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无障碍踏板、智能语音播报……这些看似微小的设施,却是残障人士融入社会的关键支撑。2025年1月以来,重庆市检察院第五分院(下称“五分院”)以公益诉讼为杠杆,推动辖区公共交通无障碍环境建设,破解视障、肢体障碍群体出行难题,获得全国人大代表点赞。
检察日报讯(记者陈伦双张博通讯员马弘)
重庆市检察院第五分院邀请相关单位负责人、市人大代表等召开公共交通无障碍环境建设听证会。
无障碍踏板、智能语音播报……这些看似微小的设施,却是残障人士融入社会的关键支撑。2025年1月以来,重庆市检察院第五分院(下称“五分院”)以公益诉讼为杠杆,推动辖区公共交通无障碍环境建设,破解视障、肢体障碍群体出行难题,获得全国人大代表点赞。
2024年初,重庆市人大代表张远涛提交了《关于落实〈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建议》,指出该市公交导乘系统不完善、无障碍服务缺位等问题。与此同时,“益心为公”志愿者反映,视障人士因无法识别车头线路牌频繁误车。五分院迅速将线索转化为公益诉讼案件,启动专项监督。
“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初衷是保障残障人士和老年人平等、充分、便利地融入社会,享受无障碍环境便利也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五分院公益诉讼部门负责人说道。
为摸清问题症结,2024年7月,该院检察官通过陪同视障者、轮椅使用者乘坐公交,发现车辆到站后仅车内播报、缺乏驾乘信息联动等问题;对744名残障人士的问卷调查显示,超八成受访者有过听见车声难辨线路、登车过程耗时费力等经历。
据悉,目前重庆公交集团运营着700余条线路、7800余辆公共汽车。重庆公交系统自2019年上线“车来了”App后,残障人士可通过语音播报预判车辆到站时间,但“最后一米”的障碍仍未解决——车辆进站后,视障者难以确认线路,肢体障碍者登车缺乏协助。对此,五分院于2024年7月召开听证会,邀请市交通运输部门、公交集团、市盲人协会、“益心为公”志愿者、市人大代表、人民监督员等共商对策,提出“科技+服务”的双轨解决方案。
7月26日,五分院向相关部门发出检察建议,建议其依法全面履行公共交通无障碍环境建设监督管理职责,督促重庆公交集团为残障人士、老年人乘坐公共汽车提供辅助器具、咨询引导等无障碍服务,进一步完善无障碍导乘系统,解决老年人、残障人士不能准确、及时、便利乘车问题。
在检察建议的推动下,重庆市公交集团于2024年9月推出两项举措:一是开通无障碍服务专线61686168,残障人士拨打电话即可预约车辆到站提醒及登车协助;二是试点“响应公交”系统,通过无障碍版微信小程序实现精准预约乘车,目前已在两条线路试运行。
“检察机关推动公共交通无障碍环境建设,让残障群体出行之路更为顺畅,这体现了检察机关的担当,体现了现代化都市应有的人文关怀与温度。”全国人大代表殷其龙满意地说。
来源:安徽淮南检察