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德州运河文化,就应该找出和抓住德州运河文化中存在的亮点下力,这是大家公认的道理。所谓亮点即我们常说的闪光点,就是指个人或事物中那些特别突出与众不同或具有显著特质的部分。具体到德州运河文化研究,就是要抓住那些反映德州运河与运河文化作用较大、影响力深远、特点突
研究德州运河文化,就应该找出和抓住德州运河文化中存在的亮点下力,这是大家公认的道理。所谓亮点即我们常说的闪光点,就是指个人或事物中那些特别突出与众不同或具有显著特质的部分。具体到德州运河文化研究,就是要抓住那些反映德州运河与运河文化作用较大、影响力深远、特点突出的事件和人物、遗迹等,作为重点内容进行研究。具体到德州运河文化研究的亮点,可否这样归纳如下?
一、河道多弯
历史上山东西部地区的运河水源历来是宝贵而稀缺的,如何有效地保障源源不断的水源补给,就是保证运河畅通的关键所在。过去在解决运河水源上,一是通过层层闸坝将从高处引来的河水尽可能长时间固定在河道内,如济宁至临清之间的会通河,又称“闸河”,用73道水闸来控制河水的下泄速度;另一种方法就是采用弯道技术,人为在平原地带上作弯以减慢水速,如德州境内卫运河与南运河,通过增加弯曲度实现“一弯抵三闸”的效果。
京杭运河德州段由卫运河与南运河组成,总长为127.8公里,河道弯曲众多,成为京杭大运河的独特现象。德州城南至四女寺段的6.5公里,号称“九曲十八弯”。这段素有“九曲十八弯”之称的城西河道,还没有原武城至故城段河道的弯曲度高。此处有民谚叫作:“甲马营一盘绳,弯弯曲曲到武城”,故康熙皇帝戏称为“三望苏家楼”。可惜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为了增加泄洪能力,经过截弯取直,成为现在这个样子,失去了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机会。
河道多弯成为卫运河和南运河的独特现象,这也是南运河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依据,反映了古人高超的治河技术,对今人开展工程建设仍有借鉴意义。
二、运河漕仓
由于德州处在河北山东两省交界之处,距北京直线距离314公里,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德州在金代以来的社会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由于金元建都北京,漕运的目的和方向发生了改变,原本处于隋唐运河河道末端的德州运河改变为金元河道咽喉部位,德州城随之成为北京的重要门户。先是女真贵族开挖疏浚现德州城西运河,使河南、山东、河北所产粮食通过运河源源不断地运进北京。元统治者占据中原以后,更是将贪婪的目光瞄准江浙地区,为了将江浙地区丰富的资源运进大都便开始了开挖山东段运河的举动。明代、尤其是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更是进一步修整运河,沿运河城市广设漕仓,当时有淮安、徐州、临清、德州四大漕仓,后来天津等也有漕仓设置。但明代漕仓设置德州后,专门于此储存河南山东两省的漕粮。明政府在德州北厂建立漕仓的同时,分别设立户部管仓使、户部监兑使等高官驻守德州,负责征收漕粮与皇粮运输事宜。
清代中期以后,漕仓下划省级管辖,山东布政使司便将管理全省漕粮任务的机构山东督粮道署设在德州(今市检察院处),负责全省漕粮的调拨与征收。这时的临清仓也正式划归德州仓,由山东督粮道具体负责。德州成了名副其实的山东境内的千年漕粮、漕运之都,漕仓文化也就成了德州运河文化的重头戏。
三、苏禄王墓
位于德城区北营村的苏禄国东王墓,属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德州市最重要的历史古迹。它既是中国境内仅有的两座外国君主墓葬之一,又是我国唯一驻有外国王室后裔守陵村落的异邦王陵,更是明初王爷墓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苏禄国东王墓既是我国明清时期国力强盛、“万国来朝”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华民族“友邻睦邦”“好客敦谊”历史传统的产物,更是中菲两国传统友谊的历史见证。
东王与永乐十五年(1417)秋逝世安陵后,明成祖深为哀悼,就近选定德州作为其下葬地,派礼部郎中陈世启赴德州,为东王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谥曰:恭定。并自撰写悼文。
东王墓建成后,明朝皇帝对守墓的东王后裔非常照顾,不仅赐田免税,对守墓的王室家人,由德州官仓给每人每月提供口粮一石,以及布匹、银钞等,还“恩赐十二连城祭田三顷三十八亩,永不起科”。因其习俗与回族相似,还从山东历城县迁来夏(夏乃马当)、马(马丑斯)、陈(陈咬柱)三户回族居民,供东王守墓后人役使,习称“坟户”。夏、马、陈三户回民除耕种东王祭田外,还分工办理每年的祭典事宜。
明清鼎革之后,清代继续对苏禄东王祭祀和礼遇其后裔。其后裔也顺利加入中国国籍,彻底融入中国社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党和国家将对苏禄王墓的保护提高到外交高度。1956年,山东省人民政府把苏禄国东王墓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2年山东省文物部门对苏禄王墓是否属于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合法性审查。1977年3月23日,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公布苏禄国东王墓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德州苏禄东王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存世600多年的苏禄王墓以及苏禄文化的研究,成为德州运河文化研究中一道的独特风景线。
四、德州驻军
明清德州曾是我们国家的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从距离上看,德州距北京的比较近,是明清名副其实的京津门户。加之运河和官道以及漕仓的存在,使德州成为重要的战略要地,统治者对其安全程度要求很高。这从明清在德州驻军情况可以看出。明初为了确保德州安全,朱元璋曾在德州设立德州卫。明成祖登极后,在保留德州卫的同时,设立德州左卫。德州成为两个卫。从山东运河城市看,济宁前期设有2个卫,后拨出一个卫驻守临清,而德州一个城市独设两个卫。而且德州二卫不属于山东都指挥使司管辖,而是直接属于朝廷的五军都督府直接管理。从德州城市以北的运河城市看,德州设两个卫,天津设3个卫,通州设4个卫,说明统治者是将德州看成了首都的南大门。
清代,人数占比很少的满族人建起满清政权,为了镇压汉族人的反抗,就在全国各地的重要城镇派满洲兵把守,俗称“满族营”,或“满营”。山东省在清代只有两个城市驻有满族兵营,一个是潍坊的青州,常驻满族兵1200名,一个是德州城,常驻满族兵500名。德州满营就在今天石芦小学以南以东区域。
再从德州城修建砖城的时间看,德州城在明清的军事地位也可说明一切。德州砖城修建于明洪武三十年,即公元1397年;而运河城市沧州,砖城修建于明天顺五年,即1461年, 比德州晚64年;临清砖城修建于明景泰元年(1450),比德州晚了53年;天津砖城修建于弘治四年,即1491年,比德州晚了94年;明清德州城的军事地位的重要跃然纸上。
五、乾隆行宫
清乾隆年间在德州修建的德州行宫,也是德州运河文化的一大亮点。
德州行宫坐落在今华联商厦处,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山东巡抚爱必达(满洲镶黄旗人,姓钮钴禄氏,遏必龙孙。乾隆年间由吏部郎中累官湖广总督。)为乾隆帝的欢心,在德州城南兴建。
德州行宫建筑宏伟豪华,园林造景典雅优美。据清代《南巡盛典》记载;“德州行宫,在德州南门外,古广川地,汉儒董仲舒故里在焉。川原旷衍,林木丛茂。前抚臣就其地恭建行殿,皇上南巡,入(山)东省第一程也。丁丑(1757)而后,屡邀驻跸,叠焕寰章,蕞尔微尘,传为胜地矣。”
德州行宫宫墙一周呈正方形,大宫门三间,南向,有八字门墙,宫门外有照壁一座。行宫墙以内,共分为中、东、西三部分,主要建筑都在中轴线上。大宫门内有东西配房各一排。二宫门正门三间,东西各有便门。二宫门里,正殿一座为便殿,殿东西有穿廊,院内有东西配房各一排。便殿后院有东西过厅通往东西院。再进垂花门,又有正殿一座为寝殿,东西各有穿廊。寝殿东有一小院落为佛堂。寝殿后院有北房一排为照房,东西也有穿廊。最后紧靠外宫墙,有北房三座,无名称,可能是禁卫官兵的住所。
东路外宫墙有便门南向,院内有南房一排为朝房;北房一排为膳房。第二进院北房一排为值事房,东面外宫墙有东华门一座。值事房后为第三进院。再进垂花门为第四进院,有北殿一座,东西都有穿廊,最后院有北房一排为照房。
西路外宫墙有便门南向,院内有南房一排为朝房;北房一排为军机房。第二进院为御花园,院内有山石花木,又有凉亭一座,名“四明亭”,院西南面再有小亭一座,北大殿一座,左右各有穿廊。最后院北房一排为值事房,有东西配房。
据史书记载,乾隆出巡,有9次路经德州,其中5次驻跸德州行宫。驻后曾写《德州行宫示山东大小官吏》七律诗一首,以“未敢深宫自晏居,万民得所乐宁如”诗句告诫山东大小官吏。民国时期,行宫已湮没无迹。
六、德县兵工厂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选定山东德州城西南火车站附近名“花园”的地方,建立机器制造局,生产军火。1904年9月,机器局建成,10月开工生产,试造7.9毫米枪弹。定名为北洋机器制造局(简称北洋机器局)。
北洋机器局设总理局务、帮办局务、提调、监理等官员。管理机构设有文案处、收支处、招销处、稽查处、工程处、官医处、物料库、军械库、转运处和驻津收支处。制造厂设有机器厂、快枪子厂、新枪子厂、无烟药厂、棉药厂、镪水厂、淋硝厂、卷铜厂、木工厂、铸铁厂、熟铁厂、锅炉厂,后又续建军火库、枪子纸盒厂和造酒房等。
北洋机器局的制造能力:7.9毫米枪弹年产量400万发,6.5毫米枪弹年产量600万发。据北洋机器局1907年和1908年实际产量统计,平均年产量为7.9毫米枪弹452.223万发,6.5毫米枪弹为493.45万发,无烟药2.946万千克,棉药坯2.1814万千克。
辛亥革命后,厂名几经变更。1911年12月,改名德州机器局;1912年由北洋政府陆军部接管,改名北洋兵工厂;1913年1月,又改名德州兵工厂;1914年7月改名德县兵工厂;1915年,改由督办兵工厂事务处管辖,1917年又改属陆军部。组织机构和编制也有较大调整,将总理局务改称督理,增设协理。1914年,又将督理改称总办,协理改称会办。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冯玉祥将德县兵工厂部分机器拆运天津。1925年冬,山东督军张宗昌又将大部分机器设备及员工迁转济南,并入山东兵工厂,德县兵工厂停办。
德县兵工厂是德州运河文化的一大亮点。这座兵工厂是袁世凯送给德州人的“大礼”,存世的22年中曾为北洋政府生产了许多武器弹药,同时也为近一万的德州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德县兵工厂的兴建与运用,又是德州近代工业的开端,因此它成为德州运河文化研究中无论如何也绕不过的话题。
七、德州港
德州港位于德州市西郊胜利桥与文革桥之间的卫运河东岸,是黄河截断运河河道后,紧靠漳卫河水支撑的卫运河和南运河河道通航,仅限于通州、天津、沧州、德州、临清、河南新乡之间的水运业务。津浦铁路修通后,德州港成为重要的货物集散地,靠河岸装卸货物,港口仍处于自然状态。1956年,山东省成立卫运河航运局驻德州,同年成立德州港务管理站,开始有计划地进行港口建设。60年代末成为重要的机械化港口。1980年停航封港。
1956年,德州港建起简易岸壁式码头2处,1958年扩建永久性码头7处,长116米。经不断改造,至1980年断航封港前,建成装卸码头5座,长219米。其中钢筋混凝土框架码头3座,木栈桥码头2座,泊位16个。有货场48653平方米,其中1.1万平方米为混凝土地面货场,仓库4565平方米。1985年建有港区道路4条、长2500米,港内铁路专线674米,其中正线500米。1960年,开始使用装卸机械,逐步成为机械化装卸港口。1975年各类装卸机械达43台。
德州港是华北平原上重要的物资中转港,以输出煤炭为主,也有少量建材、化肥、食盐等进出口。1953年(开始有吞吐量统计)吞吐量为29.4万吨,50年代年均56.9万吨。其中最高的1957年完成吞吐量65万吨,占当年全省内河港口吞吐总量的26.5%。60年代吞吐量忽高忽低。1965年后卫运河严重枯水,德州港吞吐量下降为年均11.5万吨。70年代年均吞吐量8.3万吨,其中1979年仅4800吨。
德州港不仅是近现代德州运河再次繁荣的见证,也是好多搬运工人工作过的地方,德州港的文化传承是无论如何不能放弃的。
八、明清帝王与德州
运河的畅通也使运河成为帝王巡视与游玩的工具和对象,开创“永宣之治”的明永乐皇帝,开创“康乾盛世”的清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分别在德州留下了印痕,并演绎出许多有趣的故事。
朱棣进行靖难之役时曾在德州得粮百万石,得兵近万人,为靖难之役的成功奠定了物质基础。当他登上皇帝宝座后,德州作为他的“半个龙兴之地”,迁都北京之前曾数次驻跸德州皇殿。永乐皇帝的关照,对德州区域迅速摆脱元末以来荒无人烟的状况起了关键作用。他除了恢复德州正卫、增设德州左卫外,还从山东东部、南部以及北京地区往德州区域移民,为德州迅速发展提供了人力支撑。现在德州区域带“屯”字、“营”字的村庄几乎都是那一时期的军人所创建或重建。甚至德州“卫城”转化为“州城”,也是永乐皇帝亲批。处在华联商厦北门马路南边的“恩泉井”,曾是靖难之役大军的人蓄共用井,其名称也为朱棣所赐。特别是在《御制苏禄东王碑》中永乐皇帝第一次提出了“州城”概念,成为德州人的口语一直沿袭至今。
康熙皇帝曾经在南巡东祭中六次驻跸德州,也创造帝王单次驻跸德州时间最长的记录。康熙皇帝一生中曾分别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二十八年(1689)、三十八年(1699)、四十一年(1702)、四十四年(1705)、四十八年(1709)6次驻跸德州。他在第四次驻跸德州时,驻跸时间长达17天,留下许多故事逸闻。他曾写下《咏德州诗》二首,《咏平原诗》一首,《咏齐河诗》一首。
乾隆皇帝是明清帝王中驻跸德州次数最多的皇帝,他在位61年,曾6次南巡,5次东祭,均驻跸德州。他在德州时曾亲自视察哨马营减水闸施工现场,曾为南营清真寺题写匾额,留有《咏德州诗联》77首,《咏平原诗》3首,《咏齐河诗》5首。
九、文化名人交游德州
德州处于南北两京之间,运河与官道分别是连接南北的交通命脉,进出北京的官员和客商,几乎无一例外地要在德州打卡观光。仅从有确切记录的文人墨客来看,明代的王世贞、董其昌、李攀龙、邢侗、李若讷等,清代的钱谦益、顾炎武、王士禛、郑板桥、高凤翰、赵执信、孔尚任、纪晓岚、孙星衍、方学成、刘鹗等都对德州留下墨宝或诗文。
尤其是清初文化名人对德州的造访,是他们与德州文人或说德州文化产生了共鸣,他们朋友间或相托办事,或探讨学问,他们相互之间走动频繁,留给德州的诗文众多,对德州文化又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顾炎武与德州众多文人成为知己,在德州完成了他的学术巨著《日知录》,为德州人传播易经学,帮助审定康熙《德州志》等;王士禛晚年退休后,年年来德州拜访老友谢重辉,他们的友谊还延续到他们的下一代。纪晓岚直接将女儿嫁给德州卢家,与他十分景仰的文学大家卢见曾,做出了老少亲家。这些文化名人赞美德州的诗文,都是德州地域文化中奇珍异宝,不仅推动当时德州文化的发展繁荣,对今天的德州人仍有启迪作用。
十、治河名人
德州段运河经过无数次治理与修护,但留下的治河官吏却是记载不多。依据常见资料梳理出明代工部尚书宋礼、清乾隆大学士刘统勋、清山东督粮道台孙星衍三位。
宋礼(1358-1422),字大本,河南永宁人。明永乐二年(1404),拜工部尚书。在朝堂上主张河运而放弃海运。永乐九年(1411),朱棣命宋礼开会通河。
德州区域的卫运河和南运河均为地下河,依靠的是上游卫河和漳河水源,在山东以北的运河中是水源比较充足的河段。但上游遭遇大雨时,运河河道由于狭窄而弯曲,满足不了泄洪要求,往往造成运河决堤,沿河村庄农田被淹。据《明史•宋礼传》记载:“明永乐十年(1412),以御史许堪言卫河水患,命(宋)礼前往经画。(宋)礼请自魏家湾开支河二,泄水入土河。复在德州西北开支河一,泄水入就黄河,使至海丰大沽河入海。帝命俟秋成后为之。”
运河工程完工后,宋礼又被派到四川采伐修建皇宫所用的金丝楠木。后自蜀召还,以老疾免朝参,有奏事令侍郎(秘书)代替。永乐二十年(1422)七月,卒于官。
刘统勋(1698-1773),字延清,号尔钝,雍正二年(1724)进士,曾于乾隆十三年(1748)三月,受命同大学士高斌查办山东赈务。五月,先后至济南府德州哨马营、东昌府及聊城县运河东岸、泰安府东平县戴村坝以及沂河西岸江枫口,改坝浚河,成绩卓著。由于成绩突出,十四年(1749)十二月迁工部尚书,继而兼翰林院学士,再迁刑部尚书,后充军机大臣,走上权力最高峰。
乾隆十三年(1748)五月,刘统勋奉命到德州哨马营疏浚城北减水河,南巡驻跸德州的乾隆皇帝曾在黎明前微服私访刘统勋的治河工地,看到河工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乾隆皇帝非常高兴,并赋诗赞扬刘统勋扎实肯干的作风。刘统勋的这次疏浚,实际起的作用不达,只是管了几年的事,河道又很快被淤浅了,但刘统勋在治理德州运河中是有过贡献的。
孙星衍(1753-1818),字渊如,号伯渊,清代著名藏书家、目录学家,江苏常州人。乾隆六十年(1795)授山东兖沂曹济道,嘉庆元年(1796)补山东督粮道,驻德州;嘉庆十二年(1807)升任山东布政使。
孙星衍作为山东的督粮道佥事,当然对运河漕运是否畅通非常关心。据民国《德县志》记载,嘉庆十年(1805),值卫河上游经临清闸口夏秋之际水涨高于闸内之水,闸口被迫关闭,时粮艘阻滞。孙星衍知道恩县四女寺旧有支河入老黄河故道,经乐陵至海丰入海,年久淤塞,即上书要求疏浚四女寺减水河,以泄卫河之水。在疏浚四女寺减水河时,为了不影响农业生产,孙星衍没有动用两岸的民夫,而是通过协调和运筹,动用了驻守德州的满洲营军人,博得百姓的好评。孙星衍因治河有功,升为山东布政使。德州百姓为铭记孙星衍的功绩,奏请朝廷批准,将其崇祀德州名宦祠。孙星衍曾在德州文化事业发展上做出突出贡献,他也在此完成了著名的《平津馆丛书》,为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作出不朽业绩。
三位治河名人的事迹大大丰富了德州运河文化的内容,他们曾为德州运河做出巨大贡献,是德州人应该世代牢记的功臣名宦。
德州运河文化研究应该为上面的事物、事件和人物立传,使德州运河文化研究走深走实,使一向沉寂的德州运河与运河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来源:禹贡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