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东汉初年,乌桓受到匈奴的控制,常连兵攻掠东汉的边郡。匈奴分裂以后,乌桓乘机击破匈奴,并归附东汉王朝。建武二十五年 (49),乌桓首领郝旦等900余人,到洛阳朝见刘秀,并献奴婢、牛马及皮货等。东汉政府以珍宝回赠,又封其渠帅80余人为侯王、君长,还在上谷宁城(今河
本篇系精读中国史连载125,《秦汉史话》连载35,欢迎收看。
01、东汉时期的乌桓、鲜卑
东汉初年,乌桓受到匈奴的控制,常连兵攻掠东汉的边郡。匈奴分裂以后,乌桓乘机击破匈奴,并归附东汉王朝。建武二十五年 (49),乌桓首领郝旦等900余人,到洛阳朝见刘秀,并献奴婢、牛马及皮货等。东汉政府以珍宝回赠,又封其渠帅80余人为侯王、君长,还在上谷宁城(今河北万全)设置乌桓校尉,统领乌桓诸事。此后至和帝末年的60年间,乌桓与东汉王朝一直友好相处。
自安帝初及至东汉末,乌桓又经常侵扰北部边郡,或与鲜卑及南匈奴联合骚扰,甚至深入到青、徐、幽、冀诸州掠夺。后来,乌桓又与袁绍通好,派人求和亲,并出兵帮助袁绍击败公孙瓒。直到曹操击破乌桓,许多乌桓人被移居中原,其势力才告衰落。
东汉初,鲜卑也受匈奴控制,常与匈奴联合抄掠北边。南匈奴归附东汉后,鲜卑也派人与汉通好。建武三十年(54),鲜卑大人于仇贲、满头等到洛阳朝贺,表示愿意归附东汉。刘秀封于仇贲为王,又封满头为侯,于是鲜卑大人纷纷归附。在明帝和章帝时期,鲜卑与东汉的关系一直和好。
到和帝初,窦宪最后击败北匈奴,鲜卑乘机转徙漠北,与留下的匈奴余部合并,力量逐渐强盛。此后,鲜卑侵边屡屡发生,与南匈奴、乌桓之间,也互相攻击。
东汉后期,檀石槐为鲜卑大人,统一了东西诸部,占领原匈奴故地,并将其地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每部置大人主领,都隶属于檀石槐。这个时期的鲜卑,力量更加强盛,对沿边诸郡的侵扰、杀掠吏人的活动更加频繁。
东汉政府企图封檀石槐为王,以和亲的办法制止鲜卑的侵扰。但是檀石槐不肯接受,鲜卑的侵扰变本加厉。灵帝时,幽、并、凉三州缘边诸郡,几乎每年遭到鲜卑掠夺,杀掠不可胜数。
檀石槐时期的鲜卑盛极一时,成为东汉后期边郡最强大的侵扰势力。檀石槐死后,鲜卑即告分裂。
02、东汉对羌族的镇压
羌族是我国一支古老的民族。他们依随水草,过着游牧的生活。秦汉之际,羌族与内地隔绝,并归附于匈奴。至景帝时,研种羌人开始东迁,分布陇西(今甘肃东南一带)境内。汉武帝开发边疆,“北却匈奴,西逐诸羌",曾隔绝羌 人与匈奴的来往。
东汉时期,汉王朝与羌人的战争,几乎连续不断。羌族人坚持十余年的斗争,使东汉王朝损兵折将,军费开支达240余亿,沉重地打击了东汉的封建统治。
此后至顺帝、桓帝时期,仍有大规模的羌人起义爆发。灵帝初,虽然将羌人反抗斗争镇压下去,但是到东汉末年,羌人又加入黄巾起义的洪流,继续反抗东汉的统治。
03、丝路畅通,佛法东传
东汉王朝继续发展与中亚、西亚、南亚及东邻国家的友好往来。西汉时期开通的连接汉朝与这些地区往来的陆路、海路的通道,仍然是当时双方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桥梁。
东汉初期,因汉王朝建立不久,暂时无力顾及与西方各国的交往;加以葱岭以东的西域各族,当时正受匈奴的控制,因而东汉王朝与中亚、西亚地区的直接交往曾一度隔绝。章帝末年,班超先后打通了西域南道、西域北道。从此,通往葱岭以西各国的丝绸之路,又畅通无阻。中亚各国的使臣、商人沿丝路东行,来到汉王朝;汉王朝的使臣和商人,也沿丝路越葱岭,西去中亚各国。
那时候,大月氏在今阿富汗、巴基斯坦一带,建立了贵霜王朝。班超通西域时,大月氏曾赠送珍宝、符拔(似麟而无角的动 物)及狮子,与东汉关系友好。永元二年(90),大月氏人侵汉西域,被班超击败之后,两国又恢复友好的关系。到桓帝和灵帝时,大月氏僧人支娄迦谶曾经来汉朝传教,并在洛阳翻译佛经。
大月氏的西邻,是安息国(今伊朗)。安息地处丝路必经之地,汉王朝出产的丝绸之类,成为安息人中转运销西方的名品。安息与东汉关系友好,章和元年(87),安息王派使臣来洛阳,向章帝献狮子及符拔。永元十三年(101),安息王满屈再派使臣来汉朝,献狮子及条支大鸟。桓帝及灵帝时,安息僧人安世高到汉朝许多地方传播佛教,又在洛阳翻译佛经。
在大月氏的东南,有天竺国,又称身毒(今印度)。天竺“修浮屠道”,是佛教的发祥地。早在西汉后期,佛教即传入汉朝。到东汉初期,佛教更加流行。刘秀的儿子楚王刘英,即信仰佛教并斋戒祭祀。汉明帝时,郎中蔡愔及博士弟子秦景,奉命去印度访求佛法,带回印度僧人竺法兰、迦叶摩腾等。汉王朝在洛阳修建白马寺,供他们传教并翻译佛经,从此佛教在中国传播更广。
那时印度与东汉王朝,保持着友好的关系。和帝时,印度几次派使臣来献珍 物,后因丝路受阻而中断。桓帝延熹年间,印度又派使臣改从海路经日南,来汉朝赠送礼物。
04、东到日本,西及罗马
班超通西域之后,东汉王朝在中亚、西亚以至于西方的影响不断扩大。为了直接与大秦(罗马帝国)建立关系,永元九年 (97),西域都护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当时安息为了转运丝绸贸易,不愿东汉与大秦直接交往,所以甘英抵达条支(今伊拉克),准备渡海西行时,安息人极言渡海之难,劝说甘英放弃西行。甘英望洋却步,中途返回。那时大秦王同样很想与东汉通使,也因安息人从中作梗而未成。直到延熹九年(166),大秦王安敦派使臣由海路经日南(郡治今越南广治)来到汉朝,才使东汉与大秦建立了联系。大秦使臣带来象牙、犀角、玳瑁,送给东汉桓帝。
东汉时期,我国通往南亚的海路畅通无阻,因而促进了东南亚诸国与汉王朝的来往。永建六年(131),叶调国(今印度尼西亚) 国王所派的使臣师会,即从这条海路经日南来洛阳,并互赠礼物。
与东汉王朝东邻的,有朝鲜半岛诸国。它们在经济和文化上与汉王朝有密切联系。建武二十年(44),韩人苏马諟等,曾来东汉的乐浪贡献。
倭国(今日本)自西汉以来,即与汉朝往来十分频繁。东汉王朝建立后,又与东汉建立联系。建武中元二年(57),倭奴国派使者来奉贡朝贺,刘秀赐以印绶。刻有“汉倭奴国王”阴文篆书的金印,1784年在日本九州北部发掘出土。
永初元年,倭国王帅升遣使来献生口(奴隶),多达160人。与此同时,汉王朝的铁器及丝织品等,也传入日本。
来源: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