束,我就追来了这边,想深入接触一下。”莅未源资本合伙人刘蓉告诉记者。
“高效,精准。”张建政评价这一形式,不仅能做路演分享,还能和投资人深入交流,“现场有资本方、产业方,还有政府方,大家可以密集对接,这样效率就很高。”
现场还设立了创新创业基地、青年创新创业研修营等平台的展示空间。来自上海农商行科技金融事业部的庄卫毅不仅逛了创业代表的区域,还去和园区、机构聊了聊,“我们银行可以成为科创企业、政府园区、投资机构的桥梁,一起去构建科技金融的生态圈”。
不到3个小时,已有多位投资人和创新创业项目代表达成初步合作意向。路演现场还颁发创新潜力奖、新锐突破奖、卓越领航奖,并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
日益完善的“热带雨林”
论坛现场,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谈到人生“第一桶金”——2015年参加上海一项机器人大赛获得8万元奖金,成为企业最早的启动资金。这番话引发台下创业者会心一笑。科技型企业大多轻资产、高风险、缺乏抵押物,与传统银行信贷模式不匹配,那么如何让企业找到钱、钱找到企业?
市科委主任骆大进带来了好消息,2024年上海科技企业贷款余额达1.29万亿元,上海设立1000亿规模的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和未来产业基金,形成科技信贷、科技保险、创业投资、多层次资本市场为基本框架的生态体系,进一步发挥科技金融发现价值、集聚资源、放大财富的作用。
上海国有资本投资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裁戴敏敏现场介绍“国投基金矩阵”——主力基金存续期达12到15年,匹配硬科技研发长周期特性;子基金专注早期初创,专注细分赛道;未来产业基金专注前沿、交叉、颠覆式创新,贯穿“从0到1、1到10、10到100”创新链全生命周期。
不止于金融助力,论坛上,许多创业者提到上海日益完善的“热带雨林”创新生态,集聚优质的“种子”,提供肥沃的“土壤”,营造适宜的“气候”,让创新在此竞相迸发——
作为国产高端仪器生产企业,上海艾尔温生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韩雨卿点赞“大零号湾”科创基地的速度,1500平方米的生产基地从签约到投产仅用45天;上海易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薄智元则感慨“大零号湾”的周到,提供共享法务与财务团队,帮助企业度过最早“拉团队”的艰难期。
张江科学城、G60科创走廊、大学科技园……记者注意到,参会的创业者活跃在上海不同科创承载区内。在那里,大大小小、数以千百计的团队和企业,彼此协同合作,形成产学研一体、上下游协作的创新生态。“我们这里有算力调度平台、公共语料平台、场景对接平台,上下楼就是上下游,邻居就是合作伙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模速空间”董事长杨晶晶广发邀请函,“欢迎大家来此开创人工智能的无限可能”。
涌现更多“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
“今天上海结出的科创硕果,早在30多年前就播下了种子。”纬景储能联合创始人、董事长葛群在主旨演讲中回忆起筚路蓝缕——从上世纪80年代的漕河泾微电子加工区建成,到如今上海撑起中国芯片产业半边天;从80年代上海开建医药园区,到如今形成高端医疗产业群;正是上海一代代创业者的踔厉奋发,为如今三大先导产业发展打下基础。
葛群告诉台下年轻人,未来30年上海会有更多可能性等待大家。“企业离不开上海热土。只要道路正确,再难也不会觉得难。”
2020年成立的上海海每康智能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关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医疗器械。企业创始人许磊告诉记者,相关产品有望年底上市,成为国内第一款手部神经信号辅助性的医疗器械,未来会有更多国内首创、国际领先产品问世。专攻新能源汽车芯片的骏玖电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执行官丁勇对未来很有信心,“上海的产业配套适合我们企业发展,这里有很多的应用场景”。
科创企业在上海成长的同时,也正反哺上下游创业伙伴。今年2月,无问芯穹联合“模速空间”等多方推出算力生态平台,为入驻企业提供100万元等价算力礼包。企业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戴国浩说,希望加速人工智能的高质量、低能耗、低成本落地,“算力使用起来要像水电煤一样便捷,赋能千行百业”。
“未来更多意想不到的科技产品会在上海诞生。”时的科技创始合伙人、首席市场官蒋俊期待。用礼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陈都的话说,“要以上海为支点出发去链接全球”。大家相信,在科创这一“年轻的事业”上,会有更多“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在上海涌现。
怀揣“光荣与梦想”,上海青年以智慧与激情,让更多科技创新跑出“加速度”,跑进“决赛圈”,跑上“领奖台”。
栏目主编:张骏
来源:再坚持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